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丹,是专事少年儿童歌曲创作且成就斐然的作曲家。
自从1980年由他作曲的《我们美丽的祖国》(张名河词)荣获全国一等奖以后,其精品佳作纷至沓来。晓丹的作品连同他的名字,深深地镌刻在孩子们的心灵之中。当年的孩童现在的父母曾叫着晓丹叔叔唱着晓丹的歌,而今他们的孩子又喊着晓丹爷爷唱着晓丹的歌。难怪中央电视台在播出晓丹专题节目时主持人评价说:有人说我国少儿歌曲的创作状况是南有潘振声,北有晓丹。从这里我们至少可以窥见晓丹儿歌创作的功力和贡献。
我和晓丹初识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期,那时,他是一个潇洒靓丽的小伙子,是辽宁人民出版社的年轻编辑。他到大连征集少儿歌曲,之后出版了一本袖珍本的歌曲集——《金色的太阳永不落》,书中收录的《我来给党唱支歌》即刻风靡大江南北。我揣摸这可能是他平生编辑的第一本少儿歌集,获得如此成功,对于一位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小编辑”来说,无疑是可庆可贺。从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他对少儿歌曲创作的灵性。可能编辑这本小册子,也成了他后来始终不渝的迷恋少儿歌曲创作的不解之缘。《音乐生活》复刊后,他被调到编辑部,由于我原来是该刊的老业余作者,又专注于儿歌创作,接触得越发多一些。我们或是通信来往,或是促膝谈心研磨作品。后来他做了杂志社的总编辑,又被选为中国儿童音乐学会的副会长、辽宁音协副主席并出任中国少儿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艺委会副主任。或许是因为一些工作上的缘故,或许是因为我们共居在辽宁大地,所以我们的交往就更加频繁了。正因为有以上的经历,才使我有机会读到晓丹的歌品与人品。
有人说,少儿歌曲犹如快乐的阳光,那么,晓丹就是一位播洒快乐阳光的使者。他将七个神奇的音符,化作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绚丽的快乐阳光。他用音符编制了一个又一个美丽动听的童话,拱手奉献给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孩子们。晓丹最忌讳的是少儿歌曲成人化,他写的歌是孩子们自己的歌,是他从心灵深处喷涌出来的歌。纵观他的作品,好听、好唱、好记、好传是其最大特点,不论是幼儿、儿童、少年都能随心所欲地找到自己想唱又爱唱的歌。倘若究其原因,只要我们品味一下他的作品,就可以捕捉到其中的奥妙。
中国民间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中国人来讲,它是音乐的“母语”,晓丹的儿歌创作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沃土之中。深受孩子们喜爱的《过家家》(赵铁民词),有着浓郁的四川民歌风味;聆听《牧羊童》(黄素子词)则让我们领略到新疆音乐的风格;《哦!香格里拉》(晓光词)又把我们带到了神秘的西藏……他在沈阳音乐学院读书的时候,院长劫夫就曾谆谆教导学子们,学作曲的学生每个人至少要能背唱100首民歌,晓丹不但记住了,而且做到了,他义无反顾地钻进了浩瀚无垠的民间音乐的大海汪洋。然而,它并非是为了翻唱原生态音乐的调调。依我看他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只能“钻进去”而跳不出来的人是绝不会大有作为的。要“钻进去”学习继承传统,又要“跳出来”不拘泥于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刻意创新,再现传统的精华,赋予传统新鲜的血液,达到传统音乐文化母体与现代音乐创作恰到好处的结合,昭示出时代的精神风范。论其理由很简单,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这就好像父母生下的爱子,虽然他(她)继承着父母的遗传因子,然,他(她)是一个全新的人。作曲家笔下的作品,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理所当然地应是一个全新的作品。在这一点上,只要我们认真去欣赏晓丹的《哪吒闹海》(宁岗词)、《齐天大圣》(李幼容词)、《小将岳云》(李幼容词)、《天蓬元帅》(李众词)《击鼓传花》(魏德泮词)等就可略见一斑。当然,晓丹也不是无端地排外,相反他十分重视对西洋作曲技法、外国经典少儿歌曲创作经验的学习和运用,他作曲的《小小八音盒》(李幼容词)就“洋味”十足,所异样的是所谓的“洋”,是“西为中用”的“洋”。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少儿歌曲必须有深厚的儿童生活积淀。晓丹身体力行,充分实践了这一点,这是他能够用儿童的视角去体察童心世界,写出充满童心、童趣、童稚,反映出孩子们丰富多彩生活的精品佳作的“本钱”。《党的光辉照亮了我们的心田》(刘崇仁词)、《我们美丽的祖国》、《祖国最亲,妈妈最好》(石顺义词),放飞着当代儿童的理想、信念和追求;《采一束鲜花》(肖纬词)、《谢谢妈妈》(丁晓春词),饱蘸着孩子对母亲的深情厚谊;《滚雪球》(丁晓春词)、《旋转的小足球》(陈奎及词),使我们似乎看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忘情嬉戏;《蓝蜻蜓》(胡宏伟词》、《美丽的翠鸟》(玄惠敏词),小朋友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的情景让人们历历在目。晓丹的少儿歌曲,涉猎的生活面很广,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作品的相继问世,那是晓丹长期的儿童生活积累给了他灵感和金钥匙。他常常到学校、少年宫的孩子们中间,悉心观察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指导他们歌唱。在录音棚里,他从不放过小歌手歌唱中的一字一音,耐心辅导,启发、诱导小演员的感情,帮助他们找到对于音乐的感觉。久而久之,他逐渐成了孩子们的知心朋友。生活虽然是创作的源泉,但作曲家的作品不是也绝不可能是生活的简单模拟和再现,它是经过精心地加工提炼出来的高于生活的艺术品。其实,根雕一定比原生态的树根漂亮,石雕肯定比原生态的石头美丽,少儿歌曲当然比原汁原味的儿童生活更加靓丽……或许艺术的伟大就在于此,大自然和社会中的人都要模仿艺术而不是相反。