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艺术教学中,声乐是比较抽象的一门课程,其歌唱的学习过程基本上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凭着听觉来判断和指导。正是这种主体活动的局限性,给声乐教学带来了几分神秘色彩,也增加了不少难度。但是,当我们环顾了许多成功声乐教学的经验,学习了一些关于歌唱艺术的论述后,则深深地感到科学合理地运用感觉体验这把“金钥匙”,就可以帮助我们步入声乐艺术的殿堂。所以,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就深刻地指出:“我们必须要感觉到,艺术需要感觉体验。通过感觉,告诉你应该怎么唱,气该怎么吸,身体怎么用。”①
这里,我们就对声乐及其教学中的感觉体验进行一些理论上的剖析和实践层面上的思考。
一
感觉是感官和感觉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所引起的活动,它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但又是形成各种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在健全的生理机制中,人的感觉是一个十分广阔的系统,不仅有视觉、听觉、肤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外官觉,而且还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等内官觉。正是这许多简单朴素的感觉元素,才构建起人类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歌唱是以呼吸、发声等生理器官为物质基础,通过歌声来表现的艺术。由于它不仅要依靠多方面的生理功能,而且还必须有全部心理活动的参与,因此,其内外部的刺激所激起的感觉是无时不在的。但在一般情况下,许多歌唱时的感觉大都是无意识地自发存在,因此,很少有人去关注感觉的个别属性,而将感觉宽泛地理解为歌唱状态的自我体验,如表述歌唱“找到了感觉”、“感觉良好”等,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也常常提示学生去“找感觉”,这些显然是一种带有约定俗成色彩的模糊观念。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歌唱时的感觉主要来自人体各种内外部器官的神经末梢感受器,由于呼吸、发声等活动的刺激,引发了一系列不同的感觉信号。如打开喉咙的感觉、吸气后胸腔扩张的感觉、发声时声音位置的感觉等。此外,也还有通过眼、耳、舌、鼻、皮肤、身体接收到的视觉、听觉、肤觉、运动觉等外部感觉,如对歌唱环境的感觉、歌唱和伴奏音响的感觉、演唱时手势和动作的感觉等。歌唱是生理器官的一种运动,在这个运动过程中,许多相关的感觉器官都极其自然地同时参与,于是各种感觉也随之出现。但由于多数感觉器官的反应不是很敏感,加之大脑皮层的抑制作用,因此,大部分感觉都随着歌声的流动而消失。从这个角度来看,单纯的感觉对声乐艺术的表现意义是不大的。
但是,从声乐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感觉却有着巨大的开发应用价值。这就必须将感觉作为一种心理资源,使之从自发的初级心理状态通过体验提升到自觉的知觉、认知阶段,进行有目的、有价值的调控,能够成为掌握正确歌唱方法,提高演唱技巧的有效手段,这显然就是声乐教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二
歌唱的各种感觉虽存在于演唱的全过程,但这些感觉本身只是自发性的心理反应,并没有明显的应用价值。因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唱歌,在唱歌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感觉心理,但是其艺术表现效果大都是平平常常。实践经验证明,只有通过感觉体验的过程进行分析、判断和调控,才能使之产生积极的效应。
体验不是消极被动的心态,而是主动的自我实践认识过程。我们在歌唱时对某些感觉进行主动自觉地去实践、去认识时的心理就是体验的过程。通过体验,我们不仅可以加深感觉的印象,从个别属性的反映扩展到知觉的整体属性反映,从而能够分辨出感觉的性质和对歌唱所存在的潜在效应,可以使感觉通过知觉心理提升到认知阶段。
歌唱时的感觉体验是主观性的自我心理活动,通过有目的、有准备的实践,自然容易获得对正确歌唱方法的感悟,这些经验性的认识经过实践的检验,有很多就成为指导歌唱的有效方法。例如意大利声乐大师吉诺·贝基就提出用打哈欠的感觉去打开喉咙,以便声音进入面罩,这无疑是经过感觉体验的实践,找出了打哈欠与打开喉咙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和相似之处,借鉴打哈欠的感觉来操作打开喉咙,自然形象、具体,容易进入正确打开喉咙的歌唱状态。长期以来,人们对歌唱感觉体验成果的经验积累,不仅完善了声乐艺术表现技能技巧的理性升华,而且也构建起一些有价值的歌唱法则。例如在歌唱的吸气方法方面,有的学者总结出的叹气式吸气、闻花式吸气和惊讶式吸气三大类型,“叹气”、“闻花”和“惊讶”都是可以体验到的感知觉,这些感知觉的经验积累应用于声乐教学就可以帮助学生去捕捉到正确的吸气方式和类别,也掌握歌唱时的呼吸技能技巧。尽管这些感觉体验式分类的逻辑准确性还有可商榷之处,但是其吸气特征的表述和实践的可操作性,都是应该肯定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通过感觉体验出来的结果都具有积极的正面应用价值,在体验过程中,鉴别、分析和判断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在歌唱过程中所体验的感觉有相当一部分与科学的歌唱方法是背道而驰的,如果不及时纠正和中终止,势必造成不良的后果。如歌唱时心跳过速、声带僵硬、气息上浮等感觉被体验出来后,无疑是紧张心理的表现,应该采取一些心理放松的措施,使这些感知觉能够尽快消除。再如唱高音时出现喉头上移,甚至捏喉的感觉体验,说明已经破坏了喉咙的自然通气状态,气流与声波难以融会贯通,必然出现挤压、干瘪的声音,也是必须克服的。这些现象说明了有些感觉体验的结果还必须进行纠错性的调控处理,使之能够成为有效的监督手段。
