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前进
1840年6月,英国侵略者向我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钦差大臣林则徐、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坚决禁烟。坚决抗战。10月3日。虚骄昏愦的道光皇帝。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继任钦差大臣的是投降派琦善,到达广州后。撤除防务,遣散水勇乡勇。并于1841年1月20日,擅自与英国驻华总监义律签订了赔款六百万元和割让香港的《穿鼻条约》,干尽了丧权辱国的勾当,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道光帝也感到“天朝”的尊严受到了很大损伤,便于1月30日下诏对英宣战,改命他侄儿、御前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户部尚书隆文和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调集各省军队一万七千人,开赴广州抗英。
杨芳接圣旨后,道光皇帝命他先行去广州主持抗英战事(3月5日到穗,8月中旬离穗回湖南继任提督)。他在广州不到半年时间里的表现如何?到底是站在抵抗派一边呢,还是站在投降派一边?到底是在积极筹划抗英战事呢,还是贪生怕死的“一个十分愚蠢的家伙”?(摘自1979年5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近代史》第19页),近半个世纪来,我国史学界一直褒贬不一,有的则贬责过甚,把他作为一个“十足的投降派”(摘自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鸦片战争》一书的第33页)来进行批判和抨击。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特从所搜集到的有关史料来予以考评,愿与有志研究这段史实的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
1841年2月12日,杨芳在赴京觐见途中,接到担任参赞大臣的圣旨,便从安徽省城折往广东。时已71岁高龄的杨芳,发鬓花白,左膝右臂有旧伤,但仍以国事为重,“兼程驰进”。行至广东清远,杨芳得知虎门炮台失守,水师提督关天培和数百名守军壮烈牺牲。虎门各关隘三百多门大炮都已落入英军手中。英舰已开进广州内河,而钦差大臣琦善不但不调兵抵抗。反而撤走二沙尾要隘守军,致使广州形势十分危急。杨芳心急如焚,“当即换坐小船,日夜迎风加纤”,于3月5日赶到了广州。
英军在2月27日攻入广州内河,3月3日,琦善曾令广州知府余保纯前去向英军求和,竟同意义律提出的较《穿鼻条约》更苛刻的《戢兵条款》,条款中规定赔偿英国军费和商人损失一千二百万元,加割沙尖嘴等地,并约定在3月5日午时,由琦善和义律当面在条款上签盖公印。由于杨芳火速驰至反对赔款割地、丧权辱国的罪恶勾当,不同意在《戢兵条款》上签盖公印,这使琦善的卖国投降阴谋未能得逞,也使英国侵略者大为恼火。
杨芳一到广州,就与广州将军阿精阿、代总督怡良及已被革职的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多次会晤,他还一度移住林则徐寓所,“竞日议事”,磋商终日或至深更半夜,这不仅使他了解和掌握了战情,还密切了与林则徐等爱国官员的关系,并且,他们还一同出去巡视防务、察看地势。杨芳立即作出了抗英御敌的军事部署:督令广州知府余保纯等筹建炮位,赶堆沙袋,张挂牛皮,以挡炮弹,并赶扎筏木排,拦截水道,御敌舰船;令安义镇总兵段永福率1000贵州兵扼守东南十余里的陆路咽喉东胜寺:令南赣镇总兵长春带1000江西兵扼守大黄窑后五里的凤凰岗。
3月16日,义律亲自指挥英军,驾大船一只、火轮一只、舢舨船十数只长驱闯进省河,猛攻凤凰岗。杨芳亲自督战,“因防守严密,英军被我师打沉舢舨两只,并击断大船中桅,致毙夷匪多名,始行畏惧退走”,这是清政府策划广州战役以来,清军取得的首次胜利。过了一天,英军集中了更多的兵船再攻凤凰岗,“我军不能支。初杨侯芳预伏地雷于营壁,度逆夷得胜必登岸毁拆营帐。至是我军徐退。逆兵跃武登岸入营,地雷一发,轰毁逆兵二百余人”。由此可见,由于杨芳火速赶到广州。积极组织防御和他的军事谋略,连连取得了凤凰岗之战的两次胜利,也使英军的侵略气焰受到了应有的打击。
(二)
