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必芳
摘要:本文对职业高中生英语的学习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职业高中生;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027-01
一、国内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与学习的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英语作为传播信息的主要语言工具,其重要性更加凸显。外语教学作为一门教学科目,在世界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从康熙帝建立俄罗斯文馆算起至少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在人类教育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始终居于重要地位。在西方,古典教育及随后发展起来的形式教育曾一度将外语教学作为开发学生智力的手段,当时很多西方国家将拉丁语作为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记忆力的工具;现代教育则将外语教学提高到关系民族命运的战略高度,美国1958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明确提出:“加强外语教学”的口号。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教育三个面向方针的逐步落实,英语作为国际交往必备工具被列入三大基础学科之一。
目前,中国的英语教育从小学开始,如何在长达十几年的教育中保证英语教学的成功开展和英语学习的顺利进行,也就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状况令人担忧。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现行考试制度造成的应试教育,把学生和教师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语言形式上,而不是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大环境。但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发现:在学习条件、学习环境甚至学习基础相似的情况下,有的学生学习效果好而有的学生学习效果却差。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固然有很多,但我们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习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学习策略的运用差异对学习成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优秀语言学习者会使用某些有利于学习的策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英语学习策略成为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
二、职业高中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分析
职业高中生总体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程度一般,属于不太经常使用。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较擅长使用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不擅长使用情感策略、社交策略和补偿策略。职业高中生较擅长使用记忆策略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认知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储存和提取,元认知策略执行对认知过程的计划、监控与管理,它对学生语言学习自主能力的形成更有决定作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一直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最主要因素,一般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职业高中生学习经验较丰富,学习的自控力、自觉性、目的性、计划性较强,因而其元认知水平也较高。在我国当前教育的影响下,教师通过大量讲解和训练,学生通过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因而职业高中生较善于使用记忆策略。职业高中学生很少使用情感策略,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职业高中生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一年级使用策略最频繁,其次为三年级,二年级最不擅长使用策略。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中策略的使用随年级升高而逐渐下降有所不同。
一年级策略使用最频繁是因为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职业高中,对新的学习生活充满热情和期待,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心向。他们学好英语的期盼处于高涨阶段,学习内容也生动有趣,在学习上就会比较积极主动。并且,他们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情况下,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好,能够遵守纪律、努力学习,给老师、同学留下好印象。因而,在语言学习中职高一年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获取更新的、与学习任务更相关的学习策略。二年级学生学习到了一个“高原期”,对于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并且,二年级是职业高中整个过程的过渡期,由于学校往往比较重视一年级、三年级的教学和管理,对二年级的关注相对宽松。二年纪学生没有升学和毕业的压力,思想上、学习上就比较放松。因而,二年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对较低,也就最不善用学习策略。三年级阶段的学生需面对毕业的压力和应聘公司的挑选,压力相对很大和时间很紧,最终导致了学习策略运用能力下降。
三、对职业高中英语教学的建议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性别特点、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指导学生使用学习策略。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他们可能对学习策略知之甚少,需要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和训练的机会;还有可能是策略使用不当,需要及时加以引导并帮助他们纠正不当的策略。同时,教师应该尊重英语学科的特殊心理规律,组织学生开展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和语言学习方法的讨论。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4,120.
[2]陈维翰.现代教育心理统计[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227-237,87-943,163-180,195-217.
[3]戴海崎,张锋,陈雪枫.心理与教育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2:6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