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沫若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

2009-12-18 08:47杨泽勇
大家 2009年10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

摘 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新时期党的重大任务之一。本文从增强青年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视角,阐释以“五个结合”来宏扬沫若文化,以宣传、学习、研究郭沫若。

关键词:五个结合 沫若文化 人文教育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①党的十七大报告从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出发,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党的重要任务提了出来,并向全党发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高等学校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必须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并融入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②。为此,笔者认为,人文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的千秋大业的基础工作,引导大学生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了解中国现代文化,守住中华民族的根,挖掘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让青年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从中提炼积极的因素,为今天的时代而用,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而郭沫若是现代社会少有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横跨多学科的文化大家,他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历经时代变革的砺炼,以超凡的智慧与不懈的努力,成为享誉世界的科学文化巨匠。郭沫若的文化成就,除文学之外,还兼治历史学、考古学和古文字学,而且均成绩斐然,卓然成家③。他存世文字达二千万言之上,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建国后,他又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为新中国成立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立下了丰功伟绩。近几年来,乐山师范学院推大力推进沫若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深入挖掘郭郭沫若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吸取其中的先进文化要素,以此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增强人文素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一、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将郭沫若作为了解和学习地方文化的窗口

课堂永远是青年大学生学习知识,增强能力的主阵地。课程是一种文化选择。文化是课程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它既为课程提供了基本知识体系及内容,也决定着课程的内涵与品性。地方文化作为一个地区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结晶,是该地区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其先进部分不仅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推动该地区的社会进步与发展,而且对个体的成长发展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通过开设郭沫若学的相关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系统管理,通过相关老师的讲授引导,让青年大学生较为系统、全面地认识郭沫若,了解郭沫若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价值作用及其局限。首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专业选修《郭沫若专题研究》课程,让中文专业的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讨论,以解剖文化名人个案的方式,系统解读郭沫若的在文学、史学、诗歌、历史剧等方面的文本,并用马克思倡导的历史的、美学的标准,对这一文化大家进行辩证的评价,明确沫若文化的内涵,从中提练中郭沫若创造、开拓、海纳百川的先进文化精神要素。同时,又注重面的普及,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有关郭沫若文学、诗歌、戏剧、书法等方面的校本课程,吸引不同学科的学生选修选读,主要介绍地方文化环境对郭沫若个性心理气质、成才因素的影响和塑造。让同学们以郭沫若为例,生动地了解地方文化在其成长过程中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构成其个体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最终通过其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精神观念等表现出来。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情感认同和理性反思。老师在开设这些课程的同时,还吸纳同学们一起参与郭沫若研究相关的课题研究。这些学习和研究,同学们身同感受,有了全新的认识,甚至影响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一位同学在读了郭沫若的诗歌《天狗》之后说:我们的纯真年代,已经背负太多不属于青春的算计、暮气。在麻木恣睢中浸泡太久的我们,其实多么希冀生活中有跌宕起伏或突发事件,来刺激和改变我们的精神面貌。初识《天狗》的那一刻真的很感动,这感动不仅来自艺术,更多地是来自豪壮,来自激越,来自大视野和大气魄。站在宏观意识的高处,站在历史明暗转变的巨大衔接点上。它以一种强烈的、极端的方式,提醒我们超越平凡、体验生命、回归激情。……是天狗帮我寻找到了破解颓废郁闷的密码④。诗人的情感体验的高峰在这首诗中达到极限,最后是自我爆炸与消解。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专业课和校选课教材由大学教师在研究郭沫若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来编写,不仅可以不断提升高校郭沫若研究的水平,也可以为推进沫若文化进校园奠定坚实基础。再一方面,可以利用大学讲台,邀请校内外、国内外知名的郭沫若研究专家、学者开设高水平的专题学术讲座,提升沫若文化在大学校园的影响力。

