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青岛)于2008年10月28日至11月8日在中国青岛举行。比赛的全程竞争激烈,11天激烈的角逐,最终在来自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十名选手中,一批优秀的小提琴演奏人才脱颖而出。中国的24岁女选手陈怡获第一名,俄罗斯选手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巴拉诺夫获第二名,德国选手弗瑞德莱克•斯达克勒夫获第三名(同时获最佳青年演奏家奖)。余下的另外三名中国选手谢昊明、曹香子、杨晓宇分获第四、五、六名(杨晓宇同时获中国作品演奏奖)。
笔者作为嘉宾赴青岛观看了决赛阶段的比赛,并采访了两位重要的评委——英国的格奥吉•波克和日本的川崎雅夫。选择这两位评委,得益于赛会评委会副秘书长、小提琴教育家王振山教授的热情推荐,格奥吉•波克现在是欧洲最有名的教授,且观点独特、看法犀利。另一位川崎雅夫多年来任教于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是我国青年小提琴家柴亮夫妇的老师。他既是亚洲人,对比赛有不同角度的看法,同时又是一位中提琴演奏家和中提琴国际比赛评委。采访中两位专家对有关比赛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看法。现将访谈内容归纳如下,以飧读者。
景作人(以下简称景):波克先生,很高兴跟您见面。作为来自欧洲的小提琴教授,同时也是多项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这次您来到青岛担任评委,我想请您就第二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的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波克(以下简称波):我很高兴来到青岛,也很高兴与你谈话。说到这次比赛,我认为总体上很好,水平很高,特点是亚洲选手数量多、质量好,尤其是中国选手表现出色,六个决赛选手有四名来自中国,这很说明问题。
景:您对亚洲选手的快速成长有何个人见解。
波:我对亚洲选手近年来的进步速度感到惊讶,我觉得这与他们国家在宣传教育上所起的作用分不开。日本、韩国、特别是中国,如今都非常重视小孩子的音乐教育,这样的优势对于今天在世界各地的小提琴比赛中获得优胜的亚洲选手来说是必然的因素。
景:现今的欧洲与亚洲有什么不同吗?
波:如今欧洲的孩子们已大不如前,很多孩子不愿意学弦乐,认为学弦乐太苦。举个例子,现在欧洲举办的弦乐大师班,亚洲的学生占了90%多,若是没有亚洲学生参加的话,那很多大师班就干脆关门了。
景:现在请您谈谈对这次比赛的意见,年轻选手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足?
波:年轻选手们最大的问题还是在音乐上,他们大多数都是技术好而音乐欠缺。尽管这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不幸的是它依然存在。在这次比赛上,我仍然看到很多年轻选手对音乐很不理解,他们演奏上的问题不是出在技术上而是出在音乐上。
景:能具体谈谈吗?
波:比如说莫扎特的作品,很多年轻选手的演奏不讲究,其中包括获奖选手。主要的问题是不了解莫扎特音乐的风格,有些选手将莫扎特音乐的拍子拉措,乐谱上标明的4拍子却拉成了2拍子,标明的6拍子也拉成了2拍子,这样就从根本上破坏了音乐的节奏,接下来给人带来的就是错误的速度。试想,这样演奏出的莫扎特音乐能典雅吗?
景:的确,年轻人对莫扎特这样的古典作曲家缺乏了解,演奏他的音乐似乎总是无从下手。但我觉得曹香子的演奏还是不错的。
波:演奏莫扎特最好的选手是德国的弗瑞德莱克•斯达克勒夫,唯有这个小姑娘演奏的音乐风格是自然和正确的。而有些选手的演奏简直是盲目,协奏曲中的小步舞曲乐章拉得那么快,看来他们根本不熟悉18世纪宫廷小步舞的特点,奏得一点气质都没有。
景:请问您要想演奏好莫扎特的音乐,需要从哪方面入手,也就是说需要加强哪方面的修养?
波:歌剧,一定要去看莫扎特的歌剧,多听他的歌剧音乐,听多了,自然就会演奏他的音乐了。莫扎特音乐中灵魂的东西都在他的歌剧里,只有很好地理解他的歌剧音乐,才能对他的小提琴音乐把握准确,比如音乐句法的规律,歌唱性的特点及舞曲结构的风格等。
景:对于年轻选手演奏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您有何意见?
波:同样是表现音乐风格的问题。比如贝多芬的《c小调奏鸣曲》演奏者应首先了解c小调的个性,它本身充满戏剧性色彩,是带有紧张情绪的调性,故演奏时就要尽力体现出这种特性。而我们的年轻选手却不管这些,音乐拉得很白、很没有个性,这样,听者也就感受不到c小调的独特之处。再有,这次有的选手演奏了理查•施特劳斯的奏鸣曲,可我敢说他根本不了解这部作品的风格和内容。要想演奏好这部作品,首先应该去看作曲家的歌剧《玫瑰骑士》,因为这两部作品几乎是姊妹篇,其音乐上的内容与风格十分相近。再如巴托克的作品,他的《无伴奏奏鸣曲》是充满悲剧性的作品,是作曲家在临终前痛定思痛的精神自白。我们的年轻演奏家不注意这些东西,怎能将他的音乐演奏好?
