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0-01-01 07:10惠州学院广东惠州516007
物流科技 2010年9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物流

李 蓉 (惠州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李 蓉 (惠州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由于我国物流教育开设时间短,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与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差异和距离,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作者立足于高校为什么要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培养什么样的物流人才以及如何培养物流人才,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创新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以解决物流人才市场需求和矛盾的供需关系问题。

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不管是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的 ‘十大任务’,还是 ‘九大工程’,在今后的贯彻落实中,最关键的还是 ‘人’的问题。如果没有具备现代物流理念,掌握现代物流知识的人才作为支持,物流业未来的发展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1]。”由于我国物流教育开设时间较短,物流教育缺乏专长和特色,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与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差异和距离,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有责任承担起培养物流人才的使命。因此,如何将物流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高校如何结合自身资源状况,创新其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 “具备现代物流理念,掌握现代物流知识的人才”是目前高校物流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问题。

在第九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上,很多专家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培养模式。如东南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的赵林渡教授提出了 “中国物流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广州大学商学院谢如鹤等提出的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工程化教育”,都是高等院校在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和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立足于高校为什么要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培养什么样的物流人才,如何培养物流人才,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我国高校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 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这些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与特征,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范型性。其外延一般是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育教学活动运行机制和非教学培养途径等[2]。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中表现出来的某种风格与特征。它包括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以及培养内容、培养途径、方式与机制三大范畴[3]。人才培养理念回答 “为什么”要构建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回答人才培养模式应培养 “什么样”人的问题;培养内容、培养途径、方式与机制回答 “怎么样”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问题。本文将从这三方面展开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

2 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物流产业的不断繁荣,考生热捧物流专业,我国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也越来越多。据统计,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物流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截止2009年可以招生的学校共有279所[4]。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多,说明国家和各高校对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视,但也间接说明各高校物流专业开设的盲目性。很多高校并不具备开设物流专业的资格,他们在师资、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设施、实训等方面一时无法配套。而仅仅是盲目跟风。导致现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教育理念落后

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我国很多高校没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树立富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而是简单的将物资管理、仓储管理、交通运输管理等传统的专业转化为现代物流专业,至于现代物流业需要具备什么知识、什么能力、什么素质的人才,高校都缺乏调查和研究。在人才培养观上,没有注意物流专业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导致只重视课堂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学生对实务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差,不能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更谈不上创新。教育理念的落后,使得高校无法培养出既具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无法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影响到物流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的建设。

2.2 专业建设落后

物流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的新型学科,也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信息科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属于新兴的边缘学科。高等教育物流专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5]。但目前我国高校物流专业建设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2.3 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高校的物流教育缺乏针对性,许多院校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甚至不清楚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来能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物流行业就业岗位群分布广泛,每一个岗位群都需要一定的具备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而高校目前尚未形成层次分明、梯度明显的物流专业教育体系。高职高专、研究性本科和应用性本科、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存在着很多重叠部分,跨度也不大,教学方式也没形成差异,结果导致毕业生的就业目标不明确。

2.4 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缺乏创新

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相关专业都是从传统的 “母专业”分离出来的,虽然开设了一些物流相关课程,但是依然与传统的 “母专业”存在着依托关系。很多高校由于物流专业的某些课程缺乏师资力量,基本上都是通过开设其他专业的课程来凑足学生的学分的方式解决的。在我国尚未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体系。

2.5 专业教材建设落后

物流专业的建设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因此相关的教材建设远远落后于物流业的迅猛发展。而且出版的与物流相关的教材质量也难以保证,难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求。出版的教材内容大多大同小异,缺乏时代性、新颖性。教材的缺乏不利于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而且也妨碍了教师视野的开阔及知识的更新,不能紧跟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同时,在教材引进方面,对于国外原版教材的翻译不能满足高校教学的需求,不但给教学带来难度,也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另外,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但目前许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及时更新,教材和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2.6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陈旧

物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就使得传统的以课堂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宜。传统教学中,基本上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引导和启发。教师单项灌输,基本上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时空,学生缺乏参与,造成学生只会简单的模仿,缺乏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 “准人才”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企业的需要。

