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特点变迁看辅导员工作模式的调适

2009-12-28 05:15段志锦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11期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工作

段志锦

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进步的引导者和看护人。在多元化社会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辅导员工作的内涵亦随之日趋宽泛,并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果把大学生的特点变化和辅导员工作的调整结合起来,无疑将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这也是一个颇有意义的视角。

对新一代大学生特点的掌握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前得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成长起来的,尤其是1999年至2009年这10年间,大学生面临的社会条件、教育目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群体自身也显现了许多突出的特点。

首先,就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客观特点来看,有以下三个趋势。

群体成分更加复杂。当今大学生群体由不同年龄结构、生活阅历、心理个性的多层次的人员组成,加上越来越多的本科生、研究生、二级学院学生都生活在一个校区,不同年龄段和身份层次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互相潜移默化,单一的教育管理模式很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就业形式泛市场化。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已经从“精英”转化成“平民”,就业模式也从统招统分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加上我国大学生的创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也就是说,就业和创业对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题,而且这也几乎成为毕业班辅导员的工作中最吃力的环节。

评价标准更具弹性。由于当代大学生不再固守“政治唯上”的思维定式,“经济标准”已深为大学生所接受。社会生活的政治化成分在降低、转移,其发展趋势是大学生单纯的政治观念逐渐淡化,更加重实际、讲实效。在政治与业务、德与才的关系上明显侧重后者,“规范效应”明显弱化。大学生讲求物质“实效”的欲望更大,这加大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

其次,就大学生的观念变化来看,至少有三方面的明显变化,表现在他们对国家、对文化、对个人追求的态度上。从1999年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后的大学生游行,到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大学生保护火炬的行动和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10年间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呈现出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断裂性与继承性并存、前瞻性与可塑性融合、针对性与灵活性凸显的特点。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的巨大变化,可以看出他们的爱国方式正逐步趋向理性化。这就需要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有更多的智慧、经验,而不是说教和硬性宣传。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务实”的社会理念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文化心理。一方面,大学生希望通过大量阅读不断完善充实自己,渴望通过阅读来获取人格力量,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大学生希望自己了解的文化知识能“合乎时宜”与“学以致用”,这就容易导致他们的阅读审美趣味也出现趋俗化的特征,对此,辅导员应该予以正确引导。

最后,就大学生的个人行为来看,信息沟通网络化和大学生人际交往圈子化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大学生因网络的出现不仅生活日趋丰富多彩、办事效率迅速提高,且交友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在网络上成立的个性鲜明的小组团体。各种圈子拥有自己的流行语、图标,甚至“网络例会”,大学在参与各类小圈子活动的同时,也结交了天南海北的朋友,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更加个人化,这就需要辅导员能主动发现问题并加以适当关照。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理财观念也日益开放。当前很多大学生认为“现代人应该能挣会花”,他们的消费理财观念受到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交融、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体现出依附性与独立性并存、理性与感性融合、易受导向性强和品牌忠诚度高等特点。因此,辅导员要细致观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几种行为特点共同导致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多元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从过去单一的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社会调查发展为现在的包括志愿服务、创业实践、专业实习、社团活动等形式在内的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实践体系。就此来看,辅导员过去的很多工作方法都已经不能适应大学生群体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

不断思考,开辟新思路。

对比大学生的特点,当前辅导员工作存在着若干缺陷

相对于大学生的变化,辅导员工作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工作观念陈旧,实效性差。当前,一些高校的辅导员工作脱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空洞说教多,感情触动少;封闭教育多,开放教育少。学生工作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足,大多数学生在“训导式”“就范式”的教育模式下,只能被动地接受灌输性的教育,对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并不明确。

其二,工作形式单一,内容单调。这主要指的是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自上而下的管理,而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职业生涯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涉及较少。学生工作方法僵化,缺少生机和活力,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等,主观性和随机性强,规范性和针对性差,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常常忽略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面需要,常常是有了内容而没有规范性的操作指导,导致组织水平不稳定,受具体实施者的影响较大;或是活动前期缺乏计划性,造成学生对活动的预知程度不高,从而使活动受益面不宽,学生参与度不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三,对学生工作的研究力度不够,辅导员队伍发展滞后。辅导员是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力量,但目前他们对学生工作的基础理论和工作方法创新的研究却相对滞后,要么专注事务、忽视研究,要么敏于思考、疏于研究,要么脱离实际、空谈研究,要么方法单一、不会研究。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缺乏激励机制,限制了学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调适辅导员工作理念、角色、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面对时代提出的严峻挑战,高校应基于当前大学生的新特点,对现有的学生工作模式和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之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相适应。

应该说,辅导员工作理念的调适是第一步。一是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突出管理与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建立凸显学校正确引导、创造学生发展环境和空间、强调学生自我发展的工作模式,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二是树立“以尊为先”的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需求、尊重学生人格,彻底摒弃家长式作风和绝对权威的意识,从实际出发,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三是树立“以爱为本、关爱至上”的理念,在学生工作中关心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积极寻求有效的情感教育载体,以情待人、以情暖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四是树立“依法管理、民主参与”的理念,提高学生关心高教改革、参与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五是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促使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成才,强调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六是树立“开放育人”的理念,既要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又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为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和参与世界竞争创造条件。

第二步,辅导员应合理调适工作角色。一是教育角色。辅导员要以高校的培养目标为原则,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公民道德品质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现代能力教育和人格发展教育。二是管理角色。辅导员在学生的各类具体行为方面负有评价、规范和引导的职责。三是服务角色。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负有全面协调的义务。四是辅导角色。辅导员应当在大学生遇到生活、学习、经济、心理或其他方面的问题时,协助他们客观分析处境,正确认知自己,引导他们作出理智的选择,从而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冷静分析、自主决策的过程中健康成长。五是发展角色。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逐渐从“精英”向“平民”过渡,因此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应当从道德品质、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增强学生的竞争力,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在课堂以外的领域发挥作用,兼顾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达到全人教育的目的。六是桥梁角色。辅导员一方面在上传下达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学生和学校因意见不一致而出现矛盾时可以通过适当途径来缓解矛盾,消除误解及成见,凝聚力量,达成共识,以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七是危机处理角色。当国家、社会或学校出现特定的危机事件时,辅导员往往可以凭借对学生情况的熟悉掌握和对学生很强的号召力等优势迅速开展工作,从而有效地控制和处理突发事件,保障高校乃至社会的整体稳定。八是市场推广角色。辅导员既要在学生的大学生活中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志趣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必备素质,又要在学生就业时积极向社会和市场推广,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以上两步落到实处,便构成了辅导员工作的内容调适,从着眼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调适为着眼于学生的全人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提出,新世纪的人才必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对于尚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的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来说,对人才的培养必然要基于大学生特点的变化,着眼于在专业与通识、学养与人格、个人与群体等方面的结合上寻求最大平衡,使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责编:赵 东

猜你喜欢
辅导员大学生工作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不工作,爽飞了?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大学生之歌
选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