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材承载教育的智慧

2009-12-18 09:26曹玉辉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品德课教材教师

曹玉辉

摘要:品德课教学必须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取舍增删。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保证学生在直接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发展。要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最大限度发掘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给学生“合乎人性的触动”。

关键词:教师;教材;品德课

教材知识是通过各种文字、语言、符号所表现出来的确定的知识,它凭借各种非生命物质载体实现其外化,这些非生命载体知识的生命活力,需要有一种“力量”激活它,而这种“力量”主要来自教师的智慧。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激活”各种非生命物质,把教材中表面上看似“死”的知识,变为有趣的“活”的知识,教材才足以焕发出智慧的光彩。

一、创生运用超越教材

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只有在“再创造”中教材才能处于被“激活”状态,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活力,产生超越预设的“溢出效应”。教学是不断生成的,这种生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创生运用”,即在具体教学情境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材进行的修正、开发和创造。

1尊重教材,紧扣目标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它集中体现了时代对教学提出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集中了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因此,其科学性、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尊重教材。但尊重教材并不是简单地搬用教材,而应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取舍增删,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尊重教材就是紧扣目标,要把握两点。一是对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发掘,从外延上拓展教材;二是对教材所涉及的概念、观点进行挖掘,保证学生在直接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发展。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可爱的家乡》一课,教材中提供的是杭州市的一些旅游景点。若就教材教教材,农村小学生的理解就只能定位在文字表面,很难感受到家乡的可爱。于是,在《可爱的家乡》的教学设计中,我们首先用教材中“谁是我们的家乡人”这一环节让学生讨论,明确家乡人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家乡的名人、土特产、美丽的风景名胜……接着用课件展示出家乡风景照、土特产……同学们看着、兴奋着、激动着。有的学生说“我从不知道家乡有那么多的名人,有那么多特色土产。”还有的学生说“我从不知道家乡有这样的美景。”……

对于“可爱的家乡”,教师既不把书本知识强加给学生,也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回答问题,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与_自由参与”中,逐步感觉到家乡的可爱。

2理解教材,因地制宜

教育是属于生活的,教育是为了生活的。教学内容如果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从书本学到的知识,就很难在自己的生活中派上用场。不同地区的学生所面临的现实生活是独特而丰富的,只有理解教材,因地制宜,才能面对学生“独特而丰富的”现实生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让危险从身边走开》,教材对于学生可能遇到的种种危险进行了尽可能多的呈现,这样,尽管学生获得了比较多的危险信息,但印象并不深刻,因为都是书上说的,离他们的生活比较远。故我们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就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安排了本地报纸上关于中小学生伤亡事故的资料。增加了对当地某家庭失火现象的分析,取消了教材中关于“淹死”的单一辩论及“多起意外事故种类”的资料显示,有重点地对学生经常遇到的水、火、煤气、电四方面进行了“找危险——查原因——想办法——模拟表演”的系列活动。使教学内容对学生更具有指导意义,真正达到了让危险从学生身边走开的教学目的。

3依据教材,超越教材

在新课程倡导的互动、生成教学中。教师不断超越教材已成为必需和具备可能。但超越教材绝不是背离教材,而是站在更高层面重新审视教材、解剖教材,最大限度发掘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根据教材组织活动时,一定要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例如,《我们的生活需要谁》一课,我们首先设计了一个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一天的生活,调查“我们的生活需要谁”。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随机写出学生发现的行业名称,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使其对社会各行业产生总体上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或亲身经历,展开大胆想象:假如没有……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其次搞了一个体验活动“我是班级小小送报员”。这个体验活动使学生深深感受了“送报员”工作的繁杂和辛劳:杂志品种那么多、量那么大,每班订阅量又不一致。爬楼梯、下楼梯,反反复复,跑来跑去,实在是太辛苦了。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理解“邮递员”乃至各行各业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自然而然地引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的主旨。

从尊重教材紧扣目标到理解教材因地制宜、依据教材超越教材,对教师来说就是一次次用生命唤醒生命、用智慧激活智慧的人类文明的传承之旅。

二、借助留白深化教材

新编品德教材的一大特色在于留有大量的空白。这些空白使每一课的学习都变成了学生与教材的对话。教材成了学生交流的园地,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作出判断,自己去操作、创作教材。留白的挖掘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自由和谐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开阔的空间。学生主动地,满怀热情地、投入地阅读文本。研究文本,超越文本,最终获得情感的体会,行为的认知。品德的升华。

1与教材对话,让留白拨动心弦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是一个孩子向你说了心里话,你的教育工作就有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以后的情况如何,在极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怎么看待和感受你对她心灵所作的合乎人性的触动。”教材中的每一个留白给学生的正是这种“合乎人性的触动”。

教学片断:《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

几位年轻的妈妈走进教室,学生用惊讶的目光交流着,使劲拍着小手。

师:今天,我们要请这几位妈妈讲讲她们自己的故事。

一位妈妈重点讲了自己临产前的疼痛和产后当妈妈的幸福体会;一位妈妈讲述的则是孩子小时体弱多病,由于照看孩子导致劳累过度,自己晕倒在地的情景……

孩子们听了几位妈妈的讲述,都十分激动,老师趁机说道:“世上最亲最爱的人就是我们的妈妈,看得出我们每个孩子都对妈妈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看得出我们都想对妈妈说点什么,做点什么,书上专门为我们安排了一个倾吐心灵的咖啡屋,我们可以尽情倾诉。”