3 我国高校物流人才的需求分析

在国外学者看来,人才培养模式是与社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息息相关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才需求,要求人才具备不同的素质结构。因此,对我国高校物流人才的需求分析,有助于我们确定培养目标,确定培养什么样的物流人才。基于上述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结合我国现阶段及未来物流发展对物流人才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的需求特征,我们认为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应向着多层次、多技能、高素质的方向发展,重点培养高、中端物流人才和多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

3.1 物流人才需求的三个层次

目前,我国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高端物流人才、中端物流人才和多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

3.1.1 高端物流人才。物流企业的高端人才主要能从战略高度对企业物流进行规划和管理,并能根据物质资本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优的协调与配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益。因为物流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大区域的概念,仓储、运输、信息化等环节多,交叉面大,所以物流高端人才必须有驾驭多区域工作和掌握多环节工作的能力[6]。这也是培养时间最长、难度最大的人才类型。

3.1.2 中端物流人才。中端物流人才主要负责企业具体事宜的计划与指挥,需具备某一领域具体的管理经验。他们还应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与管理能力,具备一定的战略决策能力,能够全程掌控项目的开发和运作,能够参与项目的谈判、成本的控制和服务质量的监督。这些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物流部门的运作,同时要了解相关部门的运作,使物流运作与其他环节协调发展,从而提高物流部门的运作效率[7]。另外,对与国际贸易联系密切的岗位,外语沟通能力的要求也较高。

3.1.3 多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该类物流人才是指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现代化、自动化的物流设施设备、懂得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知识、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并能够不断学习更新的高级技能型物流人才[8]。该类人才也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企业的物流相关部门和各大物流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产生。同时,由于物流业又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竞争激烈的行业,这就要求操作人才还应该具备在作业过程中,不断优化作业流程,持续改进作业方式,提高作业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能力,这样企业才有持续的生命力。

3.2 现代物流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活动过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近年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及综合技能等方面的需求期望值不断提高,这也对我们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物流人才,这些要求表现在:

3.2.1 物流业涉及面广泛,需要宽广的知识面

物流过程包括供应、生产、仓储、配送、运输、回收等多个环节,物流人员既要熟悉这些具体环节的工程知识,又要掌握其管理学与经济学知识,还要懂得物流环节的协调、控制与整体优化。除了这些专业知识外,物流人员还需要财务管理、法律、社会学、心理学等综合知识。因此,高校物流教育既要弥补过度专门化的缺陷,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及坚实的管理基础,较强的业务能力以及科学的方法;同时还要加强文化的养成和素质教育。总之,未来物流人才必须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宽口径的知识体系,要求基础扎实,适应面宽。

3.2.2 现代物流人才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现代物流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践性强。物流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理念,而且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物流业是跨多种行业的复合型服务行业,环节复杂繁多,岗位技能要求高,操作性强。无论是从事物流业务管理,还是进行物流系统分析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都要求物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3 现代物流人才需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

物流活动是实现商品空间位置及所有权转移的过程,物流服务是动态、连续的服务。由于思维方式的不严谨不周密导致物流方案和环节发生的差错,轻者可使物流企业增加费用成本,造成损失;重者则可能使物流过程中断,交易失败,造成客户重大损失,引起法律纠纷,承担重大法律后果。因此,从决策者到关键执行人,都要在物流方案设计及执行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思维方式,制订出最佳方案[9]。

3.2.4 现代物流人才需具备团队合作和应变协调能力

物流行业竞争激烈,物流信息瞬息万变,物流流程多种多样,物流客户、物流从业人员参差不齐。作为物流管理人才,在变化中要完成物流活动,团队合作和应变协调能力很重要。另外,由于物流作业环节多,物流服务的消费者直接参与服务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全过程,因此,物流从业人员需要与上下游环节岗位人员协作,与客户协调沟通,这都需要很强的团队合作和应变协调能力。

3.2.5 现代物流人才需具备创新能力

现代物流人才需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使物流人才的培养与物流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在目前物流市场不成熟、不完善的情况下,物流企业中物流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未来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3.2.6 现代物流人才需具备良好的素质

现代物流人才需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总之,市场需要现代物流人才除了具有系统的物流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外,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与良好的素质。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必须根据市场需要来安排。

