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探析

2009-12-30 09:51陈元福徐美玲
关键词:培养体系人文素质应用型人才

陈元福 徐美玲

摘 要: 根据我国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论证了构建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体 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基本架构。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3-0098-04

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以及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地方本科院校对自 身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突出了办学的地方性、大众型特征,逐渐实现了从传统精英教 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其人才培养重心有所降低,从培养研究型人才转向以培养生产、管理 、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专业性、技术性、职业性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体。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 育体系中,研究生教育和一部分重点大学的本科教育主要培养研究型、管理型人才,各级专 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培养实用型人才,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所 以,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是所有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共同课题。

一、构建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规范养成,内化为人的气质 、人格和修养,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近10年来,许多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 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看,我国应用 型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状况很不平衡,一些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状况不容乐观。要进一 步加强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和完善人文素质培养 体系是当务之急。

(一)构建培养体系是应对人文素质教育复杂性的有力举措

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不仅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且 还 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要做好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必须按照专业培养 目标的要求,根据人才的成长规律,认真研究、精心谋划、统筹考虑,通过逐步建立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把学校管理者、教育者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 ,把校内外人文教育的各种资源有机整合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做好 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人文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从地方本 科院校发展的实际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能一以贯之,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培养体系 ,但提倡人文素质教育不过短短10年的时间,对大多数高校而言,仍然是薄弱环节,如何加 强人文素质教育,依然是全新的课题。为此,有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人文 教育的成功做法,构建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体系。否则,即使增设了人文课程,投入了 经费,也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更不能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培养体系是跨越人文素质教育障碍的理性选择

目前,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面临两个障碍。

一是大学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1]。与欧美大学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血脉不同,中 国大学文 化的内在传统则是经世致用。诞生在救亡图存年代的中国大学,一开始就以兴科学强技术为 己任;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大学教育主要学习苏联“老大哥”的经验,实行专业分科教育 ,并向理工科倾斜,导致人文教育不断萎缩;在今天市场经济环境中,大学教育重技术而轻 人文,重工具理性的传授和训练、轻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化。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谋生,学 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致用,人文精神活动因不能带来实际利益而受到排斥;纯粹的学术研究和 探索精神,在现实功利面前变得毫无意义和软弱无力。

二是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实用性”的过度追求。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多数用人单位不愿 意承担对新员工进行职业培训的责任,希望新录用的毕业生在专业知识、特别是在专业技能 上能很快适应并胜任工作。如一些重点中学基本不直接录用大学毕业生,而从普通中学选调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面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技能的高要求,高校不得不调整培养方案, 以增加实用性课程、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甚至辅导学生考取各种专业技能证书适应市场。令 人担忧的是,大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崇高教育目标向市场需求做了可怕的妥协,不自觉地 将大学教育降为一种职业培训。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是70%多一点,日益增大 的就业压力也直接影响大学生对学习课程的选择,许多学生以功利心态取舍知识,重实用, 轻人文,重眼前,轻长远。不少学生认为,面对生存压力,选修人文课程是一种奢侈。

大学教育思想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和就业市场对人才“实用性”的过度追求,互为因果,形成 了制约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突出障碍,构建人文素质培养体系虽不能从根本上铲 除障碍,但也不失为跨越障碍的理性选择。

(三)构建培养体系是提升才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近10年来,我国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受到重视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由于受前文所分 析的两个障碍的制约,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不高,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散”、“浅”、“低 ” 的问题。“散”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不规范、不系统;“浅”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不深入、 不到位;“低”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低。表现在:高校的一些领导、教师和学生对实施 人文 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学校各部门各自为战,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专 业培养目标中人文素质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把人文教育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仅限于 开设一些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人文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考试方式等比较随意,缺乏系 统性和规范性;在教学管理上缺乏严格的标准;缺乏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人文学科教学的 师资队伍;人文学科图书资料欠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 尚未实现有机的结合;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缺乏强烈的人文气息;学生学习人文课程、提升人 文素质的自觉性差等等。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散”、“浅”、“低”的问题,应尽快建立和 完善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体系,逐步实现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切实推动人文素质 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基本架构

所谓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指的是对应用型人才进行有效的人文素质培养的各种要 素的有机系统。从动态看,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明确的培养目标,把相对完 善的课程体系、良好的人文环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效的管理机制等要素有机统一起来 ,科学有效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全过程的总和。构建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体系,应主要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明确教育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过分追求教育的功利性,忽视了教育在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提 升人的精神境界,确立人的理想信念,坚定人的意志品格,丰富人的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非功 利性价值,削弱了教育的教化作用,致使受教育者缺乏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缺乏 做人、做学问的深厚根基和恒久内力。构建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体系,首先必须彻底改 变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追求,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指导 思想[2]。大学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就是要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崇高教育目标 ;就是要 保持自身应有的独立性,不向低俗、短视的社会需求妥协;就是要自觉肩负不仅适应社会、 服务社会,还要批判社会、引领社会的崇高使命。这是构建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 关键,也是培育大学人文精神的关键。

