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2009-12-31 07:32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实习实训双师型教师高等职业教育

杨 爽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已显端倪。在当代,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剖析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有利于更深层次地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为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训实习基地的构建等方面论述了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实习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4-0011-02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校生规模已占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的50%以上”,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高等职业教育已进入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教育阶段。高职教育的这个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水平等方面,均须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教育阶段,高职教育还带有明显的职业教育属性,即“职业性”,这是它的特色属性,这一特征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别开来。此外,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更需要开放办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通过走产学合作、校企结合之路,面向社会,依靠企业,被社会所接纳,为企业服务,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职业教育是“三位一体”的教育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在他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曾经提到:“教育即生活,职业教育运动的重要意义在于改革传统的‘读书学校,学校自身须有一种社会的生活,须有社会生活所应有的种种条件,学校的学业需和学校外生活连贯一气。芝加哥大学的福斯特(Philip J.Foster)教授在他的《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谬误》一文中曾经指出,“职业培训应与职业工作情景相关,但正规的学校职业教育往往做不到这一点”,“正是职业学校这些固有的且又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决定了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最终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因此,就结果而言,职业学校只能是一种‘谬误。”可见,职业教育要改变传统封闭式的、不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变化的“学校本位”的办学模式,突破就教育论教育的模式,突破传统小教育观念,加强职业教育与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沟通、联络,把职业教育同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着眼于全社会。这也就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从“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出发,追求一种政府、企业和职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全新的混合办学模式。这种“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要求政府、企业和职业学校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其中,政府主要承担制定职业教育相关法律、监督与评价的职责;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支持者和参与者。责任与利益并存,权力与义务共在,主要负责技能培训、参与课程开发和设计、与学校共同制定教学目标、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推荐工程技术人员或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并承担一定的师资培训费用,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等;职业学校是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学生学习期满后经考核合格。可以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和学历证书。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构建必须以法律作为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政府在制定相关法律时要力求做到条款翔实、可操作性强,并且奖罚分明,以保证企业和职业院校均依据法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行使各自的权力,分享各自的利益。

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知识、能力、情感等均衡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逐渐到来,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对知识的内涵,特别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能力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能力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创新能力对人们的影响日益重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再次,情感和态度也将社会性目标之外的人文目标包含进来,也成为影响人们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培养质量标准应该建立在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均衡发展上。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的整体最优。其中知识方面主要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包含学科理论性知识、素质性知识和部分经验性知识。隐性知识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包括工作过程性知识和部分经验性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交替螺旋上升完成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包括技术能力、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情感包括心理状况、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等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其必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注重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同时,还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人才培养、实用新技术开发、为区域经济服务等多种职能

2005年,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因此,以市场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不仅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能,也是它和普通教育的显著区别所在。职业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且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主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使毕业生具有适应性强的职业特点。同时,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将设计、规划、决策变为物质形态的产品或对社会提供服务产品的技能型人才,工作场合是基层部门、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

职业教育通过为企业培养人才,加深了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了解。企业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使用新技术与工艺。这些技术与工艺可以由企业自身研制完成,也可以与其他部门共同完成。职业教育面向生产一线,可以凭借天然的优势和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为企业进行实用新技术的开发。职业教育(主要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通过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活动,能够直接进行科学技术的“生产”,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成果,同时,通过培养各种技能型专门人

才,向包括企业在内的所有科学技术“生产”部门输送各种专业化劳动者,保证了科学技术“生产”部门的“再生产”得以有效进行,从而也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

高等职业院校是根据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人口等因素来办学的,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其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服务项目都密切适应地方和行业的需要,突出体现服务地方性和行业性特征。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为区域经济造就技能型人才、传递和再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知识产业和营构市场经济软环境等方面。四、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模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以计划方式进行招生与培养。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以计划方式进行招生越来越成为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因为“教育计划”是国家在对经济发展趋势宏观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教育培养数量与结构的宏观数据的预测,不一定等于企业所需的人才的数量和结构。以这种预测为依据而制定的计划是“宏观”的,往往造成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企业需求“脱节”。因此,我们过去习惯采用的国际上“人力资源派”所支持的以“供应”为目标的“人力规划”显然早已不适应今天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潮流的思维定势。鉴于职业教育始终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交换部门的流动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教育的发展始终要受到经济中就业机会的制约,而就业机会的创造又来自于经济发展本身,因此,职业教育只能被动的反映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可能通过主动的人力供应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人力培养上跑到经济发展之前。这也就是福斯特早在40多年前就强调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为出发点。”1991年,世界银行的职教研究报告也证实了“以需求为动力的职教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以供应为目标的职教则较少成效。”而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其毕业生不仅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并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改进等。因此,只有通过人才市场和就业单位的实际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模和类型,才能使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科学更有效的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五、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学生

福斯特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职教之所以失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把非正规的职业培训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来予以重视,只注重学校形态的所谓正规职业教育。尽管职校在人才培养上有规模效益,但是这种规模效益有时导致某种规格的人力供过于求。因此,为改变职校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福斯特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中、低级人才培养上走“产学合作”的道路。这一思想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如出一辙。2007年3月9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肯定高技能人才工作特别是培养工作取得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各地在实践中创造出的新经验,其中最具实效也是带有方向性的一条,就是校企合作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经验。”可见,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只有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才更能够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是最具实效性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对职业教育的一个主流认识。近年来,许多职业院校纷纷开展了多方位、多层面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其中校企联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逐渐突显其优越性,为职业培训开创了新局面。“订单”教育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经济状况而确定人才需求数量和质量,然后委托职业院校进行培养。职业院校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据企业所需人才数量、知识水平以及职业技能等要求(“订单”)为企业培养人才。这个“订单”是针对本企业的,是“微观”的,相对于国家的宏观预测要准确得多。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开展“订单”教育,一方面可以满足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同时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更加深入具体贴近生产的实践,走出了一条更为明确的道路,适应了职业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问题,不仅直接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而且也为企业储备了“准员工”,更能节省资源,是实现企业和学校互惠互利、互动双赢的良好机制。

参考文献:

[1]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2]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11-14.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翟海魂.从蔡元培批评职业教育谈起[J].职教论坛,2006,(7):1.

[5]李坚利.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3,(22):19-21.

[6]周明星.职业教育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7]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实习实训双师型教师高等职业教育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实习实训探究
浅谈高职教育教师的发展趋势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应用型本科提高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