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天人合一”思想与服装设计

2009-12-25 08:54
新一代 2009年11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服装

贺 婷

摘要: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不可须臾分离。本文浅析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对服装的影响,和其在现代服装中的体现,旨在为服装设计师能更好地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天人合一;传统文;服装

中图分类号:TS94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162-02

一、中国传统文化之“天人合一”思想

自从人类有历史以来,共形成了四个文化体系,一是中国文化,二是印度文化,三是从古代希伯来起经过古代埃及、巴比伦以至伊斯兰阿拉伯文化的闪族文化,四是肇端于古代希腊、罗马的西方文化。这四个文化体系又可以划分为两大文化体系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前三者属于东方文化, 第四个属于西方文化。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的区别, 随处可见。它既表现在物质文化上, 也表现在精神文化上。究其本质,两大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来源于思维模式的不同。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 注重整体概念, 普遍联系,而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的。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无论是儒家哲学,还是道家哲学,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钱穆先生晚年曾以天启之感,澈悟“天人合一”“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也强调:“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与核心所在,作为全民族共有的思想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而且也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美学和艺术。它渗透到审美和艺术领域之中,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华夏艺术精神的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源于易学中的“阴阳五行”观念,“它贯穿于中国文化从诞生至今的整个发展过程,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释义,但大体上可归结为两个方面——自然方面的“天”和精神领域的“天”。当“天人合一”的思想与造物活动联系在一起时,“天”就着重指的是自然之天,代表的是大自然和存在于其中的万事万物。人们在造物活动中效法天地之道,遵照自然运行的法则来创物、造物,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统一。

二、“天人合一”思想对服装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大宇宙生命模式,它强调天、地、人、万物都处于同一个生命系统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西方传统文化强调“天人相分”、主客二分。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总是把自然作为客体、作为与人之精神相对立的对象来看待来思考。人总是充当认识主体站在自然、世界之外去观察它,去研究它,倾向于对客体之真的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则不同,它是以素朴的有机系统观来看待宇宙,认为自然与人本为一体,二者不可须臾分离。它强调自然不是外在于人的客体,人也并非外在于自然的主体,人与天之间相通无碍,彼此交融。它不是把重点放在对自然客体的研究上,而是更倾向于体验自然与人契合无间的一种精神状态。“整体意识”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美学的始终,因此,古人在审美上,很少将注意力放在个体局部和细节上,而是尽力保持“整体的和谐”。表现在美学上就是尚清、尚淡的审美追求,比如象征性的色彩、集中简洁的构图和不重写实重传神的艺术美学理念。另外,传统的服装行为规范也影响着中国人的着装生活。人们在着装上注重伦理内容,服装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神韵之美,用服装掩盖人体,竭力超越人体的局限,以达到儒家的道德要求。

翻阅中国历代传统服装不难发现,东方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故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比如中国的春秋时期的深衣和汉代的袍,都强调对人体的遮盖。

中国的服装造型深受传统的东方文化的影响, 不注重三维空间的立体塑造,而注重服装象征性和寓意性的表达。中国传统的服装造型上往往体现出儒家风范,优雅、大方、中庸、天人合一的特点,常用下垂的线条,多为宽衣大袖的造型,使人体显得修长、别致、自然。从结构特征看,中国传统服装采用平面直线裁剪方法,无论袍、衫、襦、褂,通常只有袖底缝和侧摆相连的一条结构线,衣片平直,没有省道,领型多为交领或立领,上下装、肩与袖、前片与后片没有接缝地连在一起,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结构简单舒展。

比如清代的旗袍,清代妇女的袍褂形式繁多,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八旗女子日常所穿的长袍,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旗袍的真正的鼻祖。清朝后期,满族女子的旗袍,外轮廓呈长方形,衣服上下不去腰身,宽大平直,造型线条硬朗,下长只足。清代旗袍继续沿用直线裁剪方式。采用后衣身相连,衣身、衣袖相连等整体感很强的裁剪方式,只在前后中心拼缝。服装的整体造型肩袖平直,不收腰身。

