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圆
摘要:本文探讨的重点,以湘版高中美术教科书有关教学模块的教学实践为研究基础,经过初步的探索和实践,旨在引导富有青春气息和追求美好未来的高中学生更热爱美术,更热爱科学学科,更热爱生活。
关键词:科学;技术;美术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2851(2009)09-0060-01
一、 美术课程中学科本体与科学结合的适时性和必要性
现行高中美术课程,以湘版美术教材“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摄影摄像,电脑美术”等教学模块为例。这里的科学指的是与美术关联的科学元素、知识点,包括高中时段的科学,物理,地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涵盖的内容,而且,各教学模块在整体介绍美术学科发展的进程中,也渗透了科学与美术历史发展的紧密关系。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中,美术教师在设计具体教学时,有意识地开发科学因素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高中学生更热爱美术,由此更热爱科学学科。
二、 高中美术课程教学设计中对科学因素的开发
(一)手工表现类课型结合科技表达的方式
湘版《工艺》模块教材中的动手内容,有印染工艺、陶瓷工艺、编织工艺等,它对中国传统工艺进行了挖掘。怎样在已有的课程内容中升华,与现代科技结合呢?宁波市手工创意大赛给美术教学全新的启发。组织学生热情参与,可喜的发现他们有惊人而无穷的创意。这些获奖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对美术课堂教学以很大的思维启发。
作品一:构思现代生活,体现未来世界。高中学生最热衷的,最易表达的还是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同时他们还喜欢表现他们所憧憬的,向往的生活,生活方式,未来生活等。例,中学组金奖作品《听者》,很好的体现了高中学生最熟悉的现代生活,同时又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芯片解构人脑,很有特色。
作品二:组合式的作品,在材料进行上突破。《粉笔微雕系列》、《铝箔装饰画》、《纸藤系列》等,创作方法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具有视觉层次感,作品完整耐看。另外,用白色泡沫做的《我们的朋友--环保卫士部队》也很具特色,表现的是机器人,体现了科技与未来。
学生对这样的动手实践非常感兴趣,一旦他们的兴趣点被激发,他们会非常认真有耐心的完成作品。并通过作品展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此发现,具有革新精神的作品,特别是结合科技与未来的手工作品,更能开启高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生的路是不断向前走的,有追求的人是不断向前仰望的。如,现代主义艺术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在西方文化舞台上之后,一直以一种革命性的姿态,不断地突破传统的艺术体系和美学规范。艺术家们试图推翻原有“艺术”的定义,把各种新的观念、形式和材料纳入到艺术表达的范畴之内。这样的观念影响现代人在艺术领域的创造也用革新的姿态呈现,结合科学科技,用美术作品来呈现未来的世界!
(二)不同美术模块教学中结合科技的方式
对于高中美术课程来说,设计和摄影摄像属于相对比较新兴的美术种类。
1. 设计。教材中设计课程分成三单元,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设计课教学与跟科技结合是很自然的,例,第一单元第一课《我怎么没想到》中,主要针对收集信息而言。教学要启发学生结合科学的精神创新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一切,甚至可以利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的毛细血管和植物细胞组织,拓展眼睛所及的事物,获取新的视觉形象。另外还可以利用自己眼睛的错觉进行视觉图像的设计,进行科学的探索等等。
在设计课程的内容中,有很多课题可以开发科学因素,例如在设计欣赏课中,鉴赏日本设计师田中一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能剧海报,它采用了能面这一日本传统的形象,又从不同角度和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显示了每个能剧海报自己独特的个性。大面积的色块运用和切割,使海报画面形成了特殊空间感,若有若无的空间超越了西方传统的透视表现。这正是田中一光对日本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延续,而又大胆创新的表现方式。
2. 摄影摄像。在这个模块中的第一单元第三课《光与色的描绘》,着重介绍了摄影中光的作用。在使用和介绍方法时把光和影,用科学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方法表现光艺术。用侧光、逆光、顺光、散光、顶光等方式表现,其中要注意对比色、补色等应用。在数码相机已经非常普及的今天,高中学生生活的短暂瞬间就能够捕捉他们喜欢的主题,这对于紧张的高中阶段文化课程学习也是有效的调节。
(三)在美术必修课程鉴赏模块中结合科技的方式
在绘画鉴赏中,对科学技术的讨论。历史以来画家们呈现的肖像绘画以及宗教绘画,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特别是在照相术发明之后,科技的不断发展对美术家们认识世界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些主题内容都能够成为美术教师研究美术学科与科学关联的案例。到了现代艺术,无论是个性化的色彩战胜素描,光与色的印象主义,还是立体主义的形体革命表现主义时代,或是达达——破坏是一种选择,弗洛依德的信徒们,都跟科学哲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对于这个主题的教学思考,美术教师需要有着更敏锐的思维关联。
参考文献
[1]马永建.现代主义艺术20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0).
[2]赵英水,米海峰.走进高中美术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