(二) 找准培养目标定位

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指导思想出发,必须在专业培养目标中对人文素质培养目标 准确定位。

应用型人才的整体素质包括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等。所谓人文素质, 是指人文知识在个体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及其人格、气质和修养等方面的内化。如何确 定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目标,换言之,应用型人才应该有什么样的人文素质,论者见 仁见智。笔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目 标应定位于两个层次:一是具备人文知识。即掌握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人文学 科的基础知识;二是培养人文精神。依靠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结合实践,通过内心反省、 感悟和环境熏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自由、批判和超越精神。人文 精神是理想人格的主要标志,也是人文素质的核心。

(三) 构建人文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目标只有通过构建完善的人文课程体系,规定学生必修的学分才 能落实。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放宽视野,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有机结合 ,由列入课堂教学的显性课程和课外教育的隐形课程构成。

显性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三大类,共28学分。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两 课)和大学语文、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共16个学分。选修课的设置可分为哲学类、语言学类 、文学艺术类、历史学类、文化学类、心理学类、宗教学类等,每一类包括若干门课程,各 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具体课程,其中限选课8个学分,任选课4学分。隐形课程由听取人文讲座、阅读名家原著、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素质拓展等构成,共4学分 。学生听人文系列讲座满6次,写出2篇体会得1个学分;学生每学期选读1本原著,4年写出 读书报告8篇得1个学分;学生在四年中,参加科普宣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支教扫盲等 社会实践3次,并完成3篇调查报告得1个学分;学生参加素质拓展,凡在校级以上(含校级 )的各类竞赛、比赛中获奖,或公开发表论文、出版著作、取得专利,或研究发明成果的应 用取得一定效益,或担任主要学生干部,成功策划组织大型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取得突出成 绩等,均可获得1学分。

如果以大学本科4年完成160学分计算,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32学分,占20%。国内外研 究表明,这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比例。

(四) 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来实施,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是实施应用型 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一是要整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目前,在普通地方院校( 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主要由“两课”教师担任。这些教师长期担任 公共课程,教学工作繁重,不少教师的知识面和学术水平不一定能胜任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 。应建立一个跨二级学院、跨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教研室或教学部,把“两课”教师、文科 教师和能够胜任人文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等整合在一起,分工协作,形成人文素质教育的骨 干力量。二是专业课教师要注意在课程教学中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渗透人文精神,自觉地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三是全体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增强个人的人格魅力 ,以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良好的师德风范,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发挥潜移 默化的影响。

(五)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人文素质教育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是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耳濡目染熏陶的过程,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重要途径。优美的校园景观孕育着丰富的人文 气息,能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他们的情操;规范的制度文化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 供行为准则和保障;校园广播台、校报、黑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介文化对人文素质具有导向 、凝聚和教育作用;丰富多彩的人文知识讲座,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能够激发和感 染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使学生受到人文素质的熏陶;学生社团活动能够使学生发展特长、开 阔视野、锻炼能力、提升素质;校园网络能够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受到人文知识的教育。必 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文化、体育和艺术活动,大力加强 大学生人文社团建设,调动学生自觉提升人文素质的积极性,以浓郁健康、生动活泼的校园 文化彰显大学精神,熏陶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不断提 升他们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六) 建立高效管理机制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思想更新、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务 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内容,这是学校的任何 一个部门都无法单独完成的,必须建立起学校党委、行政统一领导部署,以教务处 、“两课 ”教学部、人文素质教研室、学工处、校团委为主导,其他部门密切配合的管理机制[ 3]。

首先,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学校党委、行政要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根本指导 思想,将人文素质教育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教务处负责人文素质教育 课程的安排、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等;人文素质教研室负责课程的设 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师的选派、人文讲座的安排等;学工处负责学生日 常思想政治教育;校团委负责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社团建设。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人文素质 教育规章制度和保障机制,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第三,建立起校、院两级大学生 人文素质拓展认证中心,对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进行记录、认证、核实及管理;建立 人文素质教育评估机制[4]。

构建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体系,从根本上讲,必须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这 是一个艰苦奋斗和长期积淀的过程,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规划,狠抓落实,就能够不 断接近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 邢宽广.新时期中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性选择[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8(1):187-188.

[2] 黄红.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探索,2004(1): 68-69.

[3] 崔世忠.构建科学高效的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模式[J].河南教育:高 校版,2005(12):98-99.

[4] 黄平.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08 (1):76-79.

[责任编辑:吴晓红]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人文素质应用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