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2009-12-25 10:17唐双宁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9年5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

唐双宁

[摘要]任何经济理论都有其历史局限性,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必将带来经济理论界的重大变革。中国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变革,选择和利用怎样的经济理论和方针,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走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

[关键词]经济金融变革;经济理论;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09)05-0060-04

一、每次重大的经济金融变革,都将呼唤新的经济金融理论

作为西方自由经济理论的鼻祖——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留给了人们一个经典的词汇——“看不见的手”,即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看不见的手”在18--19世纪确保了平民进入市场进行公平竞争的自由,曾经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繁荣。但任何事物走到顶点就要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一百多年后,“看不见的手”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出现了1929年的大萧条。

但也正是1929年的大萧条造就了凯恩斯主义,以此有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即“看得见的手”。凯恩斯对挽救大萧条之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做出了极大的理论贡献,他的“看得见的手”是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否定或者说“扬弃”,这一理论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由“古典”走向“现代”,使自由资本主义转化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具备了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体制创新能力。但如同一个自然人在其年龄增长、思想成熟的同时也意味着逐步积累衰老和死亡一样,资本主义繁荣的同时也在积累着危机。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经济普遍遭遇“滞胀”,不能自拔,宣告了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政策的破产。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呼唤出了弗里德曼和新自由主义。弗里德曼理论是对凯恩斯理论的否定,是对亚当·斯密理论的否定之否定。弗里德曼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一切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这一论述当然是经过一系列论证后的浓缩,但事实上它已被全世界片面理解。弗里德曼之后全球经济理论界的主流开始转向,“自由”、“创新”成为西方经济与金融的主线,时间长达30余年。

我们在此需要提出的是:对弗里德曼关于“一切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的理论要全面地、辩证地认识。第一,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但它不仅是货币总量现象,还是货币结构现象及货币力度现象。正如“一粒石子放在头上和砸在头上,作用是不一样的”;第二,它不仅是货币现象,还是经济现象。2007年的物价上涨,除了货币因素以外,还存在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外部输入、实物短缺等诸多因素;第三,它不仅是经济现象,还是社会现象。我们前段时间总体讲物资并不缺,但由于心理的恐慌、心理的紧张,造成一些物价的上涨,所以它又是一个社会现象,与心理作用有关;第四,它不仅是社会现象,还是一个自然现象。比如2008年初由于雨雪灾害造成交通阻断,也导致一些产品价格的上涨。因此,弗里德曼的观点有贡献,也有缺陷。解决通货膨胀既要依靠货币政策,也需要其他政策的配合。

亚当·斯密、凯恩斯、弗里德曼的理论在一定历史时期都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又都有其历史局限性。这些理论都没能跳出“如来佛的手心”——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这不但因为马克思有其逻辑严密、符合实际的经济理论,更因为马克思有其逻辑严密、被实践证明正确的哲学理论。由于时代的变化,马克思的一些具体预测不一定完全准确,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即“高胀—危机—萧条—复苏”,没有过时。站在历史的山顶上看,应当说马克思经济理论具有更为持久的生命力。

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并于2008年底演变为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同样将呼唤出新的经济金融理论。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长期被奉若神明的“新自由主义”为什么会带来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对市场的过度推崇,缺乏约束的创新,建立在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还本付息现金流基础上的一系列的金融衍生品,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倒立的三角型的金融大厦。伴随着这一衍生过程的延伸,本身不能创造财富而只能转移经济运行中风险的金融创新蓬勃发展,并使虚拟经济日益脱离实质经济,加之金融资本所要求的高溢价与高回报,使之失去了来自于实质经济中产业资本的根基性支撑,从而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规律和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规律,最终使之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一大厦的坍塌也就成为必然。

本着“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通过不断完善再指导新的实践”这一基本逻辑认识,笔者认为,通过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反思,我们所寻找的新的经济金融理论的内核,应该是阐述好“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辩证关系,即有无“同一性”与谁为“第一性”的问题。“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共同作用于经济社会生活中,二者是“同一”的;不能因出现经济金融危机而否定市场经济,但也不能迷信市场经济;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但也不能简单等同起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框架,就根本、长远而言,“看不见的手”应为“第一性”,“看得见的手”则发挥辅助作用;在一些特殊场合,“看得见的手”有时还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要两只手一起抓,缺谁都不行。这一新的经济金融理论应该是21世纪全新的经济金融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经济金融理论的全新发展与实践应用,并对亚当·斯密、凯恩斯、弗里德曼的否定或否定之否定,是他们理论的新的综合与提升,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当代化”。

在此有必要提及的另一点认识是,寻找新的理论需要新的思维方式。人们分析问题无非三种思维方式:数据推导型、经验判断型和逻辑推理型。一般来讲,西方学者最习惯的是数据推导型。这一思维方式的优点是微观精确,但缺点是善于分析死的数字,不善于分析活的因素,有时甚至会造成方向的偏离。而在东方,往往喜欢用经验判断的方式去分析问题,它的优点是一般情况下方向上“八九不离十”,缺点是不精确。比较理想的方式应当是逻辑推理与数据推导、经验判断并用。比如对目前金融危机的判断,需要数据推导,但光靠数据推导是不够的,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心理是不能用数字计算的。这些矛盾此消彼长,对危机的影响起多大作用,还需要通过逻辑推理和以往经验来判断。

二、“新的经济金融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就是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

发展新的经济金融理论,有利于我们深化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认识,推动经济金融理论的发展与深化,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探索适合中国的经济金融发展道路,从而指导我国经济与金融的健康发展。

1,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是借鉴别人的路,走出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首先应当认清中国的金融特色主要囿于中国的经济特色。中国经济的最大特色就是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二元经济的特征明显,表现为一系列的不平衡,主要是十大不平衡,即城乡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发展中的“三驾马车”不平衡(主要以

