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英 李建平
摘 要: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与关键,是高校组织日常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对实现高校事业计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指出目前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 预算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11-093-02
高校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高校内部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高校的办学活动,完成既定的办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预算管理是一个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管理过程。随着高校收入来源渠道的多元化,高校可支配资金越来越多,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力地推进办学目标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高校预算管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影响了高校预算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编制方法缺乏科学性
高校预算主要包括报送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高校部门预算和高校内部预算,一般一年编制一次。预算的编制应以下一年工作计划为依据,以下年度实际收支项目为基础。但一些高校并没有具体的相关计划,编制预算时往往没有可遵循的依据,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大多是以上一年的实际支出为基础,加上下年度财务收支的各种变化因素来确定新年度的预算,即“基数加因素法”,并没有真正采用“零基预算法”。采用“零基预算法”,虽然简单,但不利于支出数额与支出结构的调整。实际执行时,因为支出金额与支出结构变动了,致使出现实际支出与预算脱节,使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操作性和前瞻性。
(二)预算编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有的高校对预算编制不够重视,尚未真正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许多高校都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人员的事情,高校的教学、科研及其它管理部门没有积极参与预算编制,只是被动地接受财务部门下达的指标,未能充分调动各部门理财的积极性,缺乏整体观念的预算管理,往往难以发挥财务预算的控制作用。
(三)预算管理出现“两张皮”现象
高校目前普遍存在部门预算和单位内部预算“两张皮”现象。部门预算是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规定,按“类”、“款”、“项”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编制的;高校内部预算则是根据高校的办学实际情况,按现行财务制度规定的支出用途编制的,并作为高校校内预算执行的主要依据。部门预算一般在每年9月初,校内预算一般在每年年底,这期间,编制预算的有些因素发生了变化。预算编制的依据、方法、时间不同,使得两本预算的差异很大,相互脱节现象严重。
(四)预算编制内容不完整
根据预算编制的要求,高校应将高校的全部收支都纳入预算管理,以准确反映高校收支总体规模。但是,由于高校资金来源日益多元化,除学费、住宿费收入外,还包括各院(系)创收收入、上级部门的专项经费拨款、银行借款等。各院(系)创收项目一般年初没有具体计划,所以收入和相应的支出无法全部纳入到预算中;上级的专项经费拨款,由于年初具有不确定性且大都在年末才下达,因此,无法在年初预算中反映;另外,预算往往要求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因而,借入资金的支出也没有纳入预算编制范围。
(五)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在高校预算管理中,缺乏完整的预算控制系统,难以令高校的预算管理部门对预算执行过程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变化进行快速反应。一是一些高校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是有章不循,使预算形同虚设,资金的收支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控制不力。二是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不够详实,对预算执行中资金的产出和效果并不关心,资金分配后,缺少跟踪问效,预算多少和绩效之间没有联系。
二、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实行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是以零为基础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所有的预算支出以零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这种预算方法,有利于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限制资金支出的随意性。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将高校所有活动都看作重新开始,然后根据高校的年度工作计划和事业发展计划,审查每项支出对实现工作计划的意义和效果,在“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排出各个项目的先后次序。资金和其他资源的分配,按照已认定的先后次序来排列,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来测算每一部门的支出需求,将预算编制到具体项目。对赤字项目则建立滚动项目库,按重要性排序,视财力按顺序分步专项落实整个预算编制过程。根据高校的总体目标和分解的部门目标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沟通,形成预算初稿,最后经高校审核批准,形成正式预算,逐级下达给各部门执行。
(二)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预算管理工作
实践表明,财务预算从编制、执行到管理,不纯属是一种财务行为,更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可以包揽的。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财务预算就成了摆设。部门预算的编制,高校要组织学习财政、教育等有关部门预算的文件精神和要求,组织召开校内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财会人员参加的部门预算工作会议,对高校部门预算工作进行部署,提出明确的工作任务和编制的具体要求。高校财务部门更应把预算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与相关部门共同讨论、相互沟通、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建章立制,统一认识,统一口径,统一做法,确保预算的质量,同时要明确预算的收支范围、编制程序、编制原则和方法,预算执行和调整的具体规定,明确高校与下属院(系)各自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职责和权限。
(三)完善预算制度,杜绝“两张皮”现象
高校应把高校部门预算和高校内部预算有机地统一起来,将部门预算与高校预算年度执行的校内预算同等对待,认真编制,进一步细化预算收支项目,切实保证预算与实际相符,作出切合高校发展实际的预算。同时,使高校年终决算能够与之相对应,更好地反映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和单位财务状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预算执行偏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部门预算得到贯彻实施,也才能真正树立起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而不应把高校部门预算与高校校内预算割裂开来,把部门预算当作应付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需要。
(四)加强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编制范围
高校应加强预算管理制度,重视预算编制工作,尽早根据各项事业活动和财力可能,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预算编制人员也应加强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尽可能全面收集相关信息,将高校所有的财务收支都纳入预算管理,针对一些年初具有不确定性的项目拨款,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编制滚动预算。
(五)加大预算约束力度,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预算管理应坚持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并重的原则,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控制,预算一经学院审核通过后,就应当成为一项必须严格执行的财经制度,不得随意增加、调整预算,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制定高校内部预算管理等制度,强化预算的严肃性。各收支项目必须有合理的编制依据,要有详细甚至统一的定额标准,逐渐做到人员经费按人数,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项目来确定。分别建立教学基础设施改造,公用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设备建设,队伍建设等专项建设项目库,并根据高校的教育事业发展计划,不断更新,完善项目库。
第二,严格经费审批权限。高校各部门的经费审批,必须在年度财务预算或财务收支计划数额以内使用,特殊情况下的超计划经费应按照规定先申请调整预算,经批准后按规定执行。各经费申请部门负责人对申请经济业务的合法性负责,按规定权限审批的校级领导必须检查所处理业务的合法性与真实性,并对其合理性、完整性及用款进度负责。财务部门的审批依据是原始凭证和资金运筹情况,并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资金运作以及原始凭证的合理性负责。
第三,充分调动二级单位理财的积极性,实行“经费本”控制管理。 “经费本”办法即根据年初批准的各部门各项目的预算实行信息化管理,对各部门用款实施监控,随时向各院(系)领导提供经费使用结余情况。财务部门要做到无经费本或经费本上余额不足不予办理,严格按照经费本规定的项目、内容、范围审核报销。采取“经费本”控制是实现预算管理,调动二级单位自觉理财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第四,加强预算绩效考核,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绩效考核是对经费支出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价的行为,是以支出“结果”和“追踪问效”为导向,以定性分析与定量评判为手段的预算支出管理模式。绩效的评价必须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来实施。要建立预算计划、决策、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实现绩效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对大的预算项目和重点开支及部门的包干经费,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要建立高校各部门预算执行评比考核机制,考核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效益性等,并将其与各经济责任人的业绩考核相结合,对完成经济指标好的部门,采取必要的奖励措施,同时,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经济损失的责任人追究其应承担的行政、经济、法律责任。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既是高校年度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也是高校组织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高校的预算管理实质是一种目标管理,强调的是预算的分配,不仅需要领导的支持与重视,还需要高校的各个职能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提高预算执行力。同时,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改革与创新,完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保证高校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玮敏.进一步加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途径[J].财会研究,2007(7)
2.李英.关于深化高校部门预算改革的探讨.会计之友,2009(4)
3.刘蓓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会计之友,2009(4)
4.高丽红.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07(5)
(作者单位: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永安 36600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