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歧异

2009-12-30 09:52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歧义综述

王 星

[摘 要] 歧义的存在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歧义产生的原因,可以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境等角度进行分类。同时,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中国属于多民族国家,语言种类繁多,面对世界融合的这一前提,语言承担了重要的角色。这里,针对语言歧异的概况、类型、影响做了一些探讨,为进一步研究歧异做一些基础工作。

[关键词] 歧义;综述;研究前景

歧义,顾名思义,指一个句子或短语有不止一种解释。它是生活中一种比较普遍的语言现象。

下面是两个人命关天的句子:

“咬死了猎人的狗”中的猎人和狗谁死谁活竟然难以分清。

“开刀的是他父亲。”这句话打算让谁上手术台还很值得研究。

我认为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我们必须对歧义保持清醒的认识。

一、歧义研究概况

对歧义的系统研究开始于徐仲华先生的《汉语书面语言歧义现象举例》(1979)。接着,朱德熙先生的《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1980)奠定了语法歧义研究的基础。随着研究的进一步进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歧义研究,在前段研究的基础上,对歧义现象进行了更为精细的描写、分析和解释,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完善歧义分析手段和深入探讨歧义理论两个方面。如:王维成先生的《从歧义看句法、语义、语用之间的关系》(1988)对歧义在句法、语义层面上的生成机制和语用层面上的理解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总的看来,人们对歧义的研究主要存在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集中在对具体实例的研究,停留在静态方面。②大多集中在书面语的语法、词汇等方面,忽略了对口语的研究。③研究集中在对歧义的成因、消解、影响等几个狭隘的方面。④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显得很零散,缺乏系统性和预见性。

二、歧义的分类

关于歧义的分类,历来众说纷纭。而对于歧义分类的标准,朱德熙提出根据:组成成分的词类、层次构造、显性语法关系、隐性语法关系进行分类。

我觉得按照语言形式和交际手段,可以将歧义分为书面歧义和口语歧义。

1、书面歧义

书面歧义,指在书面表达中由于不注意语言的使用而产生的歧义。书面歧义表现在很多方面,如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语义歧义,语境歧义等。

(1)语音歧义。由于在书面语中,不能像口语那样朗读出来,从而不能区分某些字的音节、轻重音全凭读者的主观意识来猜测笔者的意思,所以易造成歧义。造成语音歧义的原因有:

①多音字易造成歧义。有些字由于字音不同,字的意思就完全不同,又由于在书面语中读者的读音就决定了自己的理解。所以,易产生歧义。如:

空房间有什么用?

A、“空”读“kōng”,表示房间里没有任何东西。B、“空”读“kòng”,表示腾出房间。

②同一词语的轻重读法可能造成歧义。

我想起来了。

A、“起来”读作“qǐ lái(35调)”,表示不睡了。B、“起来”读作“qilai(轻声)”,表示想到了。

③同一句子中的不同重音易造成歧义。

你怎么还不知道?

A、重读“你”,表示你应该比一般人要早知道。B、重读“还”,表示你早就应该知道了。

(2)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指由于词语的多义、兼类或限制模糊造成的歧义。

①词语的多义性易造成歧义。

你在找那本黄色的小说吗?

A、“黄色”表示小说的纸张是黄色的。B、“黄色”表示小说的内容是淫秽的。

②词语的兼类性易造成歧义。

他渡过河没有?

A、“过”作动词,表示他从此岸到彼岸没有。B、“过”作助词,表示他以前有没有渡过河?

③对词语的修饰限制不准确易造成歧义。

车前面是小明。

A、“车前面”指的是车内部的前面。B、“车”前面指的是车外部的前面。

(3)语法歧义。

语法歧义是指句子不同的语法结构造成的歧义,人们也常称之为结构歧义。

不同的停顿易造成歧义

由于读者的停顿与笔者的停顿可能不同,从而导致句子的结构不同,而产生歧义。

①这苹果不大好吃。

A、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不大,但味道好。)B、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不好吃。)

②不同层次结构易造成歧义。

学习文件

A、动宾结构,表示人们在学习文件。B、偏正结构,表示文件是用来学习的。

(4)语义歧义。

语义歧义指句子中不同的语义关系,造成的歧义。如指代、省略不当造成的歧义。

①指代不明易造成歧义。

校门口一边站着一位同学。

A、有两位同学站在门口,一边一个。B、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口的一侧。

②省略不当易造成歧义。

认识你那年才20岁。

A、你才20岁。B、我才20岁。

③施事与受事不明易造成歧义。

咬死了猎人的狗。

A、狗是施事者,咬死了猎人。B、狗是受事者,被咬死了。

④语义指向不明易造成歧义。

他杀了一只鸡。

A、语义指向“他”,表示“我杀了一只鸭,他杀了一只鸡。”B、语义指向“鸡”,表示“家里有客人,他杀了一只鸡。”

(5)语境歧义。

对于语境歧义,徐思益讨论了与语句的意义解释有关的语境歧义现象[1]。“语境中的歧义现象,是指一句话在特定语境中,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王建华将歧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语境歧义指说写者表达的明白的确定的语义内容,而听读者理解的由于受语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歧义广义歧义的语境歧义指读写者本身就有不确定因素,如说话语义模糊、语义双关等[2]。