三、“天人合一”思想在服装中的体现

对于现代服装来讲,服装的造型分为外造型和内造型,外造型主要是指服装的外轮廓剪影,可归纳成A、H、X、Y四个基本型;内造型指服装内部的款式,包括结构线、领型、袖型以及零部件等。中国传统文化之“天人合一”思想在服装中常表现为,服装的总体外造型趋向H型、X形,上装纤长、窄小,下装宽松;内造型表现为多无明显的收腰痕迹,胸、腰、臀的“围差”不作设计重点,注重穿着状态设计,旨在通过双肩的支撑,依附于人体变化产生悬垂或堆积效果。这与中国传统服装在造型上的特点不谋而合,中国传统服装不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在服装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人体与衣料之间的空隙较大,显得宽松,具有一种自然、飘逸的效果。比如“例外”、“天意”品牌的服装,其造型以H型和X型为主,总体相对宽松,没有过多的装饰线,给人个性潇洒的视觉感觉。再比如日本设计大师三宅一生的作品,其是以和服的感觉和服装空间交织为基础,在设计中,顺着身体的曲线而设计,但并不是在模特身上创造“第二层皮肤”。他在造型上力求摆脱以往的形式,采用非构筑式结构,在身体和衣服之间留空间。

面料是表现服装的载体,选择适当的面料并通过挖掘面料自身的材质美和肌理美,用来传达服装个性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在面料的选择上,以棉、麻、丝、毛这几大纯天然质地面料,也是中华服饰的主要用料为主导,因为取材的天然性,衣服呈现出自然的肌理感;同时,每一季品牌也会尝试一些新型设计面料来丰富产品,比如表面做各种特殊效果处理的面料,以满足消费者对新异的追求。比如品牌“天意”使用的面料——莨绸,至少拥有500年历史的莨绸也名“香云纱”。它的正面是黑色,泛出幽幽光泽,质如黑陶,反面是棕色,有着不规则的龟裂肌理,像商周甲骨残片。莨绸的制作过程长达半年,前后经过浸染35次薯莨汁,过河泥、摊雾等工序,最后需放置3至6个月之后水洗才可以卷绸入库,这些使得莨绸成为丝绸里价格最昂贵的一种。莨绸的制作没有现代化的机器生产,全过程均为人工,并采用纯天然的原料。整个过程充满了原始创作的灵气和传统文化传承的厚重,正因为此,莨绸当选为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服装设计中,色彩的搭配组合形式直接关系到服装整体风格的塑造。中国民族传统的日常着装色彩一直比较节制,没有过于鲜亮的色彩,这与中华民族不事张扬的个性有关。“例外”在色彩处理上,特别渲染“素”的意味。比如“例外”产品以各种层次的白为主,如本白、米白以及纯白等,另外,低明度、低纯度的暖色系色调也经常出现在服装中,如浅咖、熟褐、冷灰以及藕紫等。“例外”的色彩以低明度的暖色调为主,同时辅以少量亮丽色彩丰富产品层次感。再比如“天意.梁子”2007春夏以“濡”作为主题的系列服装,其产品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来展示另一种宁静致远的生命强度,发布会的主题“濡”寓意深刻,是中国书画艺术中纤毫、墨水和宣纸之间发生的一种物理关系:柔性接触,渐进吸收,适宜渗透,于湿浓淡恰到好处,借用国画水墨渲染的效果,使用抽象的图案和渐变或晕染的色彩,一气呵成无法复制的形式美和神韵美。

四、结语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其中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人类服饰文化学上具有特色的东方文明。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但在东西文化交流频繁的国际舞台上,中国的服饰文化由古老的东方时尚的引领者沦为了现代西方的跟随者。而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影响下许多本土服装通过所运用的中国元素来体现中国文化,但仅仅将目光锁定在文化符号的形式上,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不能恰当的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弄清符号背后的传统精神的本质与内涵。本土服装设计师需要真正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运用现代设计语言,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袁仄.中国服装史[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刘晓刚,崔玉梅.基础服装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1).

[4]钱穆.中国文化对未来可有的贡献[J].中国文化,1994,(1).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服装
让人心碎的服装
道具服装
设计服装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审美共性初探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