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佩清
科研的本质就应当具有创新,创新具有新颖性、探索性、先进性、风险性等特点,它进一步体现了课题的需要性、价值性,评审课题研究成果质量的最重要原则就是看成果有无创新。因此,“创新”是课题研究的生命线,一个课题研究的“创新”程度也是课题成果高低的重要标志。具体来说,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可从以下方面实现“创新”:
一、 选题要有“新”意
所谓具有“新意”的选题,指的是那些尚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的、预料经过研究可获得一定价值的新成果的课题。如新见解、新观点、新思想、新设计、新手段等。这种创新的课题在哪里?一般而言,在各种各样的矛盾点上,尤其是新旧之间的矛盾点。比如新事实与旧理论的矛盾,新理论与旧理论的矛盾,不同学科之间的矛盾等等。中小学教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领域保持经常的关注,了解自己所从事领域的理论研究、改革实践的最新进展,包括新成果、新观念、新策略、新提法、新方法等,特别是大家都在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存在哪些争论、分歧甚至冲突,要通过查阅相关报刊杂志、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进行网络搜索,搜集与所研究的课题相关的现有研究成果,了解相关选题的研究现状和动态,进行比较,进行思考,并对现行已有的理论、结论、常规、制度、策略、行为、观点等进行批判性和辩证性的否定,或进行变换角度的重新审视,从中选择一个别人没有研究过、或者别人研究不深入、或者与别人研究角度不同的问题,尽量选择切口较小的选题,避免重复研究别人已经研究过、已经取得了成果的选题。
二、 思考要有“深”度
中小学教师平时要善于去观察思考分析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一些现象多问“为什么”,分析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改进、解决的办法;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经常小结教育教学中最成功的细节、有失误和有创新的细节,分析查找原因,从而形成理性认识;要通过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用相关的理论来诠释、分析、思考、探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用相关的理论来启发、指导、引领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把教育理论和课题研究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对问题和现象的思考,就会比别人站得更高一点,比别人挖掘得多一点,比别人挖掘得深一点,从更深更高的角度来思考探究一些问题和现象,从而得出别人没有得到的结论,实现课题研究有深度,有广度。
三、 方法要有“适”度
课题研究要用到一些科研方法,但要把握一定的“适”度。有的老师在方案中把许多科研方法都罗列出来,什么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法、行动研究法等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没有用到什么方法,或者用了科研方法,但用得不规范,反而造成别人对课题研究过程规范性的怀疑,进而影响到课题研究成效的可信度。要通过学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本知识,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常用的教科研方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在于科研方法的多少,而在于科研方法是否适当,要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过程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教育科研方法,并且规范地按照教育科研方法的要求去实施。比如,要了解现状,就需要用到调查法,并根据实际情况,或用问卷或用访谈,或两者结合起来用;要了解典型对象的变化,就要用到观察法,并且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观察,运用多种工具记录(如录音机、照相机、录像机等),及时整理反思。中小学教师对实验法要谨慎运用,因为教育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自变量和因变量很难确定,相关性很难把握,相关变量的控制更有难度,如果一定要用到实验法,最好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规范地操作。
四、 举措要有“力”度
课题研究是靠“做”出来的,就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而课题研究要有“创新”,就需要有改进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新举措,而且这些新举措要有一定的“力度”,在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要与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区别,有所改进,有所革新。如果一个课题研究中的措施、策略与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多大的区别,那么这个课题研究就没有什么创新,课题研究的价值也就大大降低了。所以中小学教师在做课题研究时,一定要去思考改进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新策略、新模式,并且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进行实践,不断进行探索,不断进行研讨,不断进行总结,不断进行提炼,不断进行提升。
五、 成效要有“亮”点
一个课题只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去做,多多少少会产生一定的成效。这种成效主要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变化上,体现在教师教学行为发生变化上,也体现在教学效果的变化上,作为全校性的课题还体现在学校的校风、学校的管理、师生的精神面貌上,对这些成效要进行全面概括提炼,同时要突出核心,突出“亮点”。因此,在进行课题成效表述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平时注意收集研究过程中的材料,比如典型的案例、调查的数据、观察的事件、教学的设计、研讨的记录等等;其次是对收集到的材料要进行整理分析,尤其要加强对有变化的数据、事件的分析,进行比较,找出变化的特征,突出变化与课题研究的关系;第三是围绕课题的核心来组织材料,其实中小学课题研究所产生的效果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在表述效果时,必须选择那些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研究措施与结果变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内容,与课题研究真正成效无关的材料即便是再大的成绩也要“忍痛割爱”,否则得不偿失,不仅不能增强课题研究的成效,反而造成别人对课题研究成效可信度的怀疑。
六、 表现要有“奇”招
课题研究成果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要多种多样,许多课题的表现形式单一,只是文字叙述,给人呆板枯燥乏味的感觉。要做到表现有“奇招”,一是要点面结合,在表现课题研究内容和成果时既有面上的概括,也有点上的展开,既有定性的分析,也有定量的分析,既有数据的统计 ,也有案例的叙述,既有经验的总结,也有具体的做法,既有理性的思考,也有实际的操作;二是要“图文并茂”,学会运用各种图表,善于把一些数据的描述用图表的方式呈现,不仅清楚,一目了然,而且表现新奇,有变化:一个流程图更能反映出教学的过程,一个折线图更能表现出数据的变化,一个饼型图更能体现出各种事物的比例关系,一个结构图更能表现出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一个示意图更能展现出所要表达的内容,一个数据表更能反映出数据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当然,图表的运用要适当,要根据内容和目标来确定运用哪种图表,同时要用文字对图表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诠释。
七、 成果要有“高”度
课题研究做了,肯定会产生一定的或大或小的成果,真正的课题研究最大的“成果”是课题组成员自己的教育教学有所改进、变化,对这类成果要尽可能显性化,用课例、实录、图片、录像、数据等把这些改进、变化反映出来,展示出来。课题研究最完整的“成果”是结题报告,对结题报告要尽可能规范化,要按照结题报告的基本框架、基本格式、基本要求去组织研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做、所感、所得,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提高结题报告的质量。课题研究最有价值的“成果”是课题组成员的相关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对这类成果要尽可能档次化。课题组成员要勤于耕耘,善于动笔,写出尽可能多的、质量高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并且勇于投稿,积极参与评奖,发表获奖的数量越多越好,质量越高越好,档次越高越好。
创新是课题研究永远追求的目标,课题研究整体的“创新”来自于课题研究过程的“创新”,中小学教师要致力于创新,要勇于创新,要善于创新,用“创新”的意识来引领自己课题研究的“创新”行为,用课题研究过程中点滴的“创新”行为来实现课题研究整体的“创新”,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本文节选自《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7期。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
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