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淑珍
[摘要]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培养人才是三大职能中最基本的职能。其它两个职能则是其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延伸。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最主要的手段,这就确立了教学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因而教学是高校履行社会功能的首要任务,而作为发展科学重要手段的科研则是服务于教学。当前社会,高校教学与科研严重失衡。要调解这一矛盾,有赖于高校的教学管理。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学;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4-0019-02
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在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若重视教学轻科研,学校无法发展;若轻教学重科研,则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其又失去了最应承担的社会功能。在某些特定利益的驱使下,我国高校及高校教师轻教学重科研苗头已显露。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高校若不尽快调整自己的定位,改变教师的教学态度,则将违背高校的社会功能。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要重新实现教学效果有赖于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教学管理是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它是规范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确保教学活动正常有序运行和实现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因此应利用教学管理手段,来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
一、高校在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上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办学实践中,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对科研的评价远远高于对教学的评价。在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失衡主要存在两种极端:
(一)学术科研能力好的教师承担一定的行政级别及大量的教学任务工作,挤占了科研时间;尽管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教师的科研时间应占教师工作时间的10%~30%,但部分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如“双肩挑”教师的教学任务及行政任务过重,教学时间,尤其是处理行政事务严重挤占了科研时间,使得他们无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至科研项目中。
(二)部分学术能力好的教师则全身心致力于科研开发,对学生授课少。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论文的发表、课题的申报、经费的申请、专著的出版以及各项奖励如教学成果的获得上,而对于自己的教学本职工作,则相对关注不够。甚至一些教师为了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对教学工作漠不关心,敷衍了事,不愿意从事基本课堂的教学,不愿意探讨教学方法、成果、教学业绩的得失,不愿意更新课本知识,教学内容陈旧乏味、教学方式照本宣科;科研的新成果不能充实到教学之中,科研的新动态不能反映到教学之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成为一句空话。
作为高校的“精英”——教授、副教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更为严重。教授、副教授一般都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因而无暇顾及教学工作,高校都把办学精力放在学科建设、创建博士点、发展研究生规模、狠抓科研成果等方面,由此形成“重科研、轻教学”的格局。很多学校在计算教师工作量时,不同级别的课程权重系数是不同的,博士生课程最高,硕士生课程次之,本科生课程最低。同样是付出劳动,在工作量和津贴补助方面却存在差异,给本科生上课因此成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除此之外,教授的学术活动比较多,经常出差;还有一些教授在校外兼职,开公司、办企业的不乏其人;更有大量的硕士生、博士生需要指导。如此一来,教授的时间所剩无几,本科生也因此成了高校里面的“边缘群体”。虽然教育部2001年8月28日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教授、副教授必须讲授本科课程。一般情况下,5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原则上每学年至少为本科学生讲授一门课。如无特殊原因,连续两年不服从学校安排讲授本科课程的,可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但是这样的明文规定并不能真正达到保证教授们上课时间的目的,反而引发了挂名教授,助教实际授课的现象。
二、商校教学科研失衡原因分析
(一)社会评价体系的影响
1.对高校的影响
目前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多数取决于高校的排名及教师的职称。而高校的排名及教师职称的获得多数还是以科研能力为评判标准,科研成为一所高校获得声誉和资源的重要手段,高校的声望是关系其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较高的声望能给学校带来发展机遇和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尽管教学活动也可以提高学校的声望,但其影响是极其有限的。教学的直接影响一般较少超过教室的范围,而科研的影响却可以很容易地超越校园,甚至国界。这样一种现实,使得高校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大学虽然有平衡教学与科研的愿望,但是愿望与严峻的现实毕竟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校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排名、评估,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以增强自身实力,高校致力于增强自身的科研实力,对获准立项、资助的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项目给予配套资助,鼓励、支持所属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积极为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创造条件,从而不自觉地加强对科研的重视程度,教学与科研的平衡也不自觉地受到一定的制约。
