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

2009-12-24 10:48汪俊辉
老区建设 2009年21期
关键词:婺源旅游发展

编者按:《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已经实施了八年多,为了总结好期间的经验,同时认真领会和贯彻新阶段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新标准新要求,并切实谋划好“十二五”扶贫和移民工作,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公室于2009年7月6-8日举办了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调研培训班,要求全省扶贫和移民系统围绕“新阶段扶贫移民工作对象和重点、低保制度与扶贫移民政策的衔接、新阶段扶贫移民规划的调整完善、大扶贫工作格局的构建、扶贫和移民工作的科学发展”等五个重大课题开展调研思考。本期集中刊发这五个方面的调研文章,为进一步做好新阶段扶贫和移民工作提供思路和参考。

上饶市地处赣东北地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境内既有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天下盆景——龟峰这样的自然绝景,也有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稻作之乡——万年等这样具有丰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进入新世纪以来,上饶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依托贫困乡村丰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民俗古居、良好的自然生态等条件,将乡村旅游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效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具有上饶特色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之路。

一、乡村旅游产业在贫困乡村扶贫开发中的作用

1.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彰显贫困乡村资源特色,实现资源价值。贫困乡村有不少是特色旅游资源富集区,在这些地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突显资源特色,创造可观的综合效益。如婺源县已开发建设的乡村旅游景区范围内有5个村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这些村大都是优美生态景观与古建文化景观结合较好的古村落。

2.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婺源县通过乡村旅游的有效激活,促进了全县特色生态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庆源村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参与旅游服务的也有80余户,参与率达30%,全村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扶贫重点村大彰山乡上村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前茶叶种植面积只有200亩,如今已发展到了500余亩,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

3.乡村旅游有利于吸收剩余贫困乡村农业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据不完全统计,在婺源县各类旅游从业人员6万余人,农民身份的有2.3万多人,人均年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

4.乡村旅游业有利于优化贫困地区农村社会文化环境,促进贫困乡村社会进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婺源县段莘乡庆源村农民詹素源,在发展乡村旅游后,打破了该地“外人夫妻不能在家同住”的千年风俗,开办了“农家乐”酒店,并通过上网的方式招揽游客,年接待游客达1000余人。

二、婺源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主要做法

1.明确思路,优先发展乡村旅游主导产业。婺源境内山青水秀,生态优美,古村落古建筑堪称一绝,生态、文化是该县最具特色的优势资源,该县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打造“世界最大生态文化公园”的目标,把文化与生态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优先发展。各乡镇、各部门齐心协力服务于旅游业发展。如扶贫部门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大力改善重点村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江湾晓起公路就以扶贫资金50万元为启动资金,整合200多万元资金进行了硬化,大大改善江湾、晓起景区的旅游环境,为全面打造乡村旅游大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2.制定规划,确立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婺源县依托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晰旅游发展思路,高起点规划“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先后编制了《婺源县旅游产品总体规划》、《景区开展、发展及保护性规划》、《公路沿线乡村建设的控制性详规》、《江西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规划》。为了推行规划的落实,还出台了《加快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制订了景区开发建设、景区管理、导游管理、宾馆管理、餐馆管理、门票管理等6个《管理办法》,建立了比较规范的产业运行机制。这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推动了婺源旅游产业不断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树立品牌,全力打造旅游发展大环境。一是保护生态,全力扮靓城乡环境。近几年,婺源县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小区191个,国家和地方公益林150万亩,全县活立木储量达100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2%。同时,全力打造“油菜花经济”,该县财政每年投入20万元,对油菜种植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重奖。仅2009年3月份,到婺源观赏油菜花的游客多达36万人,平均每天1.2万余人。二是保护文化,大力挖掘人文资源。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强化对古村落内重点文物的保护;成立婺源文化研究会,负责对县内民间文化进行整理。三是塑造品牌,打造中国最美乡村旅游。自2003年起每年举办一次的“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节庆活动,同时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营销推介,在电视等媒体上展示婺源良好形象。

4.培育队伍,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婺源县十分重视加强对乡镇农家乐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结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民生项目,举办农家乐培训班,从服务礼仪、客房操作、传统菜制作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参加农家乐乡村旅游培训的农民超过2000人次。利用省茶校等现有教育资源,组织开设了导游等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导游、茶道等旅游专业人才。经常聘请知名旅游专家对全县农家乐经营服务人员、导游员、宾馆服务人员、景区工作人员开展旅游团队服务意识和阳光心态等方面的讲座,大力提升了婺源县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三、在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是人们对乡村旅游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作用、乡村旅游与巩固农村经济地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目前,乡村旅游产业只在婺源等少数几个县得到了足够重视,有些地方特别是具有发展乡村旅游潜力的地区对乡村旅游的观念还不够明确,政府参与引导尚未入手,虽然农家参与旅游活动很多,但未形成产业体系。

二是缺乏区域合作、统筹安排、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和策划。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产品由于缺乏市场分析,项目粗制乱套。一些旅游开发商急功近利、盲目开发,从而出现模式雷同、特色不明显、效益不佳等不良局面。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难以配套,环境设施得不到改善,项目启动困难。贫困乡村基础设施的天然欠缺制约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如婺源县段莘乡阆山村座落在高山之中,周边有激流、有峡谷、有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达到94%,有红、绿、棕、黄四大特色产品,也是母氏文化遗存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就是由于交通不便,旅游资源很难得到开发。

四是人才缺乏,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服务体系和相关的法规、政策难以跟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80%以上为本土农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为加快贫困乡村旅游的发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政府应强化领导,加强服务,着重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做好相应的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引导。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不是一项单纯的扶贫部门和旅游部门工作,而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的重大工程,地方政府应将其当成一件大事、要事、急事去落实,需要从深层次认识其战略意义,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要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为扶贫工作的新抓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引擎、发展旅游的新亮点、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新途径,充分整合现有的各种资金渠道、管理技术、人才和互联网等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促进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要进一步突出扶贫主题。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明确“扶贫”这一主题,要把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作为扶贫工作来做,要积极引导贫困乡村农民参与旅游业的发展,最终要让农民成为真正的最大受益者。应采取启发、鼓励、典型带动等方式引导群众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旅游经营,兴办家庭旅馆,参与加工出售当地土特产品等,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脱贫致富。只有从这一点出发,乡村旅游才能对贫困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尽快解决贫困人口问题起到实际的促进作用。

三是要进一步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要坚持在贫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积极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这方面,婺源县组建旅游集团的旅游开发模式很有特色,即政府做好规划与保护,为集团创造好的经济环境,集团精心做好宣传促销、市场管理、经营投资,有旅游资源的村以资源入股分红,这一模式符合乡村旅游开发的路子,有利于协调解决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四是要进一步突出特色。贫困乡村应根据不同目标市场的不同需求,设计并整合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如在上饶有很多丰富独特的、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如山水名片(三清山、鄱阳湖)、红色故土(弋阳、横峰)、稻作之乡(万年)、铜都品牌(德兴)等等,都是可以大力开发、大力挖掘的特色旅游资源。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培训管理。在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好,更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教育,消除农民对服务工作的顾虑,端正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作者简介 汪俊辉,男,江西省上饶市扶贫办主任。

责任编辑:尧水根

猜你喜欢
婺源旅游发展
《村口》《婺源 陀川春雨》
旅游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