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济阳县粮食生产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009-12-31 08:33许增海郭荣海高玉新
山东农业科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粮食生产实施对策关键技术

许增海 郭荣海 高玉新

摘要:针对目前济阳县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小麦精播半精播、小麦氮肥后移和夏玉米“一增四改”等几项提升粮食生产水平的关键技术,同时提出了推广这几项关键技术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粮食生产;关键技术;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S3-33文献标识号:B文章编号:1001-4942(2009)07-0110-03

济阳县是农业大县,耕地面积64950hm2,53.5万人口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小麦、玉米是济阳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3000h2,玉米播种面积26900h2。近几年,随着农业投入的逐年增加,土壤肥力有了很大提高,粮食生产达到较高水平,2008年小麦每666.72单产达到435kg,玉米达到465kg。目前,济阳县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小麦生产中普遍存在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既浪费了肥料又污染了环境;二是小麦生产播种量过大,每666.72播量一般在10~20kg,造成田间郁蔽,个体植株生长弱,后期早衰、倒伏,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和产量;三是在玉米生产中片面追求稀植、大穗,管理粗放,影响了产量。为了提升济阳县粮食生产水平,特提出以下几项关键技术及其实施对策。

1提升粮食生产水平的几项关键技术

1.1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过去在较低水平上提高小麦单产,主要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增加投入,即大肥、大水、大播种量。但在目前较高水平上,仍靠增加投入提高单产,结果导致群体过大、田间光照不足,引起碳氮营养失调、个体植株生长弱、易倒伏,最终因穗头变小、千粒重降低而减产。冬小麦精播、半精播技术是一套高产、稳产、低耗的栽培技术。在地力、肥水较好的基础上,采用精播技术,降低播量,依靠个体分蘖成穗构成合理的群体,较好地解决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改善群体内光照条件,使麦田群体动态合理,个体营养好,发育健壮,从而实现穗足、穗大、粒重、高产,一般每666.7m2单产可达500kg以上;在肥力中等或采用分蘖成穗率较低的中大穗品种时,采用适当增加播量的半精播技术,每666.7m2同样能够获得500kg以上的单产。

1.1.1培肥地力每666.72单产350kg以上的地块,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应达到有机质含量1.2%、全氮0.08%、水解氮50mg/kg、速效磷25mg/kg、速效钾80mg/kg以上。

1.1.2选用良种选用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株型紧凑、抗逆性强、落黄好、丰产性好的品种,如济麦22号、良星99等。

1.1.3肥水运筹底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配合。每666.72施纯氮12~14kg,磷(P2O5)7kg,钾(K2O)5~7.5kg。磷、钾肥及总氮量的50%做基肥。一般不追冬肥和返青肥,于起身期或拔节期追肥。

1.1.4提高整地质量深耕细耙,适当加深耕层,破除犁底层;地面平整,明暗坷垃少,土壤上松下实。促进根系发育。

1.1.5提高播种质量坚持足墒适期播种,用精播机或半精播机播种,要求下种均匀,深浅一致。冬性品种于日平均气温16~18℃时播种,半冬性品种于日平均气温14~16℃时播种。精播栽培每666.72基本苗(8~12)×104株,半精播栽培(13~16)×104株。

1.2小麦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在传统小麦栽培中,氮肥一般分为两次施用,第一次为基肥,一般占施氮总量的60%~70%;第二次为春季追肥,占施氮总量的30%~40%,时间一般在返青期至起身期。上述施肥时间和基肥与追肥比例使氮肥重施在小麦生育前期,在高产田造成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多,小麦生育中期田间郁蔽,后期易早衰与倒伏,影响产量和品质,氮肥利用效率低。氮肥后移技术将氮素化肥的基肥与追肥比例调整为各占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基肥占施氮总量的30%~50%,追肥占50%~7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后移至拔节期,土壤肥力高的地块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时,可后移至拔节期至旗叶露尖时。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氮肥后移技术对小麦产量、效益和环境的效应:一是显著提高小麦的籽粒产量,较传统施肥增产10%~15%;二是明显改善小麦的籽粒品质,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改善强筋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三是提高氮肥利用率10%以上,减少了氮素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土壤肥力逐渐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小麦氮肥后移高产技术适用于肥水条件较好的高产麦田和强筋及中筋小麦的田间管理。