2.对教师的影响
对于大学教师来讲,科研任务和成果是职称、奖金评定的主要参考依据,在这种机制的导向下,很多教师把重心偏向科研也就不足为奇。科研对教师晋职,考核很重要。教学活动投入大,见效慢,致使教师为职称、声誉、金钱等追求科研。为评职称编造一些形式上的论文或书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从事“效益科研”,“为科研而科研”,科研与教学内容或学科相去甚远。对教师而言,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或著书立说比给大学生上课有更多的奖励。并且科研能使教师很容易从一个学校转到另一个学校,而教学则不能。科研是教师获得晋升的重要依据。同时科研成果比教学成果更易获得肯定。高校评奖时,科研论文都H:教学沦文有分量;在教授职称的评定中,科研论文被列为第一考察要务,而对于教学却很少具体要求;科研经费更是远远超过教学经费,相比之下,热心教学的老师在经济利益方面也无法与“科研型”抗衡。搞科研者,名利双收;搞教学者,除了在学生中知名,在外并不为人所知,课时费也少得可怜,是没名也没利,这些都成为目前高校教师相对轻视教学的原因所在。
(二)高校行政化、官僚化的影响
在神圣的高校里,已存在着一些不“神圣”的因素,无论恳教师还是学生普遍缺乏一种对科学与学术敬畏之心和虔诚之心,取而代之的是对‘行政权威的羡慕,乃至仰视、顺从。“官本位”观念在我国许多高校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学而优则仕、教而优则仕、研而优则仕的思想已经在教师、学生队伍q,传播,成为了教师的奋斗目标。“官本位”思想已影响到部分高校教师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高学历、出色的教学和科研成绩成为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在高学历、出色的教学和科研成绩中,因科研成绩在高校中影响力更大,因此科研成绩大的教师更
易活得学校的肯定,较教学好的教师更易实现所谓的“仕途”,而当其在学校占有一席之地时,学校的部分资源如科研、教学荣誉,担任一定行政级别的教师又较一般教师容易获得。因此,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年经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于科研而担任管理干部的教师则忙于应酬和繁琐的事务性工怍,无心教学和科研,崇尚真理、追求学术、潜心教学和科研者反而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协调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关键应从相应的教学管理人手,进一步摆正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恰当位置,探索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内在规律,建立教学与科研并驾齐驱的运行机制,已是当务之急,
三、如何加强教学管理。均衡发展教学与科研
(一)建立合理的评价体制
因为教学与科研的评价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办学和老师的行为,因此高校应当建立科学的教学与科研的评价机制,要克服衡量指标单一化、业绩考核简单化的倾向,坚持教学科研两者并重,使教学除了系统传授知识之外,具有更多的师生共同探究的成分,使科研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让教学与科研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有机的统一。同时,在职称评定中,可强调教学所占的比重,重点考察教学质量,并细化考评标准,如教学课时应达到多少,学生不记名的评分应达到多少,这些都应作为硬性规定写入职称评定中,使教师们主动调整科研与教学的分配比例。同时,应该在制度上安排必要的物质利益的制约,在职称评定及其他一些评比中,将教学任务、教学质量作为必要条件。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在有关奖励、晋升制度上,对教学的质和量做出硬性规定和要求。还要采取多种措施,保障优秀教学成果能获得较高的受益,确保教师从事教学能够获得较好的待遇。
(二)建立合理的授课制度
1.减少理论授课学时
现在的教育不应只停留在以前的“老三段”,而应强调以实践为主,不能照本宣科,实际课堂应以教师自己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为主,用教师的科研成果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并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非单一式的接收知识能力。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应转变过去传统授课方式,减少理论授课学时,强调实践能力,用有限的课时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实行授课实名制,坚决杜绝教授挂名不授课现象
学校相关人事、教学管理机构首先应提高教授职称评审叶1教学工作的权重,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本科教学工作量没有完成就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其次,在院系目标考核中,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有重要指标,凡没有达到指标的,年终不能被评为教学优秀;此外,加大校内津贴对教授、副教授上课的奖励力度,鼓励他们走上本科生讲台。同时要求授课实行实名制,有多名教师共同授课的应具体至哪一学时又哪位教师授课,坚决杜绝“挂名教授”现象。
(三)立足师德师风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作用,以师德建设为载体规范高校年轻教师的师德教育。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本科教育更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年轻教师有甘于奉献,乐于清苦的精神。如果心有旁鹜,分身乏术,那与“教师”的称号是不相配的。
参考文献:
[1]曹勇.高等教育中教学与科研关系探讨[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2]姚松.科学研究促进本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马英华.关于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2).
[4]常燕青.秦卫明.加强高校科研和教学融合的意义及对策[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采海农.高校本科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高教论坛,2004,(1).
[6]蒋华林.论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的可持续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02,(4).
[7]高德胜.国外高校教学和科研关系研究述评[J].上海高教研究,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