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新论

2009-12-31 07:32赵瑞芳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性恶论性善论思想政治教育

赵瑞芳

[摘要]人性问题是人类始终关注的问题,在中国古代人性论研究中,先秦儒家人性论占据重要地位。孔子是最早研究人性的思想教育家,之后,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观点。本文对“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分析比较,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有效措施。

[关键词]先秦儒家人性论;性善论;性恶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4-0074-02

在中国古代人性论研究中,先秦儒家人性论占据重要地位。孔子曾经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教育才拉开了差距,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在先秦儒家人性论中,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观点,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意义,对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一、先秦儒家人性论之“性善论”、“性恶论”

(一)性善论观点:存心养性

较早提出“人性善”的思想家是孟子,孟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从“性善论”角度来系统论述人性的哲学家,奠定了中国传统德治的人性论基础。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在于人性,“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指出,人的本性和禽兽的本性是不同的,人如果不知道保持自己的本性,把善性丢了,结果就变得和禽兽差不多了。而人天生具有道德品质的萌芽,即“善端”,“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能也”,人具有与生俱来的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认为,人人具有天赋的仁、义、礼、智的“四端”,使人心不断向善的手段就是“存心养性”。“善端”是道德的前提,必须在后天保持和发展,如果人能不断地扩充、发展“四端”,就可以成为圣人、君子。孟子认为人伦道德源于“善端”,是最基本的道德关系,他提出“明人伦”为目的的道德教育,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

既然“人性善”,那么为什么会有恶呢?孟子认为,这是由于恶的环境和恶的教育造成的,孟子重视教育的作用和环境的影响。首先,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发挥和扩充人的“善端”,即“存心养性”,让人的本性不被邪恶所掩盖。其次,他认为社会环境能影响人的道德品质。“富岁,子弟多刺;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再次。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强调在道德修养活动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儒学的“内圣”,即道德的自我修炼,注重个体的自我修养,成就圣人君子的完美人格。

(二)性恶论观点:化性起伪

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人性与礼仪是根本违背的,如果任其发展,不加克制,势必导致争夺、犯上、淫乱,而辞让、忠信、礼仪等就会荡然无存。所以人不会自然行善,礼仪不在人性中,是“伪”的结果,是经过后天努力积习而成的,需要圣人、君主对臣民的教化,需要用道德规范和法度去约束和引导,才能“化性起伪”,使人的“性恶”转化为“性善”。

荀子一方面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另一方面,强调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强调圣人对臣民教化的必要;同时,他又认为如果只讲“礼仪”而不重视法度,只重视教化而不重视“刑罚”。不足以维护社会统治秩序,因此他主张礼法并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相同点:首先,两者都把人性作为人和禽兽的本质区别,并从人性出发,注重培养健全的人格,认为性善者和性恶者经过后天教育都可以成为圣人、君子;其次,两者都重视后天教育的作用和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认为只有在良好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四端”得以扩充才能形成“四德”,进而成为圣人;其不同点在于孟子“性善论”强调“内圣”,即人的主观努力,通过自我努力达到至善境界;而荀子“性恶论”强调法律规范的导向功能和控制功能。最后,从本质上看,两者的“人性论”都属于抽象的人性论,其实质都是唯心主义的。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离开人的社会关系谈论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社会性、阶级性、实践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抽象地谈论人性,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虽然在本质上属于抽象人性论,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意义。

二、先秦儒家人性论对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意义,对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下启示:

(一)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性善论”和“性恶论”都重视后天教育对人的思想品德教化,注重培养健全人格,“存心养性”、“化性起伪”就是后天教育的功能所在,也是后天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当今后天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上层建筑即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经济基础决定,并为其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作,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来看,分为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包括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个体享用功能。个体生存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类个体遵循客观规律、服从生存原则以求得更好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人的品德、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所起得作用。主要表现在:引导政治方向、约束规范行为、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个体享用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发展和完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能使个体某种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用。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得作用,表现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导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调节社会精神生产,引导人们政治行为,发挥沟通功能和协调功能,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调动个体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参与经济建设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文化传播功能,文化选择功能和文化创造功能。总之,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既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社会整体功能的发挥。

(二)“性善论”和“性恶论”重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认为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培养人高尚的思想品德,而恶的环境则

会把人引向歧途,不利于优秀品德的形成,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这启示我们辩证地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既要看到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也要看到人对环境具有能动性地改造作用。首先,“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导向功能、强化功能和感染功能。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重视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影响。其次,又要发挥人在环境面前的自觉能动性,创造良好的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并对不利环境进行有效控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各种“非道德主义思潮”的严峻挑战。首先。从国际环境看,全球化在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全球化可能导致一部分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动摇,可能使一些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意识削弱,淡化各国人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同时随着西方一些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和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将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其次,从国内环境看,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在给我国经济带来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腐败思想和价值观念,“一切向钱看”、“金钱万能论”使一些人被金钱所蒙蔽致使思想道德水平下降,各行各业不讲诚信的现象依然存在;再次,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的创新发展,在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一些负面影响也不断表现出来,比如各种大众传媒: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和休闲娱乐,另一方面各种腐朽文化思想、黄色暴力内容层出不穷,给社会也造成极大的混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三)“性善论”和“性恶论”强调在道德修养活动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道德的自我修炼,注重个体的自我修养,从而促成受教育者的完美人格。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必须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需要两个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等的互动关系,而不仅是单向的灌输。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除了教育者的教育外,受教育者也要积极主动,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实现自我教育。

这就要求教育者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克服单一性,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增强教育效果;通过隐形教育和渗透性教育的方式,重视受教育者的社会实践活动;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采取引导和启发式教育,不是单向灌输思想,而是通过其主动感悟从而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这也符合了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人的思想品德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外部制约和内在转化的辩证统一过程。

(四)荀子“性恶论”强调法律规范的导向功能和控制功能,他认为如果只重视教化而不重视“刑罚”,不足以维护社会统治秩序,他主张礼法并重,即要求德治与法治并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而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强调,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充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总之,“性善论”和“性恶论”对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我们应积极吸收其合理因素,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指导下,不断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更上—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郭建庆.中国文化概述[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计翼倩,从“人性论”看孟荀思想的相同点[J].考试周刊.2008,(5).

[4]朱明.张云.论人性与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2,(8).

猜你喜欢
性恶论性善论思想政治教育
荀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启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