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智慧在“意外”中熠熠生辉

2009-12-25 08:53李国华
教师·上 2009年11期
关键词:意外错误课堂

李国华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变化发展过程,它需要教师充分运用自身的教学机智与实践智慧,在千变万化的教学过程中及时捕捉那些有价值的意外事件,通过合理开发使之成为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使课堂充满灵性与活力;使知识在建构中不断内化,能力在探索中不断培养,人格在发展中逐渐完善;教师的教学智慧也在各种“意外”中熠熠生辉,闪闪发光。

一、正话戏说,用幽默化解学生的窘境

有些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积极,有时甚至问题还未弄清楚,也不管对与不对,便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可一旦明白自己错了,又会觉得尴尬,处于窘境之中。作为教师,既要提醒学生多加思考,又要保护学生这种积极性,切不可随意否定,妄加指责,否则,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使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华罗庚曾说过:“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如果我们总要求学生正确地回答问题,就可能让一些同学因没有把握而不敢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受到压抑,思考问题的兴趣就会削弱。久而久之,学生对问题的探索热情与追究兴趣就会被扼杀,大胆尝试的勇气就会消遁于无形,就会总是依赖老师来解答问题。而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既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与分析问题;又能暴露学生的知识误区与思维缺陷,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或调整预设;还能促进师生互动,使课堂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但我们在保护学生这种积极性时,又不能对学生的错误回答直接予以肯定,若采取正话戏说的幽默方式,往往能收到既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能有效化解学生的窘境,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保护的双重效果。如讲“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我问学生:“我国的政体属于哪种类型”,一个学生马上回答:“属于人民代表大会制”,此言一出,其他同学便哄堂大笑,这个学生也明白自己答错了,满脸通红,感到不好意思,这时我对他说,“你真是求胜心切,把球都投到自己的篮框里了”。这个比喻虽不太准确,但它既用求胜心切的心情化解了该学生的错误,又让其他同学感到幽默有趣,便在一片笑声中让该同学摆脱了窘境。

二、冷静大度,用机智应对学生的过失

课堂上常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学生也常有一些不理智冲动偏激的言行。教师若不能处理好这类事件,不仅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甚至还可能导致师生矛盾激化,影响师生的关系与情感。而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冲动、偏激,甚至是“敌视”的态度时要能保持冷静,能迅速对眼前的情形作出准确判断,巧妙地采取对策,使事件得到圆满而合理的解决,既需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与丰富的实践智慧,又需要有平和的心态和宽容、大度的胸襟。因为人在冲动时,最容易导致心智的闭锁、智慧的缺失与行为的冲动,在众目睽睽之下又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就容易产生偏激的话语与失当的行为,结果让双方都下不了台,甚至伤及对方。此时,教师若能保持一份从容与镇定,体现宽容和豁达的风度,既给自己一个思考对策、寻求化解良方的时间,又能让对方冷静下来,缓和冲突气氛,促使矛盾最终得到化解。如打过第一次铃后,教师走进教室,常会遇到课堂不安静的情况,如果教师对学生大喝一声,学生虽会安静下来,但心中则可能萌生对教师的反感,影响师生双方的情绪和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而我遇到这种情况,或以静制动,站在讲台默默注视着学生;或宽容地说一句:“哟,我是不是来到了农贸市场”;或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静”字,这不仅能让学生很快安静下来,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愧疚心理,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其效果要比硬性制止好得多。遇到学生出现违纪行为,尤其是在学生情绪比较冲动时,教师一定要保持冷静,因为此时学生往往不考虑事件的后果,如果教师忽视学生这一心态,一味批评或训斥,往往会导致矛盾激化,将事情搞砸。若教师能将其“冷处理”,就可能化大为小,化不利为有利,迅速平息事端,使教学转入正轨。如一次上课,我看到一位学生在看小说,就把他的小说拿过来,这个学生便与我进行抢夺,如果我继续与他争抢,就可能形成僵持局面,甚至闹出更大矛盾。于是我松了手,笑着对他说:“嘿!你是不是想和我打架,好!下课后你拿小说到办公室找我,我与你好好比试比试。”我这一说,不仅让该同学面露愧疚,使紧张气氛顿时缓和下来,也让其他同学松了一口气,对老师的做法露出欣赏的目光。随后我继续教学,整堂课秩序井然。课后,这位学生主动找我承认了错误,并说明与我抢夺是因为小说是租来的,怕被老师没收而又无钱赔偿。看到他态度诚恳,我没有没收他的小说,原谅了他的错误。我的宽容并没有被学生视为软弱,此后,这位同学不仅在课堂上再没有看过小说,而且课堂纪律和学习态度也比过去有了较大转变。