景:随着现代通讯、交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小提琴演奏艺术越来越国际化、标准化,以往的各种流派大有统一的迹象,请问您这种流派的统一是否促进了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而个性的衰退又是否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波:的确如此。如今小提琴演奏艺术的交流变得很方便,科学化的技术发展很容易在全球统一,这是好的一面。但你刚才说的个性衰退的确存在,试想,当年海菲茨、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梅纽因、斯特恩等老一辈大师,他们拉琴听一句就知道是谁演奏的,可想而知个性是多么的鲜明。而现在的演奏家拉琴一听都一个样,尽管技术很棒,但声音却雷同得很。这种结果可能正是流派统一的弊端,演奏方法越一致,声音效果就越相像,这是很不幸的。
景:能够看到个性回归的迹象吗?
波:很遗憾,至少我没有感觉到,说实在的我有点悲观。
景:通过这次比赛,您认为今后小提琴教学应该怎样改进和发展?
波:一定要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记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我教学生时总是向他们提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管他们为我演奏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还是西贝柳斯的协奏曲,我都会问他们作曲家为何这样写?你为什么要这样演奏?目的是要使他们学会动脑筋,学会如何思考音乐。只要能说出道理,就说明他们的演奏悟性提高了。现在的学生技术都很好,所欠缺的是思考音乐的头脑。
景:你认为年轻选手多参加比赛会给他们的演奏事业带来好处吗?或者说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波:多参加比赛的好处在于积累演奏经验,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至于成功就不那么简单了,说实在的,在一般的国际比赛上获几次奖并不能说是什么成功的捷径,举个例子,前次在第一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那位荷兰选手后来又在另一次国际比赛中获了个奖,可现在我也不知她在干什么,好像有点儿销声匿迹。年轻演奏家的前进之路在于演出合同,有了合同自然就有了实践机会,就能够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并最终证实自己。当然,世界上有的比赛是重要的,一些一流比赛的优胜者能够同时接到50场音乐会的合同,这就很不一样了。
景:但愿青岛国际小提琴比赛能发展成那样的比赛。
波:我也很希望,让我们共同期待。
景:您对青岛和青岛交响乐团的印象如何。
波:很好,青岛是一个很有文化品位的城市,我很喜欢。青岛交响乐团也是一个好乐团,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为这么多选手协奏,乐手们掌握文献的速度和敬业精神都很令我惊讶。
景: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祝您开心快乐,健康长寿!
波:谢谢。
景:川崎雅夫先生,欢迎您此次来青岛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并担任比赛的评委。
川崎雅夫(以下简称川):谢谢。
景:请您谈一谈对本次比赛的感受。
川:我是第一次应邀来这里,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青岛)对我来说很有意义。这次我的学生也来参赛,可惜成绩不是很好。
景:作为亚洲裔的评委,你怎样看待亚洲选手的表现和他们的比赛成绩?
川:我感到亚洲各国选手的水平很高,日、韩,特别是中国选手更是高出一筹。我认为亚洲选手有着很高的演奏规格,这与他们的学习态度有关,比如日、韩选手的演奏规范性好,很少有缺点,而中国选手就更强,他们在规范的基础上,往往还带有着充足的个性,这是很难得的。
景:您认为亚洲选手在演绎西方音乐时,在其中融入了哪些因素,与西方人相比,在个性与共性的选择上,亚洲选手更注重那一点?
川:近年来,亚洲各国,特别是日、韩及中国的小孩子们,他们从小受到了家庭及社会在音乐方面的严格教育,而亚洲孩子普遍内向,能吃苦,这些因素导致了他们的迅速成才。不仅如此,亚洲的年轻人大多求学心切,他们之间有一半以上的人曾到西方留过学,因此对西方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如果说融合的话,亚洲的青年演奏家在西方音乐的精髓之中,添加了许多属于亚洲人所特有的坚韧性和吃苦耐劳精神。在音乐方面,仅独奏艺术相比而言,我觉得西方人更强调个性,而亚洲人则更强调共性。
景:通过这次比赛,您认为现今的青年演奏家还缺乏哪些方面的训练?
川:室内乐训练。很多青年人对音乐缺乏理解上的深度,其原因就在于室内乐训练和演奏功底太薄。此外还应该加强音乐艺术全面知识的积累。
景:川崎先生,除小提琴外,我久仰您是一位著名的中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我想在这里请教您几个关于中提琴的问题。请问您,中提琴现在作为一种成熟的独奏乐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它在演奏上与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间有着那些相似之处?
川:相似之处只是它们都是同家族的弦乐器,都是用弓来拉奏的乐器。
景:您的意思是说中提琴演奏完全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川:是的,当然它与小提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景:您认为中提琴的运弓感觉与大提琴有些相近吗?当然它与小提琴是有很大不同的。
川:中提琴在演奏上有着许多属于自己的独特技术,跟大提琴是不一样的,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它的声音特点。
景:翻开中提琴文献史,人们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古典及巴洛克时期的中提琴独奏作品很多,泰勒曼、巴赫、亨德尔等作曲家都写了很多中提琴协奏曲和奏鸣曲。而19世纪浪漫派时期则经典独奏作品较少,到了现代,中提琴独奏作品又渐渐多起来了,亨德米特、巴托克和理查•施特劳斯等作曲家都写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请问这种文献的断代性是否对这件乐器演奏艺术的发展有所影响?
川:你说得不错,但并不全面,因为在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漫长时期,尽管中提琴独奏作品有所减少,可仍有大量的室内乐重奏作品、合奏作品及交响乐作品的精彩片断存在,这些丰富的文献对中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景:川崎先生,我完全同意您的观点,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正是想通过您的解释,来使更多对中提琴不了解或者缺乏正确理解的人由此获得正确的认识。谢谢您的精彩阐述。希望有朝一日能在中国举办国际中提琴比赛,到那时再请您来作评委。
川:太感谢了。
景作人 中央歌剧院中提琴演奏员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