由于双方交战。当时有两万吨英国商船不能进口,又有三千万磅茶叶不能运出。仅茶叶一项,英政府就可得三百万英磅的税收,英国国民又亟需茶叶。义律见广州守御森严,两次倾力进攻凤凰岗都未成功。只怕战事无期,英舰开支又大,故迫切要求通商以解决军饷及茶叶之需。3月18日,他主动拜请美国领事和行商伍绍荣出面调解,亲自写信给杨芳要求“停战通商”,信中写到:“不讨别情,惟求通商,私货(即鸦片)查出,甘愿入官”;放弃了原向琦善提出的赔款割地等无理要求。杨芳要英军退出虎门后才允许通商,义律回信说:“接到通商的消息。兵船马上就退。”杨芳与林则徐、怡良等反复商议,认为琦善开门揖盗,自撤防御工事,现在兵未到齐,武器弹药不足,当前只有采用退敌缓兵的权宜之计,乘休战通商之时,修复工事,巩固城防,速调兵械,以期再战。因此,在义律作出“惟求即准照常贸易,如带违禁之货,即将船、货人官”的书面保证后,21日英舰又陆续退出了广州,杨芳才同意暂时停战通商,并派广州知府余保纯赴英船给回文。杨芳在写给义律的信中强调指出:“要烟价,求香港,显然割地求和,岂有堂堂天朝割地求和之理!……我为汝舍一身功名性命,替汝恳恩,所仗不要烟价,不要香港,只求通商,”并义正辞严地宣告:“汝若徒持船坚炮大以骄傲,我中国必重绝了通商之路,兵连祸结,我主尔客,我直尔屈,倘若打仗,亦不奈我何”。这种坚持具结,允许通商,保护正当贸易的做法,也正是林则徐与外国资本主义进行外交斗争时所一贯坚持的原则。当时林则徐也赞成暂时通商,重开贸易。这次恢复通商,以禁止鸦片输入和英舰退出广州为前提。不附带其它任何不平等条件,这决不是妥协投降,实为一种退敌缓兵的良策。
3月21日至5月20日,广州出现了停战通商局面。杨芳利用休战之机,全面加强了防务和备战,“铸大炮、制军械、备猴粮、堆沙土、办草船、扎木排、招壮丁、练水勇、封拖船、操快蟹,两月以来,军机缜密,督办森严”,杨芳还准备了一百多只火船,待时机成熟后,用于进攻英船之用。有关杨芳备战的情况,英人著述中还多有记载,如英方“获悉了中国人在临珠江口的许多房子后面正在修筑炮台,把在佛山所铸的大口径大炮运了过来,架立在炮台上,渔船已经都集中在澳门内港”。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在休战通商期间,杨芳是在千方百计加强备战的。为筹集备战资金,他还大大提高茶叶的出口商税,为争取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作好全面准备。
(三)
4月14日,奕山,隆文及新任总督祁土贡一同到达广州。“奕山问计于杨芳、林则徐二人,皆言寇势已深,而新城卑薄,无险可守,宜遣人计诱洋船退出猎德、大黄窖之外。连夜下桩沉船,
岸上迅垒沙城,守以重兵大炮,为省城外障,俾西人不能制我之命,而后调集船炮兵勇,以守为战。俟风潮皆顺,苇筏齐备,再议乘势火攻,庶出万全”,“是时,英人方据省河咽喉,我兵实无胜算,且攻具未齐,所募福建水勇千人未至,近募香山、东莞水勇三千亦未集。杨芳不欲浪战,奕山初至,亦然之”。可是不久,这个既不懂军事、又无才勇的奕山,经不住道光帝的再三催战和随员的怂恿。“以不战则军饷无可开销,功赏无由保奏,急欲侥幸一试,遂不谋于杨芳”,在五月二十一日夜半,贸然出击,突袭英舰。直至兵已出城,奕山才到杨芳住所,把这一决定告诉他。杨芳“乍闻不觉大讶,拔剑奋呼,谓事且败而局难收,顿足至再”,至此,奕山才有所悔悟,“亟思挽回,然令已行,人自为备,兵众地散,已莫及矣”,这次夜袭,只打坏敌人两只大船,五只舢舨,相反,误烧了不少中国民船。黎明时,英兵趁顺风涨潮反击,大败清军,占据了城外险要地点,泥城港内,杨芳备下作反攻用的数百木筏材料和三十多只油船及柴草船,也被英军炮击和汉奸放火烧尽。
过了三天,义律指挥英军大举进犯,天字炮台、泥城炮台和四方炮台。在一天之内全部失守。天字炮台有尊新铸造的八千斤大炮,未放一炮,就落到英军手中。四方炮台。英兵也垂手而得,稍加改造后,用以昼夜轰城。广州城外险要已全被英兵控制,清兵一万多人退进广州城。全城军民如坐井中,奕山吓得发抖说:“这全仗杨果勇侯出力保全。”杨芳急率军士登城固守,“杨芳坐城楼督战,每遇炮火最密处,辄往以身当之”,在坚守中,杨芳还主张相机出击,以脱困境,他视准时机,“欲以兵二千分两翼,下城击之”,杨芳在城楼上,“火箭巨弹,自上下者,肃肃过耳畔,芳谈笑自若,骂曰:…‘丑虏要击死老子耶?左右成股栗,劝稍避之,不顾”。在广州城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杨芳仍挺身而出,坚持在城楼指挥战斗,充分表现了他鲜明的民族气节和不顾个人安危的大无畏精神。
(四)
综上所述,杨芳在广州战役中的积极表现,足以证实他是站在抵抗派一边,努力筹措军务。致力于禁烟抗英重任的,与投降派琦善、奕山之流是完全相反、背道而驰的。尽管他的正确主张多次受到清廷的压制和打击,但他作为一介武夫。是尽到了军人的职责的,不愧为一位忠心为国、通晓军务、胸有韬略、作战勇敢的抗英将领。主要表现几个方面:
一是杨芳能以国为重,服从调遣,急赴抗英战场。
二是杨芳能主动与爱国官员共商抗英良策。
三是杨芳能从实际出发,承认敌强我弱,主张以守为战,反对冒险进攻,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
四是杨芳“筹办军务。实心实力,昼夜劳瘁”,实为“官亦群倚为长城”的将略之才。
五是杨芳在保卫广州的战斗中,是英勇顽强的。
注:编辑本文时,删除引证注释。
责任编辑:李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