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指定错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2009-12-30 09:52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视觉艺术

蒋 巍

[摘 要] 视角指定错视由一种错视现象演进成为视觉传达的设计手法,其间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目前,视角指定错视已被普遍应用于交通标示设计,户外广告设计,室内会展设计,影视布景设计等多个视觉传达领域中。其表现形式有:双意图像、虚拟空间、立体错视。

[关键词] 视角指定;错视;视觉艺术;起源与发展

一、视角指定错视的概念

视觉错觉(也叫错视或视错)是一种特殊的知觉经验,在其过程中“真实”的外界刺激信息引起了不正确的知觉或印象。[1]产生错视的机制有很多,除了与人类视网膜构造、视觉反应等生理因素有关外,还与观察者的主观心理有直接的关系。观察者往往依赖着预测力及凭借着过去经验,把某种心理暗示附加进去,令自己确认出了并不客观存在的视觉对象。

错视现象种类繁多,主要有同化错视、明度变化错视、视点切换错视、形态扭曲错视、图地反转错视、维度转换错视、旋转错视、及视角指定错视等等。[2]其中,视角指定错视是指在一定的视角制约下,所导致的观察者产生了与实际物象相偏差的认知现象。

视角指定有三个参数:视高、视点与被观察物体的距离、视角。视角在此处定义为视线与基面的夹角。当观察者选择不同视角观察事物时,投射到画面上物像的形状会随之产生不同的变化。而改变视点与被观察物之间的距离则只会改变画面投影的大小。与普通物象的透视空间关系不同,视角指定错视在画面上显现出的并非预想三维实体的投影,它甚至可以只是一个位于基面内的二维图形。按照通常的思维,我们可以直接把这个二维的错视图形看成三要素中的被观察物体,但由于为了要说明画面投影与预想三维实体之间的空间逻辑关系,在此引入“假想物体”(由画面显示出的,符合人们视觉习惯的虚拟实体)这一概念,并同时也将它视为透视关系要素中的被观察物体。于是就得到了由一个视点、一个画面和两个被观察物体(假象物体和错视图形)构成的透视空间关系。在此,还可以从另一个层面理解视角指定错视。在视点调整的过程中,只有当缩短了(透视造成的缩短)的物理对象的形状恰巧是一最简化的形状时,它的投射式样才是一个变形的式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眼睛看到的式样才能与物理空间中的事物的真实形状相一致。[3]目前,视角指定错视已被普遍应用于交通标示设计,户外广告设计,室内会展设计,影视布景设计等多个视觉传达领域中。

二、视角指定错视艺术的起源与演化

视角指定错视由一种错视现象演进成为视觉传达的设计手法,其间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即:视觉错视现象-视觉艺术形式-视觉传达设计)。研究视角指定错视设计,首先需要了解它的产生和发展。与许多错视现象一样,视角指定错视最初是由艺术家在绘画领域中发现的。随后,它作为一种表现手法被应用在各种视觉艺术的创作中。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它始于佛罗伦萨,并在1400至1550年间由意大利传至其他国家。那是一场对古希腊罗马文明全方位的再发现。透视学正是在此期间真正发展成为了一门科学。它通过对三维世界在平面上的描述,确定了人可以将真实环境中的人物的位置计算并将其和谐地与其他事物描绘出来,象征性地揭示了人在计划事物方面的能力以及操纵自己命运的能力。[4]

在佛罗伦萨,艺术家们用了大约一百年的时间重新发现了透视学,并学习了它的几何规律。到了十五世纪,德国艺术家丢勒(Durer)对透视学观念作了最好的阐述。艺术家把眼睛放在某一特定位置(视点)透过一视窗(用黑线系在木窗框上构成大小一致的网格的窗)来观察物体的。通过视窗观察到的女人就是画像,艺术家要做的只是将网格上看到的复制下来。当然一个专业的,经过训练的画家并不真的需要一个用来观察的窗或用于复制的网格,但这种通过视窗成像的方法对于透视学来说却是最基本的。[5]正因为这种单一视角成像基本原理的存在,所以如果我们站在离开画像的位置必须与画家当时离视窗的位置完全一致才可。基于这样的背景,图形变幻艺术(也就是视角指定错视艺术)诞生了。图形变幻的概念是指一种通过曲面镜面反射或透过多面体或从某一特定视角观察到的,在曲面或平面上扭曲或畸形的图像,但看上去却成正常比例的图形。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在1480年的笔记本中就包含了已知最早的视角指定错视作品。

视角指定错视是与一种叫做trompe l'oeil(法语“对眼睛的欺骗”的意思)密切相关的艺术技巧,他们都使用了具有“欺骗性”的图象,但是欺骗的方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对于视角指定错视作品而言,当观察者从一个常规角度上去观察时,图象看上去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当他或者她找到一个非常规的正确的视角时,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三、视角指定错视艺术的表现形式