三
就声乐教学来说,感觉体验是一种比较直观和便于操作的教学辅助手段,但由于歌唱时的感觉体验是自我实现、自我完成的,因此,对其开发运用就必须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才能启发学生借助于自我体验的途径,掌握到正确的歌唱方法和技能。
感觉体验用于声乐教学中的首要问题是要找准那些对歌唱有指导应用价值的感知觉。由于参与歌唱活动的生理器官不仅有呼吸、发声两大系统,而且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甚至连嗅觉、味觉都会不同程度地对歌唱引起的刺激产生反应,因此,必须要排除那些对歌唱意义不大的感觉反应(如嗅觉、味觉和一部分视听觉),而对那些直接影响歌唱效果的感觉则应该重点去体验。如唱歌呼吸时吸气下沉的腹腔感体验、唱高音时的头腔共鸣感觉体验、咬字吐词时的舌、腭、口腔乃至面部的动态感觉体验等。当然,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师不仅要自己能够发现有价值的感觉体验,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通过这些感觉体验能够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
在声乐教学中,感觉体验作为教学手段的交流,语言的传递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感觉体验是自我完成的心理活动,要让他人按照你的体验去体验,就必须通过语言来诱导,所以,这种语言必须具备准确性和形象性。准确性是要将教师本人有助于指导歌唱方法的体验结果准确地表达出来;形象性是要求语言形象直观,学生不仅容易听得懂,而且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在交流唱歌的吸气时可以用闻花香那样的感觉体验使气息深入到肋骨下面,以达到“气沉丹田”的效果;在掌握发声时口、咽腔的正确状态时,可以用“里面像打哈欠,外面像打喷嚏”这样形象化的比喻让学生体验和操作,以帮助准确地咬字吐词,以形成“字正腔圆”的歌唱效果。只有这样的交流才能够使教师内在的自我体验转化为生动有效的教学手段。
歌唱的感觉体验虽然完成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心理活动,但都是要通过生理器官系统的运动来完成。这种运动大部分是在人体内实现的,但由于身心机制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因此歌唱时的外观上也存在某些“连锁反应”。在声乐教学中还可以利用这一小部分可以看得见的外在表现,进行从感知到认知后的理性处理。例如歌唱时面部肌肉应该是自然放松的,伴随着咬字吐词的发声活动面部往往呈现出类似微笑的状态。因此,对于那些歌唱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体验微笑的状态来捕捉正确的发声方法。再如男声歌唱时的正确发声其喉头位置应该是比较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喉结的稳定状态来监视其发声是否正确,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这种体验来纠正不良的歌唱方法。
当然,我们将感觉体验应用于声乐教学时,必须注意其个体差异性。人作为高级群体性物种,不论是生理功能还是心理活动的共性规律是主要方面,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就声乐艺术而言,不仅音色、音质、音域等因人而异,而且在歌唱时的感觉体验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就歌唱者的性别来说,男声和女声的体验也有很明显的差别。因此,声乐教师在运用感觉体验这一教学手段时,就必须注意教学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既要用好、用足“共性”的感觉体验,又要注意“共性中个性”的感觉体验;既要有效地介绍自己歌唱时的感觉体验,又必须尊重学生本人的体验效果,不能将感觉体验作为金科玉律,作为检验歌唱方法的唯一标准。这是哲学的辩证法,也是教育学的“因材施教”,值得我们从更高的层面上去认真思考和实践。
①金铁霖《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探索》,2007年9月5日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讲坛”上的学术报告。
陈自勤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