4 我国高校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我国高校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4.1 培养目标创新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高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三方面的要求。具体来说,各级各类高校应根据自身培养人才的类型、地域性特征、学校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例如,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培养目标设计上,要尽量实现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完美结合,培养出具有研发创新知识潜力和服务能力,亦即具有从事本专业 “实际工作”和 “研究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专科教育应有所区别[3]。但总的来讲,高校物流人才都应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具有坚实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基础,系统的物流管理理论和方法,具有基本的在物流领域工作的能力。

4.2 课程体系创新

由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化于课程,学生在达到课程要求的同时也达到了培养目标。因此,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根据自身制定的不同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建立不同的课程体系。但总体而言,各高校都应该按照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随时做出反应,更新教学内容,保证课程体系具有自我调节机制,培养出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宽口径的知识体系,具有多种能力和良好素质的物流人才。具体来说,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

4.2.1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我国教育部学科分类体系,物流学科是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因此,物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应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工学基础、外语、计算机、物流专业课程等知识,按照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选修课的网络体系并行安排。学校还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要求,明确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性质以及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确定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构建出具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教学的课程教学体系,从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4.2.2 加强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保证课程建设的组织落实。如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科研方向,按照“主讲一门课,讲好两门课,能讲三门课”的原则,院系统一协调,统一规划,使每门课程均成立各自的课程组,每个教师担任一门课程的负责人,加强课程的建设。

4.2.3 增加实践课程,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加强物流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实验室在物流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以具有实际意义的、操作性强的物流实务为目标,将物流理念和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全面应用理论、发展理论[10]。物流实验室应该包括物流教学系统、物流设备、实训手册、物流实验教学计划、物流操作单据、物流运作案例等整套方案,以发挥物流实验室的功效。其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设计大赛,如 “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 “挑战杯”、 “宝供物流的全国奖学金申请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结合,由企业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授课和进行实践指导,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在一个全真的工作环境下得到培养和提高。

4.2.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由于物流专业建设起步晚,目前各大高校的物流师资大多是从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交通运输等专业转移过来的,所以专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真正具有一套完整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并具有实践经验的物流教师还十分缺乏。因此,培养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和教研能力强、有发展力的教师队伍,是保证物流专业课程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具体可以通过派遣教师到物流公司挂职锻炼、进修、参加培训、鼓励教师研究与物流相关的课题、聘请兼职教师与客座教授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适应物流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4.3 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物流专业课的教学中,要淡化目前所采用的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虚拟游戏、发现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实验室模拟法等,把单纯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积极寻求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在行动上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将教师和学生有机联系起来。另外,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使二者有机结合,从而推进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设备条件等因素,灵活运用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

5 结 论

综上所述,创新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模式,应依据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根据高校自身培养人才的类型、地域性特征以及学校办学条件等,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再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出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均衡发展的课程体系,并加强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建设,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证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后,应该强调,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仅仅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要素简单组合的创新,而应该是一个有机构成系统的创新。只有注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从整体上把握,才能保证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 李卫卫,任豪祥.下大力落实 《工作计划》[N].现代物流报 (教育与培训专刊),2009-07-21(3).

[2] 程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诠释与应对[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20.

[3] 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8.

[4] 李万青.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科技,2009(5):95-98.

[5] 李万青.高等院校物流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3-66.

[6] 毕晓娜.物流高端人才怪圈解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19):56-58.

[7] 李莉,朱向宇,田菲,等.论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及培养[J].物流技术,2009,28(2):58-61.

[8] 刘芳.我国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未来发展模式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3):118-119.

[9] 潘冬青.现代物流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及其培养[J].柳州师专学报,2006(9):76-78.

[10] 夏训嘉,廖馨,李正军.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3):86-87.

Study on the Innovative Cultivation Mode of Logistics Talents in China University

LI Rong (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 516007,China)

Because the logistics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ve a short time,there are still differences and distance between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cultivating logistics talents and the market demand,which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our logistics industry seriously.The paper based on why the university needs to innovate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logistics talents,and cultivating what kind of logistics talents,and how to cultivate.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way of innovative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logistics talents through three aspects:cultivation object,course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s.

university;logistics talents;cultivation mode;innovation

G712

A

1002-3100(2010)09-0025-04

2010-06-10

惠州学院2009年度校级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JGD09025。

李 蓉(1982-),女,山西乡宁人,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物流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