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超
[摘 要] 外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参与该活动的一系列要素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本文指出,对英语教学效果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教材、教师和学生。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基础,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方面,学生是教学的内在决定因素。本文简要分析了这三个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学习文化
教学效果的好坏是衡量外语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而教学效果如何则取决于指导或参与该活动的各个要素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些要素包括大纲、教材、教师、学生、测试机制、环境等等。例如,教学大纲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为教学活动提出教学目标。但是教学大纲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对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的最终效果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教学大纲只是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要素之一。笔者认为,对英语教学效果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教材、教师和学生。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是实施英语教学的基础;教师是教学信息的提供者,是英语教学的外在的推动力;学生是英语信息的接收者与输出者,是英语教学的内在决定因素。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存在的问题谈谈笔者对新世纪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新时期大学英语教材应具备的特点
教材是反映教学模式的知识载体,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因此大学英语教材必须体现教学大纲的精神,为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提供最佳的语言样本。教材应具有思想性、趣味性、实用性和时代性。而目前许多高校仍在续用的大学英语修订版精读教材在选材上却忽视了实用性,缺乏时代气息,过多地强调出“出自名家,是读者喜爱的经典著作。”泛读的选材虽然注意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但还是局限于英美原著。以这样的原则编写出来的英语教材必然缺乏实用性和时代性。笔者曾经对执教的三个班学生进行过一次书面问卷调查,其中对“你对英语课本有什么看法”一项中,有98.6%的学生都认为课本内容枯燥陈旧,缺乏时代气息。
笔者认为,无论是精读教材,还是泛读选材都必须抛弃“选自英美名著”这个准则,选材范围必须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不但可以体现教材的实用性、时代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精读教材可以采取按话题的形式编写,有意选择—些反映中英、中美不同文化的文章。如holiday这个话题,就可以选择或编写美国人怎么过圣诞节,中国人怎么过春节的文章,两者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所学的东西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很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关于美国人怎么过圣诞节,也许不少学生可以用英语讲一大通。但关于中国人怎么过春节,很多学生可能就有口难开了。原因是不知道“压岁钱、团圆饭、拜年”英语怎么表达。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现存教材偏重介绍外国文化,而忽视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如何用另一种语言表达、传播自己的文化,应是英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用教材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泛读教材可以采取活页的方式,以便及时增补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文章。例如可以增加一些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介绍因特网、知名网络公司等方面的文章,这样学生就可以接触到诸如e-mail,e-commerce,surfer,on-line shopping之类的词汇。快速阅读在选材时可以增补一些简单的英文电传、商业信函、简历等实用性材料。总之,英语教材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语言规范,这是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2)选材广泛,注意印刷媒体与电子媒体的结合,突出实用性和时代性;
(3)加大教材的文化信息含量,特别是加大中国文化信息的含量;
(4)教材应以多种形式并存,包括文字、图片、声像和多媒体。
二、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重新给自己定位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排斥西方式的师生平等,奉行教师在上,学生在下,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权威。教师的这种传统角色,必然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做法,如维护师道尊严,推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如果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直截了当地说:“I dont know”,就会觉得丧失了师道尊严。正是这种所谓的师道尊严,妨碍了师生平等交流,甚至扼杀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宣讲式、灌输式、记录式的传统教学法过分强调语言信息的输入,忽视了语言的输出,妨碍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阻碍了英语教学的全面改革。教师只有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给自己重新定位,才会带来自身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才能完全彻底地投身到英语教学改革中去。因而要适应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必须从观念到实践实现历史性的调整。
首先,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而教师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包括教育观、教学观、语言观、知识结构等等。要意识到在信息全球共享的21世纪,教师不再是惟一的知识来源,放弃自我提高就等于放弃了生存。因此教师要在文化知识方面做学生的楷模,实现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
其次,为了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和补充。一定数量的语言信息输入是基础,但是如果教学过程只停留在语言信息的输入阶段,那教学过程只完成了一半。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英语教师应该把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强弱作为衡量其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再者,教师应该意识到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21世纪,知识的传播将由几乎全部来自教师而转向多种媒体。因此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及时吸取各种媒体信息,特别是网络信息,将成为其工作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三、注意中西两种不同学习文化的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
学习文化(Learning Culture)与其他文化形态一样,是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的表现,也是民族文化传统的产物之一。具体而言,学习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对学习本质和学习方法的理解,对语言教学的期望以及这些观念、态度和认识在教学上的反应。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不同的学习文化。
我国的外语教学一贯以教师为主导,以语言知识为中心,以阅读为主要学习途径,以掌握语法、扩大词汇量为教学目标。这种外语学习文化对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是有利的,但不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种学习文化带来的致命后果是学生养成了被动的、等喂食的学习习惯。中国学生的求知模式是在课堂上听、作笔记,课外读、背、做习题。他们求的是“知”,靠的是“记”,只在乎懂与不懂,结果学过的东西不会用。在外语学习上则表现为纯语言知识的累积与记忆,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差。
这种外语学习文化的形成,除了受我国外语环境的制约之外,主要是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而这种影响在外语教学中又集中表现为传统数学模式的影响。从小学教育,甚至幼儿教育开始,中国学生就深受这种模式的影响。小学里常见的一幅典型画面是学生个个双手摆在身后,认真听老师讲解,根本不可能出现老师的讲解被学生打断这种在国外很常见的现象。不少大学生无法摆脱这种传统的学习习惯,上课参与交际的意识不强。尽管老师想尽办法诱导他们,给他们设计语言交际环境,但课堂效果往往很不理想。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当教师完成简单的输人后,问学生问题,给他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机会时,却个个低头不语,生怕抬头就会被老师叫中,有时连老师都束手无策。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消极被动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呢?笔者认为,一方面,为了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对我国的小学教育模式,甚至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模式推行实行全面的改革。因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因而必须从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做起,从小对孩子采取活泼的启发式教学,注重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另一方面,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注意借鉴西方外语学习文化,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途径,以培养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学生的英语教学模式。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改变目前这种英语课堂教学现状才会成为可能。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上一个新台阶,要做的事情固然不少,但笔者认为,只有对教材、教师、学生这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彻底的改革,最终才能实现使学生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信息的共同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Littlewood,W.T.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2] Richards,J.C.&T.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3] 陈国崇.如何烧开英语教学这壶温水.外语界,1999.02.
[4] 夏纪梅,吴潜龙.中西外语学习文化的差异与融合.外语界,1999.3.
[5] [JP3]夏纪梅.外语教学的学科属性探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4.
[作者简介]
冯超,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听说,现工作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