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侠
在《诺贝尔》一课备课时,我引入课文的主线问题是:“诺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得出来?”但这个问题总唤不起我的激情,又怎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晚上,看着诺贝尔的传记,感受着他对科学研究的疯狂,心中很受触动,如何才能把这种触动在一节课内传达给每一个学生?“当时的人们都称他为‘科学疯子!”我将目光锁定在《诺贝尔传》中的这句话上,多么贴切的比喻,何不用这一绰号引入,想到这儿我内心有种难以抑制的激动。
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当我说出人们都称他为“科学疯子”时,同学们满脸的惊异,我顺势利导:“课文中诺贝尔的哪些行为会让人们觉得他是个‘科学疯子?”学生读书的兴趣大增,个个迫不及待,凝神聚力,仿佛那一双双锐利的目光足以在课文中挖出宝藏。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就连平时最不善于发言的孩子胡兵也举起手发表自己的一番见解,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那么现在,我们再来谈谈诺贝尔到底是不是一个‘科学疯子?”在课结尾之前,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看看下面的学生回答:
“他不是‘科学疯子,他是对科学的疯狂和痴迷!”
“他就是个‘科学疯子,为了科学研究他竟然什么都不顾了,连亲人的生命都赔上了,对科学的热爱竟然达到这种程度,真是不可思议!”
“他疯得好,正是凭着这种疯狂的劲,才能为人类作出这么大的贡献!这是大智大疯大爱!”
“很多为人类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都曾经疯狂过:牛顿、爱迪生……”
“要想真正把事情做好,就需要这种疯劲,我愿做一个学习疯子,将来报效祖国!”
没想到学生对“科学疯子”的理解如此深刻,思想伴随着语言一起迸发。
《语文课程标准》下的简约课堂倡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围绕一个主线问题展开教学,但是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陷入这样的误区:有的问题大而空泛,学生一头雾水,理解得似是而非,老师也是含糊其词;有的问题过于深奥,学生似懂非懂,老师喋喋不休,却出力不讨好;有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过程只是在循规蹈矩找答案,却谈不上思考探究。这样的问题设计致使课堂平庸低效,我也经历过这样的尴尬与失落。自从有了这样一次成功的尝试后,我特别爱在一堂课的问题设计上下工夫,希望这样做能对老师们有所启发。
(作者单位:徐州市经济开发区侯集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