三、顺水推舟,用“意外”构筑理解的台阶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同行者,要促进课堂创生,就要注意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与实践智慧,巧妙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意外”,善于根据课堂中的各种变化及时调整课前预设,或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推导,从中发现新的问题,或将学生的错误化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诱饵,或依据课堂出现的新变化启发学生从中获得启示与教育,或利用课堂出现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其所反映的现象或体现的道理,或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朝相反的方向进行逆向思维,或引导学生就自己提出的疑惑展开讨论,让学生在思想交流、观点交锋、思维碰撞中受到启发、产生灵感,迸发火花,获得突破。从而使各种“意外”能转化成促进学生学习的台阶,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或产生的行为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能通过教师的开发与设计,将其转化为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跑道”,准确理解知识的“楼梯”。如讲“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当我讲到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而外因只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时,一个同学喊了起来:“老师,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对,比方说我站在这里,别人推我一下,我便向前迈了一步,这个时候,别人推动我的力量就是让我迈了一步的决定因素,没有这种推动我便会站在原地不动”。该学生提出这一问题,说明他还没有真正理解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大家就该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结果有不少学生对该观点进行了驳斥。有的说,他人的推动要使自己迈步,必须使推动力大于静止力,否则人就不会动。有的说,你如果是一座山,或是一块长在地下的巨大石头,人的力气再大,也无法推动你。有的说,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能否推你倒地,说明你动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你自身,即你具备能够动的条件。通过顺水推舟,利用这一质疑引导学生思考,就使学生对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深入、更准确的理解。

四、因势利导,用”错误”引出探究的过程

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常因对知识的理解不准确、不透彻而走入误区,得出错误结论,它暴露的不仅是学生认识的片面,还包括思维的缺陷与方法的欠缺,如果这时教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正确答案,学生的思维误区就难以消除,认识缺陷仍会存在,方法上的欠缺也无法弥补。因为学生产生的错误单纯依靠教师直接给出答案的方式是难以矫正的,它必须经历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即通过“自我反省”,通过内在的“观念冲突”,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豁然顿悟,发现自己的缺陷,认识自己的错误,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纠正自己的缺失。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环境,当教师发现学生的错误与缺陷时,就应及时调整方向,因势利导,或依学生的错误设置问题情境,由教师的讲解转向由学生共同讨论,以在相互交流中共同获得答案,或变练习为探究,由知识运用转向由学生探寻错误的原因,用某一学生的错误引出大家共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究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消除误区,弥补缺陷。如讲“文化生活的‘喜与‘忧”这一内容时,教材中针对当前一些中学生在生日、节日互赠高档礼物,到饭店请客吃喝,并将其视为时尚这一现象,提出了几种不同看法,问学生赞成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其中有个学生选择了家长D的观点,认为“只要家庭条件允许,中学生进行适当的‘人情消费未尝不可,这也是生活进步的表现”,他提出选择这一观点的理由是:①该观点是以“家庭条件允许”为前提,不属于超前消费,是正当的;②这种活动被限定在“适当”的范围内,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没有什么危害;③现在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这种消费活动也符合国家的政策,能产生好的作用与影响;④当今社会注重人际交往,中学生适当开展这类活动有利于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巧,在未来发展中能掌握一定的人脉资源和公关技能,这也有利于自身未来的发展,因而它既利国又利己,应该支持和赞成。这个同学的分析头头是道,看起来似乎都在理,如果我直接反驳他的观点,不仅未能让学生经历一个内在的“观念冲突”的过程,使学生失去一次自主获得答案的机会,还可能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观点不信服,不认同。于是,我先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思考相互交流看法,然后再将学生分成支持与反对两大阵营,两军对垒,进行辩论,支持一方虽对前述观点有所补充,但基本上还是坚持原来的说法。而反对一方则提出,材料中的中学生是互赠高档礼物,到饭店请客吃喝,并将其视为时尚,而中学生还是消费者,虽然家庭条件好,能够承受,但这样的活动与自身身份不相符。其次,这种观点虽只强调“适当”开展,但若被视为时尚,就容易导致大家争相仿效,中学生的自制力又不强,其结果必然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再次,中学生虽说应有一定的人际交往,在未来发展中也需要有一定的人脉资源,但情谊的形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不一定非要采取吃喝、送礼的方式来增进情感。最后,国家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针对成年人的,家里的钱我们不用,由父母来支配同样可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通过讨论与争辩,最后大家统一了意见,中学生不应该进行这样的活动,更不能将其视为时尚。由于结论是通过学生自己探究、辩论得出的,它不仅经历了内在的“观念冲突”,还通过外在的观点交锋和激烈争辩,学生不仅认识深刻,记忆牢固,还提高了表述与分析的能力。

