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恒 曹 虹
一、贫困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我县是劳动力富余大县,总人口35万人,农村劳动力总人口11.4万人,16~35岁年青劳动力5.01万人,35岁以上劳动力6.4万人,长年外出劳动力3.5万人,留守农村劳动力4.4万人,兼职劳动力7万人,其中贫困村劳动力人口1.56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13%。
二、扶贫培训模式
1.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改变贫困村青年劳动力技能低下,盲目外出务工现状,四年来,我办按照“重点面向贫困村,同时兼顾面上村”的工作思路,输送了500多名贫困青年到市、县级职业技术学校,参加为期一个月至二年不等的培训。在培训工作中,我县根据现状,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因材施学,做到三个结合,抓好三种培训。一是结合劳动力市场潜力大优势,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订单培训”。二是结合服务行业用工需求量大的特点,抓好针对性强的餐饮、美容、美发等服务业“委托定向培训”。三是结合客商企业,开展“定点就近就地培训”。
2.劳动力创业培训。四年来,龙兴职业技术学校结合本地实际,以发展和壮大贫困村重点产业开发为核心,以开发当地特色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新型农民为出发点,确定了培训内容。
3.实用技术培训。四年来,我县按照“围绕产业抓培训,狠抓产业促增收”的工作思路,把实用技术培训同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实施扶贫项目相结合,在生猪养殖、水产养殖、大棚栽培、农村经济人等项目上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
三、主要做法与成效
1.整合教育资源抓培训。为加大培训力度,一是广开培训渠道。二是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三是拓宽培训空间。
2.保质保量抓培训。我们做到从严加强学员管理,确保培训质量,实现全部就业。在教学上,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注重技能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学员们精心选配相应的教材和实习用品,根据学员特点,制定教学制度,配备了责任心强、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和各专业训练室,建立严格的目标管理考核制度。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培训。受训的贫困农民能否实现成功就业是衡量培训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要实现成功就业,就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进行培训。目前,我县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设培训专业,省外覆盖了长江三角洲、闽珠三角洲、北京、山东等地的就业基地网络,省内与50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就业订单,学员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
四、存在问题
1.群众认识不到位。贫困村的农民群众由于受文化知识基础、家庭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对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还远远不够,对培训效果持怀疑、观望态度,参与热情不高。
2.其他各种培训平台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县扶贫部门主要是依托县龙兴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培训基地,组织贫困村农民进行定期培训,并实行封闭管理,培训的方式和平台尚显单一,其他培训平台如农业、科技、共青团、妇联、各乡镇所在地学校、文化站等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培训质量整体不高。目前,我县所开展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还是以短期培训为主,参训学员只能学到一些基础性的技术,离专业技术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看上去短、平、快,但实际效果不明显。
五、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扶贫培训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扶贫培训工作的领导,实行目标管理,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计划,落实扶贫政策,统筹规划,细化政策措施,切实做好扶贫培训工作。
2.加大扶贫培训的投入,适当提高补助标准。针对当前农民工返乡的问题,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扶贫培训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同时适度提高补助标准,真正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
3.扩大扶贫培训规模,拓展培训专业。有关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应在设备、师资、教材等方面充实和加强,形成配套的相对社会化的培训网络,同时扩展培训专业,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培训需求,适应市场需要。
4.改进培训方式,注重提高实用技能和就业能力。要建立中长期扶贫培训机制,编订适当实用的教材,从实际出发,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切实提高实用技能和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谢恒,曹虹,上高县扶贫办。
[责任编辑:杨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