孩子们或奋笔疾书,或若有所思,或涂彩喷墨,一个个都沉浸在与妈妈的亲情之中。

这段留白真正让教材成了儿童倾吐心声的伙伴,成了学生情感的最佳宣泄场所。捧起品德书,就捧起了一段无法割舍的情感,学生与教材之间个性化的交流

与碰撞,通过留白得以实现。

2与自我对话,让留白生成精彩

教材中的留白既然需要学生用文字、图画等方式进行表达,那么这种表达就是学生与自己的对话。学生的生活环境是千差万别的,个性是独一无二的,与自己的对话也是独特的。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具有差异性的体验中,寻找一条更加贴近学生,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途径,生成不可预约的精彩。

教学片断:《我不胆小》

师:你愿意告诉大家自己害怕什么吗?

生:生病的时候,我最怕打针。

生:怕蛇来咬我。

生:我怕黑。

师:老师想让大家把自己害怕的事情写在书上的信心卡上,待会我们一起解决。

这个写的过程就是学生与自己的对话。老师及时采集了学生怕鬼、怕黑、怕蛇……的信息,生成新的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教师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现有的生活问题,各个击破,让学生由怕到不怕,顺利跨过怕的门槛,树立起自信。整堂课井然有序。

3与自然对话,让留白引发探究

“乐于探究”“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上的留白就有许多探究的引子,引导孩子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生活中的思考带到课堂上来,集大家的智慧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片断:《雷雨来了》

呈现画面:一个馒头上一只苍蝇正在叮咬。

师:生活中看过这样的现象吗?

生:看过。

师:你看,这样的食物已经怎么样了呢?

生:这样的食物已经腐烂了,我们小朋友就不能去吃了,吃了会生病的。

师:想一想书中的三个留白是要我们干什么?

把生活现象重现给孩子,自然激活了孩子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夏天,苍蝇横飞,怎样才能注意饮食卫生呢?而留白又自然引起了孩子对其他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探究,这些“观察与探究”无一不引领着孩子去过有意义的生活。

教材中留白的种类很多,有侧重于绘画、剪贴的操作性留白;还有旨在激活想象、引发道德思考的省略性留白。教师先要搞清楚教材留出空间的目的是什么,该怎样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行动。然后借助留白,引导学生抒发心声,表达创意,使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三、回归生活融化教材

鲁洁教授用“回归生活”来概括德育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主要变革。儿童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他们的生活天天在进行,时时在进行,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学生品行、见识、修养等都是在他们自己的真实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品德课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1从教材本意出发,走进生活

新教材提供着一个又一个的生活范例。使用前应深刻探究:编者举这个例子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别的?换别的有可能是什么呢?正是在这种追问中,编者的意图渐渐明晰,教师跳出了就事论事、就范例思考范例的圈子,才能带着学生走进生活。

例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学期“我背上了新书包”这一话题,教材中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一群小朋友背上新书包高高兴兴地向学校走去,下面还有一个女同学背着新书包的特写。编者的意图何在呢?背上新书包是新生最普遍的生活现象。然而作为老师,我们面对的总是具体的学生,他们生活中能感受到“我是小学生”这一角色意识的事件有哪些?教师选择了从“看我多像小学生”谈起,让孩子们展示“校服秀”,表演“坐、立、行”,回到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

2从本地实际出发,回归生活

新版本教材,虽然十分注意照顾农村和城市儿童不同的生活,但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直面区域差异,对教材进行二次创编。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不说话的朋友”,教学目标是引导、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公用设施及使用、维护情况,体验公用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使学生知道爱护公用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用设施。初步形成公德意识。但是,教材中展示的邮箱、公用电话、路灯等大部分公用设施,在农村很少见到。我们可以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切入,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有哪些不说话的朋友,重点让学生认识农用灌溉渠、脱粒机、配电房等农村公用设施及其作用。结合农民在公路上晒麦子、晒稻子的现象,通过“我为公路说说话”活动,进行换位思考,产生移情作用,渗透公德意识。

3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促进生活

品德与生活的学习,要面对孩子的真实问题,从各个方面提出对他们有意义的、富有吸引力的话题,让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必须亲自解决的任务,这比什么都重要。

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2课“同学之间”时,就可将课本中的问题拉到孩子的真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你也像乔点一样被冤枉过吗?你当时的心情怎样?”让孩子有感而发,最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真实的才是最有力的,儿童真实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学生的道德行为只有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才能得到强化和巩固。因而,融化教材必须从生活开始,还要以生活为归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品德课的基本任务就是“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这需要教材的智慧,更需要教师的智慧。如何用教师的智慧激活教材的智慧,这是摆在每一位品德课教师面前的任务。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品德课教材教师
教材精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美育教师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对策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流失原因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