1.3玉米“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

近几年来,由于畜牧业发展,特别是玉米加工转化的拉动,玉米消费快速增长,玉米供求缺口呈逐年拉大趋势。实施夏玉米“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充分发挥夏玉米高产优质品种及配套技术的增产潜力,提高玉米单产,尽快实现夏玉米“亩产千斤”的全省总体目标,对于弥补玉米供需缺口,缓解玉米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夏玉米“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其核心内容是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

1.3.1合理增加种植密度玉米种植密度要与品种特性相适应,一般耐密紧凑型玉米品种每666.72留苗4200~4700株,大穗型品种留苗3200~3700株。高产田适当增加。

1.3.2改种耐密型品种加大郑单958、浚单20、鲁单984、聊玉18号、菜农14号、鲁单9002、天泰10号等耐密型优质高产良种的推广力度,搞好淄玉9号、汶农玉6号等新审定品种的示范推广。

1.3.3改套种为直播加快推广夏玉米抢茬直播技术,推广免耕直播、及时播种、足墒播种、适量播种。夏玉米直播还可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危害程度。

1.3.4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进行过土壤化验的地块要搞好配方施肥,一般地块要做到氮、磷、钾等平衡施肥。根据产量指标和地力基础确定施肥量,注意增施磷、钾肥和微肥。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追花粒肥。

1.3.5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玉米播种实现机械化,推广联合收割机收获。积极推广机械施药、施肥技术,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

1.3.6其他配套技术包括适当晚收技术,种子包衣技术、免耕或少耕栽培及秸秆还田技术、病虫

草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灾情应对技术等。

2几项关键技术的实施对策

2.1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农业要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就必须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目前农技推广工作的重点就是把这几项关键技术传递到千家万户,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县、乡两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将其作为农业增长的战略举措来抓,在农业计划上优先安排,在农业资金投入上重点倾斜,切实把推广这几项关键技术落到实处。

2.2增加资金投入

粮食生产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这几项关键技术的推广涉及千家万户,社会效益显著。但粮食生产的特点和我国的现行体制决定了当前和近期内这几项关键技术的推广不可能完全靠商业化运作来实施。各级政府要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建立专项基金,并能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

2.3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具体负责新技术的推广和落实。领导小组由县、乡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主要领导组成,负责新技术推广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协调和运作,保证各项新技术按要求顺利实施。技术小组由相关的农业专家带队,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和落实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总结等工作。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联席会议制度,采取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组长双负责制,统一部署,各负其责,分工实施,责任明确到人。

2.4改革农技推广体制

从放活科技人员入手,改革传统的推广模式,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结合,技术开发、推广与经营结合。大力开展技术承包,实行技术推广与经济报酬挂钩,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技术小组内部要明确每个技术人员的技术经济指标和考核指标,将每个人的责权利结合起来,使这几项关键技术潜在的生产力尽可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5改进农技推广方式

农民素质和科技意识的提高是农技推广的关键,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技术讲座、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推广普及小麦、玉米生产的关键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同时,建立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高产攻关田和示范田,以点带面,层层辐射,在攻关田和核心示范区设立固定宣传标牌,在作物生长中后期增设临时性标示牌,便于农民群众观摩学习。

猜你喜欢
粮食生产实施对策关键技术
防雷关键技术在自动气象站系统中的应用探究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关键技术研究
无人机集群作战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中原经济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物理教学中的观察性反思及实施途径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郑州市粮食生产能力分析
浅论雷州市广垦东西洋米业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基于SFA河南省18地市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TD—LTE关键技术与发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