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国家知识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伴随着改革开放,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走过了30年的风风雨雨,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我国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追求带有根本性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实践的创新获得了瞩目的成就。总结音乐教育的经验,找寻它的教育规律,在当前具有现实意义。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由“提高大学生的
艺术素养”到“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理念的变革
1978年改革开放,为国家经济的腾飞,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能够引领我国经济、文化、科技进步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如何培养一大批国家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
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的基本艺术素质普遍较低。如在北京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通过调查反映出不识谱和不怎么识谱的学生占85%以上;很多学生不知《国歌》的作者;不知《黄河大合唱》是我国抗战时期产生的名曲;举不出世界五名著名艺术家的名字等。
亟待加强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们的共识。那么如何加强呢?当时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念:一是要想提高学生基本的艺术素养,就要从学习唱歌,掌握一门乐器入手,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另一观念认为艺术教育应是高等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属“美育”范畴,掌握某种技能并不是它的全部,决不能重技轻艺。
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下达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国家教委[88]教办字025号文件)、《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89]教社科字003号)等艺术教育文件,进一步强调了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肯定了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所产生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的同时,西方和港台一些不健康的音乐文化也随之大量涌入我国,在大学生中间产生了不少消极的文化现象。针对这些问题,1993年,国家教育部(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采取制止消极文化现象在学校蔓延的通知》,要求对文化环境给与高度的重视,呼吁要为青少年创造健康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在这一历史的特殊时期,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主要目标为“抵制消极文化艺术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996和1997年又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体教[1996]5号)、《李岚清同志与部分音乐家座谈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问题的讲话》的通知(教办[1997]32号)等文件,对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健康稳健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新的理念。即:通过音乐教育使大学生理解音乐的本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与审美价值判断力,传承优秀的文化与科学创新精神;同时通过音乐教育,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研究的能力。进一步开拓音乐与科技、音乐与人文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
二、艺术课程教学由“补课”“普及”的目标转变为“音乐能提高审美境界,追求
人生理想”的理念
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普通高校在艺术课程教学目标与观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部分教师面对学生较低的艺术素质,在教学理念上采取为中小学“补课”的居多。他们为学生开设了知识性、技术性的课程,教学目的是要教会学生识谱唱歌,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教材多为高师的或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还有一些教师,他们主张艺术教育的目的要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提升审美境界成为主要的目标,丰富大学生的情感,鼓励他们追求美好的人生。他们已经注意到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大部分教师自己编写教材,纠正教学内容与形式过于专业化的倾向,开设的课程也趋于综合。但在教学目标、内容安排、体例编排、方法上还不免受到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探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的目标、规律和教学方法,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学会于1992年在西安举办全国音乐欣赏课的优秀观摩课例研讨,浙江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八所院校教师的观摩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学校重视艺术对大学生思维上的影响,注重大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为大学生开设了音乐文化修养、音乐鉴赏、中外音乐简史、贝多芬专题、音乐美学等内容丰富的课程。
200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明确要求“普通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制订艺术类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经过长期探索,普通高校音乐课程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及清晰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一些门类的课程类型:
1.常识性类型课程如:乐理与视唱、声乐、器乐、音乐的构成(含和声、复调、曲式分析)、合唱与指挥、词曲创作等。此类课程定位在非音乐专业学生对学科的常识性了解,从音乐本体出发,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加强学科之间内在的联系。
