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锦妹
摘要:思想品德课堂内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简单的灌输和说教,而是要把改进教法和指导学法结合起来,在教法中体现学法,指导学法。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是新课程实施的根本,也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习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051-01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新课程的实施,使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随之也发生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小组交流、辩论比赛、小品表演、新闻发布会、案例分析、摸拟法庭等等,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可是一堂课下来,学生只顾活动,忙亦乐乎,却一次笔都没动;另一方面,老师精心创设教学情景,提出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后,学生不去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是不停地翻课本,以读书代替思考。老师似乎在努力积极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虽然课堂热闹、气氛热烈、情境丰富、授课手段花样,但是我总觉得少点什么。
当然,课堂活动是不可少的,它是创设教学情景的需要,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不应忽视。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新课改下,教师现在应“教”什么,将来才能“不教”?这个问题应该值得我们深思。比如,农民耕好田,撒好种,施好肥,才会有好的收成,这也是一种习惯。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教师不是保姆,教师的职责除了教知识、教学习方法,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习惯对人的影响是永恒的。培养学生有良好学习的习惯,是每位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课堂动笔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众所周知,思想品德课课时少,课下无指望,要提高教学质量,惟有提高有效课堂。培养学生课堂动笔习惯,一方面有利于正确掌握、恰当使用思想品德课的学科术语,免得将“坚韧不拔”写成“艰韧不拨”、培养“情趣”和“情绪”变化区分不清之类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有利于思想品德课基本观点的构建。思想品德课有它的特殊性,其德育功能的发挥是知、情、信、意、行五个环节紧密相联的过程,只有其基本观点在学生自己头脑中生成,才能牢固地“知”,才能“信”以为真,才能愿为其付诸行动;最后有利于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目前,新课程的问题都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必须将所给材料及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这就需要学生动笔划一划材料中的关键词,理一理解题思路,写一写自己的观点,边组织文字边思考,边思考边完善。如果从学习方法的角度讲,人们学习时动用的感觉器官越多,效率越高。学生课堂动笔,就做到了眼、脑、手、口并用,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法之一,何乐而不为。
二、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考试题目越来越开放,学生们普遍反映不会解答思想品德课的主观题,如材料、漫画、图表数据分析题等。我认为责任主要在教师,教师平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分析、解决问题。思想品德课属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它具有不确定性、多元性,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个观点,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述。这是学生感到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如此,它也有规律可循。如“结合材料,谈谈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说明了什么?”这一类题型,首先应告诉学生解题的三个步骤:①精析题意。要求认真阅读材料和问题,读懂题意,抓住关键词。注意既要明确材料的中心,又要明确问题的指向,即审读设问是属于哪种类型的设问。②回归教材。要求根据材料和题意,回顾所学知识,找准相关联的知识点。只要将教材中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整合,就能得出准确答案。同时要注重发散思维,注意全方位、多角度、全面。三、培养学生课堂积极参与的习惯、当堂记忆的习惯、整理笔记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关注时事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
巴金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关键在于训练,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的内容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训练,做到: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实践锻炼与强化体验相结合;自我控制与履行协议相结合;平时表扬与积分奖励相结合。这样,久而久之,才能使学生掌握方法、技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获得新的生长点。
古人云:“授人以鱼,授人以渔” 。人的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内化过程只能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的灌输和说教,而是要把改进教法和指导学法结合起来,在教法中体现学法,指导学法。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是新课程实施的根本,也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