晓丹瞄准了这一点,他用歌曲去塑造孩子们的灵魂,用儿歌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我常常想,没有美就没有音乐,没有情就没有歌,美和情的完美融合是少儿歌曲创作的灵魂,也是音乐艺术的特质。晓丹的少儿歌曲音乐创作从来都是严肃、认真和充满激情的,其作品是动人的美和炽热的情交织融汇在一起的。他能根据幼儿、儿童、少年的不同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准确定位,构思出适合各年龄层次孩子们演唱的融时代性、民族性、群众性、教育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作品来。他以饱满的热情、纯熟的写作技巧,刻意追求作品的意境美、旋律美、节奏美、结构美、和声织体美、音乐编配美。儿歌艺术的最高价值,不在于千人一面的同一性,而在于独树一帜的独特性。也就是说,要创新,要有个性。晓丹常对同行们说,诗有“诗眼”,歌也应该有“歌眼”。 创新并不是一首歌的每一个乐句都是新的,关键在于要有情与美的别具一格的爆发点,要有“歌眼”,让人听后久久不可忘怀。我觉得,紧紧抓住情与美的完美融合,这就是晓丹儿歌创作的制胜法宝,这就是晓丹创作的秘诀。美,缘于情;情,缘于爱。晓丹爱孩子、爱他们五彩斑斓的生活、爱给他们写歌。是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唤来了他的创作灵感,创作出优美动听的歌曲,这就是爱得到的应有回报。
在我同晓丹相处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他的歌好人更好,也许这就是音乐界常常议论的歌品与人品的关系吧。一位作曲家的成就莫过于他的名字和作品能够载入教材,而他先后有20多首歌被编入九年义务教育的教科书中。应该说他在儿童歌曲创作方面大获成功,这是他天才加勤奋使然,这是他健全人格的再现。在不凡的成就面前,他却经常对朋友们谦恭地说:“我只会给孩子们写些小曲,汪玲的幼儿歌曲、潘振声的儿童歌曲、李群的少年歌曲创作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乐于助人,诲人不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晓丹帮助不计其数的作者修改过作品,他以编辑家的睿智,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常常对作品提出许多可圈可点的建议,建构起最佳的修改方案。他十分尊重作者,修改时他会用刀片轻轻刮去原作中需要修改的音符。“一音之师”,令作者们大受裨益。修改后,从不署名,更不要报酬,中午反倒请作者喝顿小酒。人际之间的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的至高境界,“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道出了要交朋会友的哲理。晓丹是一位以心会友的人,他不仅能处理好与上级和下级的关系,而且更能处理好与社会上的人际关系。他的朋友遍及全国各地,这其中有政府官员,有音乐界的前辈、同行、业余作者,有少年宫的老师,有热爱歌唱的孩童以及家长们等。凡是同晓丹打过交道的人,都会被他的热情、率直、中肯、真挚、谦和、无私和实打实的作风所感动。他能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到近得不能再近的境地,真可谓是朋友加兄弟。他作为《音乐生活》的总编辑,作为全国卡拉ok电视大赛艺委会的主要负责人,在组织创作、评选作品、评奖时不妒贤嫉能,毫无门户之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搞小圈子,这在目前我国文艺界的现实生活中是难能可贵的。他说:“要秉公评选,推举新人新作。同时,还要扶老携幼,在作品面前人人平等。”正因为如此,每届大赛都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新作品,部分曲目在孩子们中间广泛流传,久唱不衰,并被编选在教材之中。正因为如此,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出类拔萃的小歌手,有的已经步入歌唱艺术的殿堂。正因为如此,十几年来,创建了一支实力雄厚、经得起考验的创作队伍。在某种意义上说,晓丹功不可没。身正,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歌品和人品是一对孪生的姐妹,但人品往往决定着歌的品位,只有高尚的人品,才能催生出高品位的歌曲来。它们是一个双赢的关系,假如用时尚的话来说,就是要德艺双馨。晓丹双赢了,所以站到了少儿歌曲创作的鳌头。
歌唱是人类最基本的音乐艺术活动,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更需要以歌声为伴,在快乐阳光里健康茁壮地成长,度过人生最美好最快乐的童年时光。少儿歌曲创作也并不像有些人所云的“小儿科”,它照样是大意境、大手笔、大智慧,经典的作品将会与世界永存的。一个幼儿园教师写的《祝你生日快乐》,至今不是全世界每天演唱率最高的吗?再说,就是“小儿科”又怎么了,安徒生的童话不是天天陪伴着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吗?诚然,对于作曲家来讲,尽管创作少儿歌曲是一件利空的事,但对于孩子们来讲,则是一件利好的大喜事。人所共知,呕心沥血地教育后代,这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中之重啊。创作灵感如潮奔涌,艺术青春熠熠生辉。“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热切企盼播洒快乐阳光的使者晓丹,永远为孩子们放歌,能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让美丽的童心更加灿烂,永远充满快乐的阳光!
晶日(笔名)吕行义 辽宁省儿童音乐学会副主席,原大连市旅顺口区光荣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 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