2.文化类型课程如:中外音乐史、20世纪中西方现代音乐、音乐与文化专题讲座、音乐与文学等。目的在于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了解音乐学科的科学性及在人类文化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3.思辨类型课程如:音乐鉴赏、现当代文艺思潮、音乐美学与评论等。根据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目标,除提高大学生艺术审美鉴赏能力所开设的限选课程外,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大学生评价和批判社会各种文艺思潮的能力。
4.音乐与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型课程如:音乐与多学科交叉研究、音乐与科技、音乐工程、音乐商业管理、音乐治疗、电脑音乐制作等交叉学科课程。目的为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启迪智慧,创设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的专门人才。
三、从“艺术社团”与“特长生”的精英教育转变到每一位在校大学生接受艺术教育
高校每年都有纪念“一二•九”等文化艺术节和各种艺术讲座、竞赛、展览、演出等活动。但是长期以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大部分只是“艺术特长生”参与,绝大部分学生一到艺术节,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艺术实践。如何使全体大学生参与艺术教育实践,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是普通高校关注的重要课题。
2005年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江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百年等一系列活动。活动要求每位参与的学生都要积极演唱抗战时期优秀创作歌曲,欣赏抗战时期的音乐作品。活动邀请了老西南联大的学生结合亲身经历讲优秀歌曲对人生的影响;史学专家讲抗日战争的历史;组织学生对抗战时期的文学、美术、戏剧等进行研讨,并组织大学生为此次活动创作演出作品音乐会等。虽然有些大学生艺术素质较低,但通过演唱、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在实践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和力量并受到强烈的震撼。
大学应是精神、思想、探索的殿堂,每个大学生接受艺术教育正像他们接受其他学科一样,完成一个人所应有的素质教育,以达到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多学科交叉性质的艺术实践是培养
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
大学是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阵地,多学科交汇给学生们提供了学科交叉研究学术的可能。普通高校的艺术实践要有一定的研究方法,如:艺术实践活动中要设定主题,它是组织者教育目标期望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大学生艺术实践的创新的重要体现。带有主题式的艺术实践要具有时代性与现实意义。再如:“纪念音乐史中的优秀人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参与活动的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选取中西方音乐史中优秀的代表性人物,并以他们的作品为主线,聆听、感受、理解音乐。并从历史、人文、美学、哲学、地理、文化等多角度与音乐形成交叉,大学生通过创作以新颖的形式自创、自导、自演带有学科交叉特点的节目搬上舞台。如:外语系的学生用原文翻译艺术歌曲;计算机系的学生开发音乐软件;中文系的学生创作歌词及音乐剧的剧本等。多学科交叉的艺术实践使大学生学习到一种综合研究的理念与方法,并将这种理念与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他们的本专业学科中。
普通高校的艺术实践应重点体现科学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对待学生的创作要有新的教学理念,要做到敢于展示教学创新的成果,把自己的创新成果放到大家的面前需要大的勇气。不在于学生的艺术专业基础起点差,可贵的是理念。教师应强调的是对人的理念的关注。大学生的音乐教育最终目标是通过艺术的创造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
五、探索“艺术与科学相结合创新型
人才”的办学模式
从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萧友梅创办的“北京女子高等专科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到改革开放逐渐建立起音乐学副修专业本科双学位教育,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进行着探索。
1978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现名为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率先创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音乐学副修专业,2002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副修专业创立双学位教育,为我国培养音乐与科技、音乐与人文等跨学科的专门人才开辟了新的道路。
音乐学副修专业给来自其他学科的大学生开设独立的、系统的音乐课程,扩展了音乐的功能的探讨,注重学科之间交叉研究,推动了科学的研究。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了音乐的学术视野,形成独特的多学科的交叉碰撞。
高校的音乐教育的对象来自各个专业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在音乐的历史中,音乐从来不是孤立存在,它和文学、科技等学科领域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去理解研究音乐,这对大学生无疑是一次思想的革新,音乐与社会、音乐与历史、音乐与教育、音乐与声学等,从自己的本专业出发学习音乐,提高了大学生的创造力。数学系学生创作的歌曲在春节晚会上演出,中文系的学生考上了国外著名大学的作曲系,心理学系的学生考上音乐心理学的博士等无数优秀人才的例证,为探索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创新型人才”的办学模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六、结语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它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个重新审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在高校教育中的科学定位的问题,还存在着艺术教育机构建立、艺术学科群的建设、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和教师的质量亟待提高等问题,但是比较这个学科的发展而言,我们乐观地看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30多年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孟维平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教系主任、教授
冯兰芳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