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贻江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乃至下节课的教学效果。好的课堂导入,就像一首动听的乐曲,余音在耳,袅袅不绝,它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自觉探求知识的兴趣。因此,许多优秀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堂导入的组织与设计,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处于协调、和谐的状态。
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是教师经验、学识、智慧、创造的结晶。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种,但要因教学内容而异、因人而别,然而,不管采用哪种方法,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情绪。只要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新颖、恰当的导入方法,就能做到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又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精彩。
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导入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的动力。针对小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谜语等,帮助学生丰富联想,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时,可举例:孙悟空和师父取经途中遇见了一个小妖,悟空随即拿出金箍棒对付小妖,金箍棒从耳中取出,由0.009米变为0.09米,再变为0.9米,最后变为9米打死了小妖。教师说明:金箍棒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你们想知道吗?从而引出新课。这样导入新课既轻松,又自然。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上《小数的性质》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在黑板上出示这样一道题目:你有办法使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学生立刻议论了起来,有的说:可以在这三个数的后面分别加上单位米、分米、厘米,那么1米=10分米=100厘米;有的说:也可以分别加上元、角、分等单位;有的则说:还可以在10、100中添上小数点使它们相等,也就是1=1.0=1.00。接着我就提出问题:它们会相等吗?让我们一同来验证吧,顺势也就引入了新课。简单的三个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数学课堂焕发了生命力。
此导入法利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使学生对旧知识有一个全新的感觉,提高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可以表现出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即“疑中生奇”,从而达到“疑中生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长、正方体的容积时,教师通过学生每天接触的各种水壶、饮料瓶,让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如果将瓶装饮料装入长方体瓶子中,能否装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还有的不作回答。教师运用课件演示液体从一种容器倒入另一种容器,让学生认真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其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不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进取状态,学生都急于想弄清“究竟能不能装”。此时教师接着说明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引入新课,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设置悬念要注意适度,不“悬”则学生不思即解,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太“悬”则学生望而生畏,百思而不得其解,也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通过学生的观察导入新课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刻的感受。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认知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样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好的课堂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开端。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引入,充分体现语言艺术。语言要准确忌混乱,精练忌啰嗦,生动忌平淡,富于变动忌千篇一律,时间安排得当忌喧宾夺主,让学生经常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