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菁
万载县地处赣西北边陲,辖16个乡镇,1个街道,总人口50万,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县。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4098元,尚有5个贫困乡镇。近年来全县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工作原则,大力实施社会化扶贫,逐步缩小了贫富差距,加快了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宣传指导,统一思想认识,把社会扶贫工作提升到实现全面小康的高度来看待
社会扶贫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投身扶贫事业。为此,我们加强了宣传指导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及各种大小会议进行宣传,强调社会扶贫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具体措施。把社会扶贫工作提升到实现全面小康这个高度来统一认识,整合社会扶贫力量进行“先富帮后富”、“部门帮村组”、“干部帮农户”。
(二)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长效机制,把社会扶贫工作当成本职工作来落实
社会扶贫工作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为此,万载县加强了领导,成立了由县长担任组长的社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扶贫办、县农组办及县直各部门、各乡、镇政府为成员单位,组织领导全县社会扶贫工作,并形成长效机制。一是要求县直各部门每月至少要向省、市业务部门汇报一次工作,争取省、市对我县社会事业工作的支持和重视。二是要求每个副县级以上领导挂点扶贫一个乡、镇(街道)和一个村,每个副科级以上单位包扶一个行政村。三是要求每个副科级以上干部结对帮扶一户困难户,帮助发展生产,帮助增加收入,帮助其子女读书就业。通过这些机制和措施的落实,近年来,我县先后争取到省政协副主席王林森和上海浦发银行南昌分行到我县省级贫困村岭东乡柴田村扶贫挂点。省扶贫和移民办公室扶贫挂点我县省级贫困村白水乡老山村,下拨资金近60万元,为老山村修路1公里,修桥1座,修河堤60多米,建饮水工程1个,建移民新村活动场所2个,解决了该村的当务之急,拓宽了贫困村致富路。
“亲帮亲、户帮户、致富靠干部”,让干部与农户一对一结对帮扶,要求每个副科级以上干部至少要帮扶一户贫困户,并做到“绿色帮扶”。每个副科级干部为结对帮扶户至少栽种50棵以上杨树或其它有经济价值的“致富树”,发展庭院经济,每个节假日进行走访慰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三)加强政府引导,拓宽扶贫渠道,把社会扶贫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近年来,我们努力拓宽扶贫渠道、扶贫方式和内容,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支持扶贫。一是首次引导私营企业江西万华科技有限公司定点扶贫省级贫困村赤兴乡书堂村,2008年帮扶资金1万元,用于修路及走访慰问。二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向中国扶贫基金会争取帮扶资金10万元,为我县贫困山区高村镇上村村小学新建1座桥梁,解决了数百名师生涉水过河的问题。三是引导社会名流资助贫困学生上大学,并结为亲戚,长期帮扶。四是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多家,每年解决劳动就业1万余人,带动农户2万多户,实现了贫困户完全靠政府扶贫救助向产业化扶贫致富转变。
二、几点启示
(一)思想认识是基础。拓宽扶贫渠道需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如果没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没有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认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宣传引导是关键。建议成立县扶贫基金会,加强与中国扶贫协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联系,并为那些慈善的人们和困难的人群建立一个宣传和帮扶平台。
(三)社会参与是重点。拓宽扶贫渠道特别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扶贫事业中来,因此要加强与省、市一些职能部门和企业的联系,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扶贫帮困和新农村建设,做到“单位帮、干部扶、企业带、社会捐”。
(四)领导重视是保证。只有领导重视,才能扩大影响面,才能扩大帮扶面,让社会扶贫工作真正落在实处,让更多的人得实惠,让更多的人从贫困中走出来,奔向小康之路。
[作者简介]叶菁,男,江西省万载县扶贫办副主任。
[责任编辑: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