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娜
[摘 要] 中国与美国及日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有各自特色,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政治内涵、精神塑造和理论基础上表现出东西方的明显差异。比较分析结果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主要有: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要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把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 中美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比较
中国与美国及日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有各自特色,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表现出东西方的明显差异。所以,对三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比较分析,从中扬长避短,借鉴学习,这对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都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美国及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培养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1]有理想就是要有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具体说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社会理想的指导下确立个人理想,并为社会理想的实现积极贡献同时实现个人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就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具有社会主义道德,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共同遵守社会制度、条例和履行自己的职责。
相比之下,美国和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无名有实”,虽未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称,但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各有特色。当今美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要培养美国公民、好公民、民主公民等,实质是培养具有民主理念和民主行为的公民。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以二战以后日本投降为分水岭。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的目标是“和魂洋才”。“和魂”指“神国主义”思想,“洋才”则指西方的科学技术。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被确定为培养“尽忠报国”的“皇国之良民”。战后,1947年日本制定的《教育基本法》第一条规定:“教育应以培养完美人格为目的”。20世纪末面向21世纪又提出了培养有品德的日本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目标。[2]
二、中国、美国及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比较分析
1、中国与美国及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共性分析
中国、美国及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不同,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其共性,就是要培养其认可本国社会制度并对社会制度忠诚的公民、各国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合格的公民,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些共性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以下共同特征:一是代表政党和国家利益。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为实现奋斗目标而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政治教育,代表着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如美国和日本则要培养出推进资本主义国家民主与和平的公民,而这些目标无不体现着政党和国家利益。二是注重对公民意识培养。美国突出对民主意识的“美国人”的培养,日本突出培养“完美人格”的“日本人”,中国则以道德规范为公民的基本目标要求。三是随着时代进步不断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始终与社会发展进步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会有新变化,但都会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新型人才。
2、中国与美国及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差异比较
中国与美国及日本在政体、国体甚至包括民族心理、文化信仰上的都有诸多差异,这就决定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有本质差别。
第一,政治内涵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政治内涵是由不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中国把“四有”新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美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把培养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全球战略;当今日本则是把培养具有完美人格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现日本谋求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的国际意图。[1]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表面看是对公民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实质体现出在不同政治内涵中要实现不同阶级利益的政治愿景。
第二,塑造精神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美国、日本都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质,所要塑造的精神各不相同。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德治”的治国方略和“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以及“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理想在民族精神中占重要地位。因此,在“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中有理想、有道德就是对民族精神的再塑造。日本“忠”的民族心理是在对中国儒家“仁”的思想的本土发展,进而上升到尽忠报国。战后又确定为“完美人格”。相比之下,美国受西方重视法治传统的影响,美国公民都有人权、平等、自主意识和强烈的民主法治意识,在“爱国与忠诚”、“服从社会法律”的教育下,传播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是各国民族文化积淀的再现。
第三,理论基础不同。中国与美国及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本质区别在于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美国和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理论基础是关键所在。理论基础的不同,也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下,公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截然不同。
三、中国、美国及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比较的启示
1、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比较看,在美国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个人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是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所以,坚持集体主义,就既保证了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又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阶级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改革开放以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利己主义思潮对我国的改革产生了消极影响,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推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政治性和阶级性。
2、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要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人的思想进行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活动,说到底是育人的工作,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美国学者柯尔伯格(L.K0hlbe)和班杜拉(A.Bandum)等人曾提的自主主义德育理论认为,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即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接受道德教育,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认知能力。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亦如此。无论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美国的“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还是日本的“具有完美人格的人”,这些培养 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了解和剖析人的思想变化,疏导人的心理问题,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的利益诉求,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使一切教育影响和教育措施都经过个体的领会和主体内化,真正得到贯彻并成为内在的本质力量。唯有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3、把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迫切要求
在对中国与美国及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比较中,显而易见,这些目标是对本国公民提出的思想素质要求,更主要的是重点对象都是青少年。如美国学校教育中的公民学课程、美国宪法、当代文明;日本学校教育中的修身科、特设道德时间、东洋思想;中国学校教育中思想品德课“两课”。这些都是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编写的相关教材,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1]但我们还应清醒的看到,当今大学生们崇尚个性和独立,求新、求异、求变,有些人会因社会腐败现象的存在而对社会主义制度失望,甚至不再信仰马克思主义;有的会因就业困难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产生怀疑,等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实现,重点对象在青少年,重中之重在大学生。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于21世纪的人类依然具有鲜活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在现代中国唯一可能的现实形式、目标状态,也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JP3]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李祖超.“五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作者简介]
郭娜(1978-),陕西户县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