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雨
摘要: 本文就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问题,从鼓励的多变性,激发学生创新性研究以及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新课标;鼓励;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055-01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中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目前中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是普遍的共识。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更是提出了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本人在多年的求学经历及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基础教育必须突破了以往的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一、多变的鼓励方式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们普遍认为对孩子的适当鼓励是增强孩子自信,勇于面对困难的必要手段。当孩子取得进步之时,哪怕是细微的进步,父母都应及时予以表扬;表扬对孩子来说是鼓励,是收获,也是无形的精神财富。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扬,孩子也是如此。但表扬的方式是多样化的,特别是站在老师的角度上,如何对学生进行合适的鼓励是值得思考的。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往往显得苍白,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作用不大,其主要原因是鼓励的形式单一,缺乏使用对学生赏识的技巧,对于学生来说,这种从小到大一直在听的“老话老说,老生常谈”的鼓励会乏味的。普遍认为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认真备课,上课时更不能将内容讲错。当然认真备课是必须的,但上课时对一些难点和重点有意识的犯些错误,并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指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学生也会有一种区别于以往的成就感。这种“曲线式”的鼓励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经常引导并激发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的热情
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培养他们享受学习、享受实践、享受创造的感觉。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创新能力的发掘与他们自身从学习中得到成就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中学生来说,“所学东西究竟有什么用?”这不仅困惑着学生,也困惑着老师和家长们,为了考大学这一目的,好像没有更加充分的理由。然而,当学生从所学科目中得到成就感,或者说当学生们意识到所学知识还有着另一种形式的收获的时候,他们的热情和创新能力正在一点点的增强。
本人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以及中学教师培训中,经常给同学们讲,所谓的科研对于能力不同的人来讲其性质与内涵是不一样的。世人往往认为,所谓的科研是那些学术大家们所做的研究,对于大学生来讲以及对于中学生来讲能搞出什么研究啊? 这种错误的理解严重压抑着年轻人的创造性和学习热情,年轻人一年年的读书,却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在这种状况下,学生们往往选择墨守成规。事实上,前苏联数学家Kolmogorove在大二的时候就已经做出了很漂亮的结果。
其实,在实践教学中,要让学生加入到他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科技创新。本人所教大二学生概率论课程的时候,曾鼓励班级同学做些能力范围内的科研题目,并有两名同学的一篇文章发表在了国际数学专业杂志上。能发表文章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所教班级的学生对所上科目有着很浓厚的学习热情,并且有着强烈的创作意愿。
因此,经常引导并激发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的热情是在新课标下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教师的不断自我提高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筹码
学生是否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老师的自我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目前的中学教育,多数教师保留着应试的模式和思维,学生们不仅课程压力繁重,学业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的核心指标,而且在知识传授中特别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缺乏科技创新实践训练,学生顺乎个性爱好和发自内心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出来。
在素质教育改革与实施中,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抄书式”教学方式是必然的。然而,单纯依靠“教学技巧”,“教学艺术”并不能真正起到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教师要首先改变过旧的教育思维,改变对学生的衡量标准,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丰富的知识体系,多变的教学方式等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筹码才能真正适应素质教育改革。
总之,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标理念,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转变教育观念,学会关爱,学会激励,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出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建珍.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中国教育技术装备[M].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