出口和投资拉动,消费不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平衡、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不平衡、发展总量与质量效益不平衡、当前发展与持续发展不平衡(包括体制支撑、劳动力素质支撑、管理水平支撑和科技创新支撑等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物质的发展与精神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平衡。

2,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要剖析中国的二元经济现状。我国改革开放30年,金融业取得快速发展(笔者曾在另文中有专门论述,如快速增加的金融资产总量、金融机构总量、金融业务种类、金融从业人员总量和金融占GDP比重等;如不断改善的金融资产质量;如初步建立起来的六大体系——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机构、保险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较为完整的金融机构体系,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和外汇市场等基本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以“一行三会”为基本构架的金融管理体系,以货币政策为核心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以及基本融入了国际金融体系)。同时我们也应当承认,中国目前基本上仍处于二元金融状态。简言之,其主要表现也是十大不平衡,即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金融发展不平衡,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直接金融间接金融发展不平衡,金融创新水平与经济发展要求不平衡(这同美国情况相反),金融监管水平(尽管有相当大的改善)与防范风险要求不平衡(旧的风险控制了,新的风险又将出现),金融业发展速度与人才供应不平衡,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与金融企业的管理水平、体制机制、金融文化建设不平衡,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与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规则制定权及其他参与权上的不平衡,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主要指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计价、支付、结算、储备、世界货币功能)与中国的经济地位不平衡(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等)。

3,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不平衡”问题。要充分认识中国二元金融结构存在的长期性、源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复杂性和加速解决的紧迫性;充分认识货币政策与经济的高度关联性、货币政策作用的两重性和科学掌控货币政策的高难性;充分认识金融风险的破坏性、金融隐患的潜在性和加强监管保持金融安全稳定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当前金融工作基础的薄弱性、金融增长方式的粗放性和继续深化金融改革的必要性(所有问题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改革又必须在稳定的环境下来推进);充分认识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的迫切性、真正融入的艰巨性和融入过程的渐进性;坚持金融工作政策要有“度”,风险要可控,改革要深化,基础要加强;对外开放要稳,对内调控要“异”(区别对待),特别是对农村、西部要活,通过统筹规划、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长期努力,实现二元金融共同发展,逐步合一。

三、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要重点解决的十个问题

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经济金融背景,加之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的转轨经济实践,我国金融业呈现出独有的特点,因而,我们必须在全面反思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总结其经验与教训,在发展新的经济金融理论的同时,着力解决我国金融发展中的重点问题。

1,货币政策改革。增强货币政策制定的前瞻性、科学性,执行的灵活性、差别性,与其他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的配套性、互动性,既防通胀又防滞胀,既防通缩又防滞缩,既保持币值稳定又要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就业。

2,监管体系改革。完善监管体系,填补监管真空,既防监管不足,又防监管过度,增强金融市场运行的有序性、金融机构经营的稳健性、金融风险的可控性和金融监管的透明性。

3,改变“二元金融”局面。改善“二元金融”中的“薄弱单元”,特别是通过财政政策的拉动,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改善农村、中西部、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4,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与开放,转变金融增长方式,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与创新能力。推进金融改革与开放要坚持“实事求是、稳步推进、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转变金融增长的方式要坚持“统筹兼顾(企业与社会)、集约经营、持续发展、质量第一(服务质量、资产质量、管理质量、盈利水平)”的原则;提高金融创新能力要坚持“顺我所需、积极推进、规范运作、风险可控”的原则。

5,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完善中坚持“结合国情、有效适用、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机构)、逐步递进(处理好金融政策、规范性文件、规章、法规与法律之间的权威性与适用性关系)”的原则。

6,保持外汇储备和汇率的合理性(根据经验判断现实中国外汇储备人均600美元左右为宜;在坚持既定汇率改革方向与原则的同时,变单向浮动为一定条件下的双向浮动)。

7,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大体用20—30年的时间按照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轨迹完善人民币的计价、支付、结算、储备和国际货币功能,并提高人民币的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8,积极推进金融外交,加大我国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使其与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适应。

9,着力培养不同层次金融人才。既需要培养经营型人才,又需要培养管理型人才;既需要培养专业型人才,又需要培养综合型人才;既需要吸引境外优秀高端专业人才,更需要培养境内人才。要以培养境内人才为主,境外人才主要起技术专家顾问作用,境内人才起领导管理决策作用;尤其要培养主要领导人才。主要领导人才不仅要懂金融,也要懂政治、懂经济,成为掌控方向、驾驭全局、协调关系、处理矛盾、善于用人的行家里手。

10,加强金融文化建设。金融工作中“业务是叶、管理是枝、体制是干、文化是根”,一切金融活动都要靠人去执行。

四、“新的经济金融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相统一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发挥金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关键性作用。为此,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积极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培育各类金融市场,健全金融监管,优化宏观调控,完善金融法治,实现金融业科学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二者的协调科学发展。

从某一角度来讲,“新的经济金融理论”与“科学发展观”是“同一”的,主要表现在科学发展观不仅纵向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精髓,而且横向吸纳了并将继续吸纳人类社会一切关于发展的其他有益的思想理论。因此,要将对“新的经济金融理论”的探索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延伸性,把握传承性。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依据中国的国情,探索“新的经济金融理论”,学习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金融经验,既韬光养晦,更有所作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努力实践,科学发展,中国一定能逐步解决二元金融的瓶颈,中国一定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中国金融一定能自立于世界金融之林,中国金融一定能与世界金融共同前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
中国电网企业利益相关者分析报告
浅析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
从中国特色到中国学派
GDP核算方法——中国特色核算与接轨国际计算方法的平衡
浅析动画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