五、借题发挥,依据“失误”进行正确价值引领

课堂教学过程不只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还是师生、生生在思想、情感、经验、方法等多个方面交流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的智能得到开发,知识得到增长,还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传递,思想得到转化,方法得到培养,使“三维目标”得到有机统一。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在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互动中,学会倾听,独具慧眼,善于捕捉,能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多元价值引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学生对课文进行多元价值解读中,我们既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不同选择,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错误解读进行正确导向,而不能一味鼓励“多元”解读,对学生的错误解读也一概认同。毕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误导,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偏差或失误时,教师的引导就不可缺位,而不能采取含混不清的态度,用模棱两可的说法予以搪塞,让学生无所适从。如《文化生活》阐述“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这一内容时指出:“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一个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就提出质疑:“老师,我认为这一观点不正确,如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知识文化水平整体上还没有现在高,但社会风气比现在要好,而现在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提高了,社会上却假货泛滥成灾,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与信任,许多人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不是用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增长财富,而是用来谋求不正当的利益,这能说现在的思想道德水平比过去提高了吗?能说明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吗?”应该说,该同学的话确实反映了当今社会在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由于这一问题比较复杂,涉及到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看问题的方法与角度等多个方面,若单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与辩论,学生受自身知识与思想的局限,就可能产生认识上的混乱,得出错误的结论。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及时利用这一“错误”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使学生不仅理解相应观点,还掌握看问题的方法,并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于是,我向学生提了几个问题,并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一是教材只说明知识增长是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必要条件,并未说明是充分必要条件。如我们要不违法,首先就要知法,懂得哪些不可以做,才不会做违法的事,若是法盲,就容易违法犯罪。因而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相应的道德认知能力。但懂得了法律并不等于就不会犯罪,不等于知识增多了,思想道德水平就自然提高了。二要注意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要注意区分改革开放前后不同的历史条件,在共同贫穷的条件下,人的思想比较单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诱惑也在增多,就容易产生不健康的思想与问题。三要注意把“存在问题”与“实际水平”区分开来,存在的道德问题多不等于社会的道德水平就低,问题少也不等于社会道德水平就高。四要注意以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让人盲目信仰的盲从教育,人们对自身主体性的价值缺乏尊重与认同,而现在人们重视自身主体性的价值,也是一种思想认识上的提高。五要注意看问题要注意看本质、看主流,不要把次要方面当作主要方面,否则就会看不清事物的性质,就会作出误判。通过教师的引导,既使学生对教材中的观点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又让学生明确了看问题要注意掌握历史、辩证的方法,使学生对当前的社会道德水平能有一个比较恰当的判断,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做一个既有知识、有文化,又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统一。

(责任编辑:贾腊生)

猜你喜欢
意外错误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菲律宾年底“意外”加入亚投行
“意外”服药被轻判李宗伟“五一”复出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