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族歌剧《夕鹤》中音乐戏剧性问题的探究

2009-12-18 08:49汪静一
音乐探索 2009年3期

汪静一

摘要:1979年日本作曲家团伊玖磨携其独幕歌剧《夕鹤》访华演出,现今步入2009年,值此30周年纪念之际,笔者从《夕鹤》本体入手,从音乐结构、序曲与间奏、咏叹调、重唱与对唱、乐队等几个角度出发,探讨了音乐戏剧性在歌剧《夕鹤》中的体现,以期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发展提供一份有益的参考数据。

关键词:日本民族歌剧;团伊久磨 ;《夕鹤》;音乐戏剧性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3-0071-04

歌剧,是一种集文学、声乐、器乐、表演、舞美、服饰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西方一直被视为十分重要的艺术品种,甚至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音乐艺术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歌剧在西方展开的400多年期间,对欧洲的文化、风俗及人们的审美态度都不同程度地产生过影响。自19世纪浪漫时期以来,它的影响力也冲击到了包括亚洲地区的世界各地,中国和日本都受到了这股歌剧之风的洗礼。

一、关于作者及创作背景

独幕歌剧《夕鹤》是木下顺二编剧,取材于柳田国男的《左渡民话》,不过他所写的不是左渡地方特殊的“鹤妻”的故事,而是一般普遍化的幻想世界。该剧由日本作曲家团伊玖磨(1924—2001)作曲,于1952年1月30日在大阪朝日会馆首次公演,首演后,在日本乐坛及新闻界引起莫大的震动,各界齐声称赞这位年轻作曲家,并荣获了每日音乐奖、当时的山田耕筰音乐奖和伊庭歌剧奖。《夕鹤》于1957年在海外举行了演出,这也是日本在海外演出的第一部歌剧,是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创日本歌剧创作先河的代表性作品。

团伊玖磨于 1945年从东京上野音乐院毕业,其主要作品有:管弦乐《A大调交响曲》、交响组曲《丝绸之路》、《阿拉伯记行》、《小交响曲》等。本文所探讨的歌剧《夕鹤》的剧情大意是:在大雪覆盖的深山中,一只鹤受伤昏倒在地,一个叫与哥的贫穷男子救了它。之后,这只仙鹤变成美丽的女子阿通来到了他的身边,成了他的妻子。阿通为了让丈夫开心,在晚上悄悄地用自己的羽毛织了一匹布,交给丈夫,拿去卖后大受欢迎。利欲熏心的贩卖商“忽”和“运”一直唆使与哥,让阿通不停地织布给他们。因为阿通是用自己的羽毛在织布,在不停织布的同时身体也逐渐地衰弱下去。终于有一次,在织布的时候,违背约定的丈夫偷看了她原身为鹤的样子。为此,她再也无法化为人形,而在夕阳下,飞向了遥远的天际。

二、关于音乐戏剧性的体现

歌剧中的音乐戏剧性,是指在一部歌剧的总体结构中,除了最后出现一个音乐戏剧的高潮,之前的每一幕、每一场,甚至每一首咏叹调,都会出现各自的高潮点。这些大小交织的高潮点充分显示了歌剧音乐的戏剧性。因此我们可以说,歌剧音乐的戏剧性是歌剧作曲家从事歌剧创作所面对的第一个,同时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歌剧音乐的五大形式(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及乐队音乐)都是为突出音乐的戏剧性服务的。犹如乐队音乐,它不仅仅是声乐的附属物,只是托腔保调、烘托气氛、描绘情景的手段,而是体现戏剧冲突的积极参与者,它本身具有的交响性有着巨大的弹性表现力,在塑造人物、表现戏剧冲突方面有着出乎意料的效果。所以说作曲家在写作过程中对全局的谋篇布局、结构安排、场面处理、形象塑造,甚至某段唱腔的写法、乐队的连接、和声色彩和紧张度的设计、情绪的转换等等都与这个问题息息相关。可以说,歌剧音乐的戏剧性问题永远是歌剧创作过程中的一条贯穿轴心且是一个永恒主题。

《夕鹤》中音乐戏剧性的体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结构方面

全剧叙述三天两晚发生的事情,而这段时间的经过用织布场景的音乐表现出来。

第1部分

序曲

一、三部分

1、童声和与哥(齐唱、领唱与合唱)

2、与哥、阿通的对唱、重唱(童声穿插)

3、童声再现

二、三部分

1、贩卖商“忽”与“运”的对唱、重唱及叙唱

2、“忽”与“运”及与哥的三重唱

3、间奏

三、三部分

1、童声(领唱与合唱)

2、阿通与童声

3、童声再现(领唱与合唱)

四、阿通咏叹调(三部分结构)

五、三部分

1、间奏

2、与哥与“忽”、“运”的多种对唱、重唱组合

3、与哥与阿通对唱、重唱

六、两部分

1、贩卖商“忽”与“运” 及与哥的对唱、重唱

2、与哥咏叹调

第2部分

1、间奏

2、与哥与“忽”、“运”的对唱、重唱

3、阿通与与哥的对唱、重唱

4、“忽”与“运”的齐唱

5、童声再现

6、与哥、童声、贩卖商依此出现逐渐消失

全剧为独幕歌剧,音乐结构连绵不断,共出现5个特性主题。

1、男主人公与哥的主题音调:

其动机构成是三度与二度的下行,节奏上存有几种变体。见谱例:

2、女主人公阿通的主题音调:

其动机构成是纯四度与纯五度的频繁使用,节奏为多连音的情况。见谱例:

3、代表二人爱情的主题音调:

旋律性强、调性明确,用弦乐铺垫,给人一种甜美、温暖之感。见谱例:

4、代表“忽”、“运”的欲望主题音调:

管乐器完成增四、减五等不谐和音程的使用,连续大三度的使用确立了无调性的感觉,两个全音阶的叠置使用出现了双调性的效果,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音乐整体给人以奸诈、阴险之感。见谱例:

5、代表童声的游戏主题音调:

采用了五声性音阶调式,节奏单一爽朗,塑造了天真活泼、单纯的音乐形象。

见谱例:

这几个特性音调主题贯穿于全剧之中,对剧情的发展及人物的出现起到了连接、点缀的作用。主题音调戏剧性的描写成功起到了塑造场景、人物形象以及矛盾冲突的效果。

(二)关于序曲与间奏

序曲虽然只有短短的19个小节,但却是全剧的精华所在,其主导旋律、主导节奏是对整部歌剧的高度概括,一共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以铜管弦乐和乐队为主,三连音的特性节奏贯穿给人一种坚强有力但又有种压抑、矛盾的感觉,调性明确,代表了男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见谱例:

第二部分中以木管和弦乐为主,奏出了一支具有东方色彩的旋律线条,给人以一种清纯、优美之感,代表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见谱例: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连接部出现了五连音及竖琴刮奏的手法,为第二部分的出现作了很好的铺垫。见谱例:

最后整部歌剧结束时,序曲第一部分的材料得以再现,起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

间奏的音乐为人物的出场作了充分的准备与铺垫。如每当女主人公阿通出场前,间奏音乐的织体就出现全音阶等印象派手法,节奏上采用五连音、六连音,弦乐的颤音背景,长笛、竖琴的特殊音色等都给人以虚幻、神秘之感。

(三)关于咏叹调

女主人公阿通的咏叹调中纯四五度的频繁使用,三连音节奏的连续使用体现了朗诵性的音调,通过半音化的上行模进使人物情感得到升华并达到高潮。这时乐队全奏,呈现了辉煌的色彩,音乐戏剧性得以充分体现。见谱例:

(四)关于重唱与对唱

对于任何一部歌剧而言,重唱始终是体现矛盾冲突的最好手段,在《夕鹤》中也不例外。全剧的对唱及重唱经常交织在一起,出现最多的是男主人公与哥和两位贩卖商的三重唱。如他们在唆使与哥让阿通织布,而与哥作思想斗争的那段三重唱,将贩卖商的欲望和与哥矛盾的心理用音乐刻画得非常到位。见谱例:

(五)关于乐队

在《夕鹤》中,乐队的编制是纯西方式的,其配器原则也都是以西方体系为主的。但是在这部歌剧中,乐队与人声的竞奏在处理音乐戏剧化方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男女主人公对唱的一段,声乐旋律部分是动机式的、细碎的、片断性的非稳定陈述方式,同时和声具有复杂性,在乐队三连音节奏的强奏衬托下,体现了声乐与器乐的抗争性,造成了戏剧化的矛盾冲突。见谱例:

总之,《夕鹤》的音乐充分注意到日本语言特点,尽量避免使用西洋歌剧篇幅较大的咏叹调,而大量采用短小精致的朗诵风格的旋律,使音乐更具有生活气息。性格鲜明的主导动机贯穿全剧,使音乐前后呼应、连贯统一,乐队对剧情的展开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夕鹤》在国内外的上演率是日本民族歌剧史上首屈一指的,从1952年1月30日首演至1994年创下了600场的演出纪录,它的诞生及所带来的影响也直接刺激了日本民族歌剧的进一步发展。作曲家在歌剧音乐创作中重视音乐戏剧性的做法也为后来的歌剧作曲家们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将日本民族歌剧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真诚地希望我国的歌剧艺术也能出现新一轮的高潮,并祝愿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民族歌剧创作也能为世界歌剧舞台增添一道靓丽的光彩。

责任编辑:李姝

参考文献:

[1]片山杜秀:“團伊玖磨創作活動の展開”,『音楽の友』,音楽之友社.

[2]畑中良輔:“追悼團伊玖磨氏” 『音楽の友』,音楽之友社.

[3]伊藤京子:“わたしの「つう」は“動”から“静”に変わっていった気がしま”

[4]『音楽の友特集―オペラ名作ガイド』,音楽之友社,二〇〇一年3月

[5]『音楽の友特集―「オペラ」を再発見しよう!』音楽之友社,1998年3月.

[6]宫泽从一、福原信夫.歌剧全集[M].东京:日本现代艺术社,1979.

[7]增井敬二.日本的歌剧[M].东京:日本民音音乐资料馆,1984.

[8]木村重雄.日本歌剧史[M].东京:岩波图书中心信山社,1986.

[9]《夕鹤》钢琴伴奏总谱全音乐谱出版社.

[10]《音乐大事典》日本平凡社 1983.

[11]『オペラ辞典』音楽之友社,2001年1月.

[12]赵维平.日本对西方歌剧的接受、消化极其创作.[J].歌剧艺术,2005(4).

[13]片意欣.浅述日本歌剧发展的历史背景”[J].人民音乐,2003(5).

[14]罗传开译.日本作曲界的轨迹[J].国外音乐资料,1984-1987,第三十五辑.

[15]日本歌剧〈夕鹤〉及其作曲者团伊玖磨. [J].国外音乐资料,1977年第一辑.

[16]星旭.日本的音乐[J].音乐艺术,19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