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效提问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2009-12-25 08:54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11期
关键词:孔繁森小英课文

薛 冰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师生展开互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开启心智,促进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成为促进其探求知识、创新进取的动力。课堂提问也是一种教学技巧,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课例选自苏教版二上、三上教材),就课堂提问的设计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 整体设问。对一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是阅读理解的起点,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认知体验。我们要紧扣文章的重难点,寻找出文章的一条主线,设计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成效。整体设问可以从课题入手,紧扣题意设问;也可以围绕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或重点句展开,抓住文章的关键之处,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直奔学习的目标。课文《孔繁森》在第1自然段就告诉我们“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教师便可抓住这句话引导:“那么,孔繁森到底是怎样一位优秀干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他为藏族人民做了些什么,从而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学生一下就明确了读书的目的,一边细读课文,一边联系身边的人和事交流自己受到的触动:孔繁森远离家乡支援西藏建设,工作劳累,生活艰苦,他却把三个藏族的孤儿接到身边,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他不仅尽心尽力地照顾孩子,还趁夜深人静之时悄悄来到医院献血,用所得的营养费帮助这几个孤儿上学读书,这些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呀!这种无私的爱多么伟大,多么令人感动啊!学生从具体事例的描述中对“优秀”一词有了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对孔繁森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二、 存疑自问。“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探索,没有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于疑中产生问题,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其探究的欲望,才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伊始,笔者出示了课文中描写姐姐缠足前活泼能干,缠足后沉默寡言的两段话,指导孩子们读出姐姐性格的变化,然后启发学生:“读到这里,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他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疑惑自然而生:在短短的时间里,姐姐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孙中山看到姐姐的痛苦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因为是孩子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就乐于主动探究解决。通过进一步阅读,孩子们了解到缠足这一封建陋习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了极大伤害,体会到孙中山因憎恨这种陋习才奋起反抗,最终解除了困扰中国妇女一千多年的痛苦。这样的课堂学习,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落实。

三、 层层追问。问题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提出的只是单一的、浅层次的问题,不但会造成“满堂问”的现象,而且往往会导致语文阅读浮于表面,缺乏深度,让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在由浅入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作深入而又连贯的分析思考,这样才能达到入情入境的学习状况。《掌声》是一篇叙事文,最后一段写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身处困境的时候;我们应当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不要忘记把掌声献给别人。这既总结了全文,又点明了中心。那么文中的小英身处怎样的困境?她得到了同学们几次掌声,这掌声 让小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英为什么要永远感谢这掌声?你们会怎样对待别人的掌声?又会把掌声送给谁呢?孩子们在一连串问题的导引下,由初读到细读,边读边思,边读边议,随着小英情感的变化,逐步从文字的表面走向文字的背后,领悟到了“掌声”的深刻内涵。

四、 拓宽提问。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具有一定容量的提问能拓宽教学的时空,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思索,不但能拓展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增加语文学习的内涵。如《水乡歌》一课的拓展点就有好几处,如第一节中让学生看图描述:水乡的河渠、池塘美吗?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第二节中可引导学生想象:水面上飘满了船和驳,上面会有什么呢?最后一节也可启发学生想象:水乡人会怎样歌唱他们的新生活呢?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唯一,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水乡美好的生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答:有的借用文中语言,将所学词句加以内化;有的调动已有的积累,丰富自己的想象;有的联系全文体会,提高了对知识的综合能力。拓宽提问还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懂得的道理、学习的体会等启发学生向课外延伸,开阔视野,大胆实践,从小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的大课堂,去做进一步的阅读积累和学习探究,以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五、 激趣反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因呈现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反应就不一样,好的提问往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情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课堂上适时的反问就是一种激趣提问,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军神》一课中,“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颤抖。”按照常理,接受手术的伤者才会有恐惧心理,而这位名医为什么却在颤抖呢?教学时,笔者抓住这一矛盾点进行反问:难道是沃克医生因为医术不精才害怕、紧张的吗?他害怕什么、紧张什么呢?当孩子们了解到刘伯承是在不用麻醉药的情况下做手术时,才体会到沃克医生已经被深深感动,他担心刘伯承忍受不了这么大的痛苦,想要努力减轻他的疼痛,才会有这种不同寻常的表现的。

有些问题,要达到的目的一样,但问法不同,学生的接受度就完全不同了。课文的最后,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如果问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恐怕没几个人想回答。而换一种问法,效果就不一样了:难道刘伯承真的像一块钢板一样不知疼痛吗?这一反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经过相互碰撞,他们达成了共识:刘伯承也是血肉之躯,只是他具有常人所没有的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

总之,课堂上的互动交流离不开精巧的提问,我们追求有效的课堂,需要设计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之态、“推本溯源、豁然开朗”之奇、“满载而归、回味无穷”之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就能开创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金湖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孔繁森小英课文
生日礼物
汇聚起弘扬孔繁森精神的力量
——访山东省聊城市社科联副秘书长、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教研部主任王红霞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季节性恋爱(外一首)
高原上的追寻——沿着孔繁森的足迹
纪录片《好人好官孔繁森》首映
背课文
大爱是一种圣洁的精神生态
——读柴腾虎《永远的孔繁森》记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