二、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着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创建有特色、有品位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与追求。打造名人文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品牌,也是高校追求的目标。为此,高校应该主动担负起扬沫若文化的排头兵责任,主动地探索新途径,创造新经验,形成精典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在形式与内容方面,可以开展沫若杯文学创作大赛、书法大赛、诗歌朗诵会、经典名篇朗诵会等,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朗诵、演讲水平。可以郭沫若的历史剧为原型,编排大型话剧演出。也可以走出校园,在城市、在中学举办各种大型活动,以纪念郭沫若,缅怀一代文豪的风采与魅力。如乐山师范学院每年都要汇同郭沫若故乡——乐山沙湾区委、区政府共同举办的纪念郭沫若周年诞辰大型诗歌朗诵活动,吸引了企事业单位职员、广大市民、大中小学生参与,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了排好节目,郭沫若研究的专家进行了专门的辅导、讲解,让学生朗诵诗歌时更富有激情。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几十名学生,集中训练了二个多月,通过背诗歌、会诗意,比较好地理解和把握郭沫若诗歌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深刻内涵,演出效果出很好。

三、与学生社团相结合,增强文化内涵

社团是青年大学生的兴趣结合体,它具有覆盖面广、辐射力强、影响大的特点,也是大学里面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有的社团因为成效显著、影响力大而成为学校的明星社团,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优秀社团。如乐山师范学院的爱心社,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动作模式和一大批热心公益服务的学生,所以,社团人数最多时达到二千多人,社团的工作也非常深入、社团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为此,我们可以依托学生社团,通过发挥社团的组织优势,吸引大批的学生参与,通过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宣传郭沫若,宏扬沫若文化。方式方法上,可以建立郭沫若研究会,在郭沫若研究学者的指导下,研读郭沫若作品,开展学习、实践、走访活动,提高对沫若作品的理解力,增强知识内涵,感受一代文豪的巨大魅力。可以充分发挥文学社、诗社、朗诵社、话剧社、读书社的作用,开展一系列的郭沫若相关作品的学习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中增加学生的知识,增强文学素养。同时,通过以上途径,也可以在大学内培养郭沫若研究后备人才,充实郭沫若研究队伍。

四、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宏扬沫若文化的过程中,应该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增强内涵。为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郭沫若作品的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的创作内容,可以作为诸如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的参赛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郭沫若旅游产品的开发。如乐山师范学院引导大学生编写《郭沫若少年诗歌品读》,动员中文、美术、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创作《郭沫若少年诗歌动漫》,让学生们再一次阅读郭沫若的作品,理解郭沫若诗歌的深刻内涵,同时,也通过美术创作、动漫创作,拓展了专业能力,培育了创新意识,该作品还获得了四川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三等奖,足以证明青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全可以把宏扬郭沫若文化向崭新的方向拓展。

五、与就业相结合,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笔者曾经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报道,标题是陕西试造“文化航母”⑤,内容是陕西省政府、西安市、延安市、榆林市和省投资集团共同出资,注册22亿元,挂牌成立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文章介绍了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陕西如何整合文化资源,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引爆点”,开发有十三朝古都西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革命圣地延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和以秦腔、信天游、剪纸、皮影等为代表的民众文化,目标是建设成为文化强省。陕西的做法从高校的视角来审视,我觉得非常可取的是大力宏扬延安精神,非常有吸引力的是企业的发展将会需要大量的人才,也会为大学生增强许多就业的机会。为此,在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高校是否应该抓住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机遇,在本身具有文化传播功能的情况下,大力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增强就业的竞争力。推进沫若文化进校园,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培养一大批郭沫若研究爱好者,让有一定基础和兴趣的学生毕业后能够到全国各地郭沫若的研究机构应聘,也可以担任相关郭沫若研究科研课题的助理研究员,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也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积极推进沫若文化进校园》课题论文)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 国家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

[3]《审美感悟与文化透视》税海模

[4] 钟春雨·破解颓废郁闷的密码;陈俐、陈晓春编《郭沫若经典作品多元化解读》,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01)

[5] 《人民日报》(2009年6月22日文化新闻版)

(杨泽勇(1965——),四川乐山人,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探讨
人文教育对促进护理教学改革的价值研究
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析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发挥人文教育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中人文教育的探析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