张宁将语境分为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3]。我觉得就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同人产生的不同理解。

①语境中施事者是否具有“目的性”易产生歧义。

小王丢了一个钱包。

A、小王扔了一个钱包。B、小王丢失了一个钱包。

②语境不明确易造成歧义。

鸡不吃了。

A、鸡不吃食了。B、人不吃鸡了。

2、口语歧义

口语歧义与书面歧义大同小异,如多义字、停顿、施受不明等。但需要指出的是,同音字歧义只在口语中出现,比如:

海带是zhì癌的。

A、致,导致。B、治,治疗。

三、歧义的影响

歧义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重大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特别是语境歧义,是作家在特定环境中故意制造的。他们或是为了烘托气氛,或是为了丰满人物个性,这样可以使表达生动活泼,产生令人向往的艺术效果,给读者带来无穷的享受。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这样的描述: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①)道:“这条计好么?”一个(②)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③)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其中①—③的指代内容初看上去真是让人无法推测,但置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具体语境中,却又是非此就无法传神地表达出当时林冲与陆谦等人的真实情况,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2、消极影响

它阻碍了人们正常的相互交流。由此可能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如这样一个故事:古时,一个性急的王员外有次宴请四个客人。可是过了约定时间了,客人只到了三个,而另一个却迟迟不露面。王员外不由得说了一句:“该来的怎么还不来?”一客人听了心里不是味:“难道我是不该来的?!”乃拂袖而去。王员外着急了:“不该走的走了。”另一客人暗忖:“原来我是该走的。”也扭头离去。王员外不由地喊了声:“我又没说你!”最后一位客人待不下去了:“讲了半天,却是指我。”拔脚就走。只剩下王员外一人呆在那里。想想员外还怜。所以,歧义不容忽视,对我们的人际交往影响很大。

四、歧义的消除

既然消除歧义很有必要,我们又应该怎样消除歧义呢?

吕叔湘认为:“消除歧义手段大致有五种,(1)语音(2)上文(3)下文(4)环境(5)情理。”而张斌认为:“(1)消除歧义,一般依靠上下文。(2)交换词语或句式也是消除歧义的常用方法式。”任芝锳指出,书面语的歧义消除方法可以运用同义词的替换,增添词语,交换语序或增添语境等方法。朱德熙(1980)指出按照某一多义句式造出来的句子不一定都有歧义,有的句子因词义上的相互制约消除了句式本身具有的产生歧义的可能性。吴新华(1984)指出汉语本身有极强的使歧义结构意义单一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语言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并归纳了汉语自身排歧的语音、词汇、语义和语境因素。李峰(1994)专文探讨语句如何通过自身因素来消除歧义,并归纳出五种歧义制约因素和35种常见的假性歧义格式。冯志伟(1996)提出“潜在歧义论”,认为所有的歧义格式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实例化为非歧义结构,歧义格式自身包含了消解歧义的因素,这一因素的实质是结构中词类间的语义关系。

我觉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结合语境。如: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人们对于“夜半钟声到客船”有过两种理解:1、夜半的钟声传到了客船上。2、夜半钟声敲响时客船到了。其实,只要我们结合语境,看看题目“枫桥夜泊”,就会明白只有第一种解释才合理。

五、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了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汉语的推广势在必行。但是,在推广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歧义的影响,就会使汉语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当今国际上正掀起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对外汉语的教学也相当走俏,如果在此过程中不注意歧义的影响,无疑会影响汉语教学的效果。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我们必须使自己的文化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所以,歧义研究的前景广阔。

作为一名语言工作者,应该把正确使用语言作为自己的责任,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学生语言运用的教育,应该从小培养他们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让他们认识到歧义对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危害。

[注释]

[1] 徐思益.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5.5.

[2] 王建华.语境歧义分析.中国语文.1987.1.

[3] 张宁.汉语等级与歧义.汉语学习.1988.1.

[参考文献]

[1] 赵元任.国语入门[M].哈佛大学出版社.1984.

[2] 吕叔湘.歧义类例[J].中国语文.1984(5).

[3] 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J].中国语文.1980(2).

[4] 张斌.汉语语法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 任芝锳.歧义结构分析[J]杭州大学学报.1986(4).

[6] 邵敬敏.歧义——语法研究的突破[M].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

[7] 徐思益.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歧义现象[J]中国语文.1985(5).

[8] 王建华.语境歧义分析[J].中国语文.1987(1).

[9] 张宁.语境等级与歧义[J].汉语学习.1988(1).

[10] 王晶.论歧义句[J].和田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6.

[11] 刘贤俊.歧义句的可及性考察[J].语言研究.2006(9).

[12] 邵敬敏.任芝锳.李家树.汉语语法专题研究[C].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13] 尤庆学.汉语歧义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1(第4期).

[作者简介]

王星,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歧义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从句法学角度看英语歧义
浅谈歧义容忍度与二语习得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Syntactic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mbiguous sentences
语文教学及生活情境中的歧义现象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