视角指定错视艺术(也称图形变换艺术)主要可以分为三种表现形式:双意图像、虚拟空间、立体错视。

1、双意图像

所谓双意图像(也称双象画),是指从正常角度和指定角度分别可以看出两种视觉信息的图像。它也是视角指定错视最早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16世纪后,透视的知识自意大利向北传播,北欧的一些艺术家开始使用这门技术,对“扭曲变形透视”做实验。由荷尔拜因(Hans Holbein)所做的《外交官》一画就是一副包含视角指定错视的著名的例子。一个被图形变幻拉伸过的骷髅被放置在画中两个人脚之间,揭示了在充满生机的世界,骷髅是不可避免的死亡的标志与暗示。在德国,这种把图象变形后使之看象一种别的东西的图形变幻作品(双意图像)开始流行。作为丢勒(Durer)学生的斯库恩(Erhard Schon)创作了一副双意图像画。画中,四位欧洲领导人的脸被拉伸之后看上去显现出地理环境般山水画效果。

双意图像对视角指定错视的基础技术发展是个很好的推动。因为人脑一般很难认知出变形后的图象,而当具备类似的读图经验后,就会在某种习惯思维下很容易地辨认出错视图形,使之看上去成正常比例。

17和18世纪期间,视角指定错视艺术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所进化,特别是在法国和意大利。领导这些研究的人大多是天主教会士。当时罗马天主教教堂内的牧师,几百年来都对科学和数学有所研究。一副显示有圣人的图形变幻作品是这样描述的:“通过上帝的自然法则,人类有了创造幻象的能力。但是凭借人类世俗的观察力,他们除了混乱什么也看不到,而凭借自然法则从某点去观察,圣人的幻象就出现了”。这个时期的绘画作品通常被用来表现宗教的神秘性,带有浓郁政治的色彩。

在19世纪,使用便宜的油墨来创造视角指定错视作品成为了可能,图形变换渐渐演变成一种“营业性的游戏”。但在上个世纪,尽管在小部分关于透视的书籍中还有提及,偶尔出现在特殊展览会和书本中,双意图像和其他19世纪的消遣游戏一样,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只有少数艺术家还在使用这一技术,最有名的就是达利(Salvador Dali)。他创造了很多巧妙的“双象”作品。现代剧院舞台设计大师,匈牙利艺术家伊斯托凡•奥罗兹(Istvan Orosz),也研究了这种“双象”设计。

2、深度壁画

有关视角指定错视的几何规律的研究,使得这门技术变得更加精确高效。新的图形变换技术得到了发展。经透视投射出的图象不再只能是一个平面,也可以是一个更复杂的表面,比如曲面。艺术家开始脱离画布,在建筑物墙壁和天花板上用它构建大型的图形变换壁画。观察者站在一个特别的地方时,一幅具有创造性的图象能欺骗性地使他认为那是真的场景。

其中最具震撼力的例子就是由Andrea Pozzo在1691-1694创作的在罗马Saint Ignazio教堂天花板上的壁画。一个半圆形的屋顶被描绘成一幅神奇的天堂的画面,画中圣人伊格内修斯正升入天堂。壁画按照建筑本身的结构,扩大其深度空间,起到使空间看起来更加宽敞的作用。

3、街头立体涂鸦

涂鸦与街舞、饶舌、DJ并列为街头文化(HipHop)的四大重要元素。它的英文“Graffiti”源于希腊文的“Graphein”。字典里的解释是:在公众墙壁上涂写的图画或文字,通常含幽默、猥亵或政治内容。涂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时期,并在文艺复兴及巴洛克时期被重新发现。当时那些在意大利街头绘画圣母像的艺术家被称为Master-Madonnaro,这也就是著名的“街头画大师”头衔的由来。而近代的涂鸦起源于1966年美国的费城和宾夕法尼亚州。

街头立体画(street Art 3D)是一种运用视角指定错视原理表现的涂鸦艺术。它通常是对一些平面图案进行变形拉伸,使之被画在地面上后摹拟出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近几年,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股街头主题画的热潮。同时,相继出现了几位大师级人物。比如英国著名的街头艺术大师Julian Beever;德国立体错视派大师、多届“街头画大师”头衔得主Edgar Müller和Manfred Stader,都是目前世界上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的作品制造了一个个街头陷阱,为平凡的空间打开超现实之门,使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

制作街头涂鸦的材料只是彩色粉笔,由于材料原因无法长久保存。然而艺术家追求的就是这种空间角度的唯一性和存在时间的短暂性,所谓“经历过,存在过,精彩过”的艺术观。这也是涂鸦艺术区别其它艺术形式最大的地方,体现出了前卫、反叛的创作理念。它的实现方法主要是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通过消点拉出画面结构,再将最少三个角度合成,就能计算出需要绘制的画作效果。

伴随个性风格和街头文化的发展,这种街头立体涂鸦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香港,每年都会举办“错视艺术街头创作日”,届时将会邀请世界各国的错视大师来展示这种奇妙的绘画艺术,在取得空前的社会效应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商业效益。视角指定错视艺术势必不再只是街头艺术家的搞笑作秀,随着此种设计技术的逐渐完善,它的应用范围也将随之扩大,必能为推动城市人性化建设和新型广告产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林.郭秀艳.错觉研究:从狭义到广义的演进[J].心理新探索,2005.2:39-42.

[2] 周景秋.错视[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1-17.

[3]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 [英]艾森克.(爱尔兰)基恩著.高定国.肖晓云译.认知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英]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蒋巍(1980-)男,硕士,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多媒体设计.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
陈科磊、路畅、吕金鸿、于孟祺作品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数字媒体中的视觉艺术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
爱“拼”有奇迹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
中国传统图形与视觉设计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思考
浅议后现代主义、视觉艺术与数字插画
书封与现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