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族文化建设 保护文化生态环境

2009-12-30 09:52冯付勇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文化生态民族文化

冯付勇

[摘 要] 本文论证了保护文化生态环境与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只有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民族文化的个性(民族性),才能建设民族文化。只有注重文化生态平衡,才能促进民族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 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建设;文化生态;文化生态保护

一、加强民族文化建设

1、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民族性突出表现为民族个性。从哲学维度切入,所谓“民族个性”就是一个与共性、普遍性相对应的特殊性概念,可以从民族的主体和民族的客体两方面来理解。就主体而言,民族个性主要是指民族成员群体的比较稳定的精神气质、总体特征和基本倾向,是从确切意义上,心理的、精神的、观念的文化层面来解析的,一般所讲的“民族个性”专指这层含义。

就客体而言,“民族个性”往往与该民族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客观实际内容方面的特殊性直接关联,关涉这个民族所创造或所选择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具体样式、具体道路的特殊理念,常常用“文化模式”指称,诸如“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就显然立意于此。这样民族性就有主体向度的民族个性和客体向度的文化模式。

文化的民族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源。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世界上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文化体系。我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民族文化多样性最具特色的区域之一,这些特色是西部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民族文化多样性是各个民族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各个民族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总之,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不仅没有成为人们相互联系的阻力,反而成为增进不同民族之间、不同语言系统之间互相了解的潜在资源和内在动力。我国的多元民族现象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生态多样性孕育出文化多样性。

2、民族文化建设

民族文化建设是多元文化建设,多元才能和谐,和谐必为多元。民族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加强文化建设,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将面临现代化前进的困境和全球化挑战的危机。

民族文化建设属多元文化建设。文化形态的多样化是文化生态系统生命力和活力的表现,不同形态的文化作为文化物种链上必要的一环,各有自己的位置,彼此关联,保持着文化生态的整体平衡。如果文化种类减少,不断灭绝,文化环境遭到破坏,人类的文化生态就会受到威胁。从生态哲学的观点看,文化生态本身体现着主客体之间(即文化与人)的一种对话和交流,是对象与主体之间基于平等与和谐基础上的契合与交融。当主客体之间失去相互协调和平等的文化交流时,系统中各个文化要素之间则势必发生错位,如果这种错位得不到纠正,将破坏文化生态的和谐,导致某种恶性循环。进行文化生态建设,就是要建构一种主客体之间平等和谐的交流机制,促进整个社会文化向最优化的状态发展,这也是人类不断调整和更新自身实践的体现。文化多样性导致社会稳定性,“百家争鸣,国泰民安”,在生态网络系统中,一个物种受损,别的物种补之,从而确保整个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反之物种单一,一旦“塞车”,整个系统崩溃。社会文化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其结构功能和生态系统功能相似,多元共生互补文化生态系统才是健康、稳定的。

二、保护文化生态环境

1、文化生态环境

文化生态是一个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整体,是各文化物种“多样的统一”,其运行与发展亦遵循一定的规律,其内部组成要素相互关联、彼此影响。

我们追求的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相对的、总体的平衡,即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形态文化间的相对平衡。文化形态的多样化是文化生态系统生命力和活力的表现,不同形态的文化作为文化物种链上必要的一环,各有自己的位置,彼此关联,保持着文化生态的整体平衡。如果文化种类减少,不断灭绝,文化环境遭到破坏,人类的文化生态就会受到威胁。之所以称之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就是说民族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可以得到保护、而且可以得到发展,得到开发和利用。文化生态环境是整个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就意味着不只是防止水土流失、限制人口增长、退耕还林还草等内容,而且还包括不破坏民族文化生成的社会土壤。当然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不可能没有矛盾,问题在于如何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来实现双赢效应。人们由此提出了“文化生态经济模式”即保护民族文化生态,开发利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经济。

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也是进化论,但它避开了社会发展史“历时地排列共时多元文化”的认知陷阱,增加了文化相对论的辩证观点。文化相对论主张衡量每种文化的标准不在该文化之外。至少在精神领域,我们不能用某一个民族的价值标准去衡量其他民族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举例讲,如果用生产工具作标准,西藏原先的社会形态可谓原始。但如果用哲学和宗教作标准,西藏的发展阶段就不低于任何民族地区。

2、保护文化生态环境

保护民族文化生态是加强民族团结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心理、习惯、风俗、价值观念、情感、伦理道德规范等,并与一惯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和谐。西部大开发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异质文化的强力投射,形成强烈的民族文化碰撞和冲击、进而作用于民族心理和民族关系。减轻这种碰撞的强大,而不致因强度的反作用力影响民族关系,从而使西部民族地区顺利地实现社会转型,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中,民族文化又面临这一牺牲民族特征换取工业现代化的危险,所以,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优秀民族文化遗产被破坏的劫难。

发展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即不会破坏自然生态,又可以传承民族文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打民族牌,唱特色戏”,把民族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来看待。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在西部开发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西部大开发中,把握挑战与机遇,把保护民族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天地,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与经济效益。

西部大开发给民族文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造成民族文化不断流失、损害和被弱化的危险。文化生态建设的目的是维护文化物种的多样性统一,实现文化生态的总体平衡。单一的文化并不适合人类的生存发展。多样性的文化构成,对维护文化多样性和维护文化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对文化生态建设的理解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文化生态体系也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在系统内部,是由不同层次的系统要素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有机整体。结构内部要素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例如饮食、服饰、居住、语言、信仰、习俗、观念等就构成了类型多样、稳定有序、互动共生的整体。我们追求的文化生态系统平衡是一种相对的、整体的平衡,即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相对平衡。文化形态的多样化是文化生态系统生命力和活力的表现。不同形态的文化作为文化物种链上必要的一环,各有自己的位置,彼此关联,保持着文化生态的相对平衡。如果文化种类减少、不断灭绝,文化环境遭到破坏,人类的文化生态就会遭到威胁。

文化生态建设的目的在于维持文化物种和文化样式的多样性,实现文化生态的总体平衡。正如自然界一样,单一的物种无法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单一的文化物种也不适合人类社会的发展生存。在日益趋同和现代化的现实世界中,就像人类需要多样性生物、洁净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一样,人类对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加强。文化生态建设的任务,就是要维护文化物种的多样性和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就是要建立主客体之间平等和谐的交流机制,促进整个社会文化向最优化的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文化生态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科学利用和保护文化资源;二是营造良性文化产、销氛围,激活文化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使文化生态获得一种持续增长的活力;三是处理好民族文化独特性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四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主体生态意识的确立。

[参考文献]

[1] 邓先瑞,邹尙辉.长江文化生态[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2] 张海洋.简论中国化与和谐社会[J].思想战线,2006(2)32.

[3] 李青,朱尽晖.论西部开发中民族文化的生态建设[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3)31.

[4] 平飞.刍议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普世性[J].理论与现代化,2007(5).

[5] 韩振丽.文化生态的哲学探析[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8.

[6] 徐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研究: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08.

[7] 宝燕园.中华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生态平衡:论中华文化多样性是社会进步的动力[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

[8] 罗富明.异在与共生:生态审美视野中的瑶族文化[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8.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民族文化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