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西平
摘要:四川绵阳平武地区白马人的“跳曹盖”和青海黄南地区的“六月会”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祭祀性乐舞活动。民族民间舞蹈是本民族远古文明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方式之一,带有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同时,通过对两地民间祭祀性舞蹈进行的比较,也希望为白马人的族属问题提供旁证。
关键词:舞蹈 ; 祭祀;白马人;藏族;族属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3-0023-03
在白马地区的田野调查中,白马人自述自己的先祖来自青海、甘肃,而费孝通先生的“藏彝走廊”的地域观念也证明,这一地区是多民族迁移、融汇、交流的重要地域空间,由此看来,白马人和黄南地区的藏族应有很近的联系。平武白马地区的“跳曹盖”和黄南地区的“六月会”是两地间最有民族特点和文化传承关系的大型祭祀性乐舞活动,这两个大型民间祭祀性乐舞活动的共同特点和基础是本民族源远流长的信仰体系,因此,拟将两个大型祭祀活动中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分析比较,也许对白马人的族属问题研究有所帮助。
一、平武白马人的祭祀性舞蹈
(一)“曹盖舞”
“曹盖”一词源于白马语的音译,有两个意思:一、具体的面具,二、戴面具的舞蹈者。 “跳曹盖”是白马人祭祀祖先、神灵,驱邪赶鬼,祈求家庭平安、农耕畜牧丰登的大型民间祭祀性乐舞活动,“曹盖舞”是“跳槽盖”期间舞蹈者戴面具(曹盖)进行的舞蹈, “跳曹盖”这个活动因此由名。“跳曹盖”活动中的舞蹈有“曹盖舞”、“猫猫舞”、“圆圆舞”、“锅庄”几种。“圆圆舞”和“锅庄舞”不属于“跳曹盖”祭祀活动中的内容。
“跳曹盖”必须要有“北干”、“北母”主持 ,“北干”、“北母”也被白马人用汉话称为“道士”,也即“觋”。“北母”泛指所有的“觋”,包括“北干”,而“北干”只指有经验、年纪稍长、有较深资质,并可以带徒弟的“觋”。 “曹盖舞”的人数以单数进行,9人、11人当属大规模的。“曹盖舞”很难表演出具体的情节和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内容上是请神敬神、驱鬼除邪、佑护平安,求福祈寿,但可表现一定的民族历史、战争、劳动等因素,舞蹈不以叙述性和表演性为主要特征,而强调功能性和仪式性。
跳“曹盖舞”时舞蹈者现在一般都必须反穿羊皮衣,舞蹈者羊皮衣的腹下方扎一个柱状的结,在臀部也扎有一个结,这是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体现。除此,舞蹈者还要手持羊尾、牛尾、木刀、木棍等道具舞蹈,体现了白马人的尚武精神。舞蹈者在跳“曹盖舞”时都面向经棚舞蹈,呈星状分布,根据“北母”诵经时法器的节奏而舞,舞蹈动作较简单,动作元素和藏族的“跳羌姆”舞有相似之处。
“曹盖舞”的排列和时间、地点、地形有关,整个排列以星状排列为主,一般处在最前面、最靠近“北母”的“曹盖”叫“曹盖大哥”,有两列式、三列、四列式等多种排列。队形是因为当地祭祀场地的条件和舞蹈动作所决定的,一般来讲,是资历最深、年纪稍长、舞蹈较好者排在前列并担任“曹盖大哥”。
(二)“猫猫舞”(阿里嘎若)
“猫猫舞”是在白马人整个“跳槽盖”活动中唯一一个由“北干”、“北母”领舞的群众性舞蹈。舞蹈在初六中午12:30左右进行,由“北干”、“北母”在最前面领舞,其他群众随后跟随。舞蹈没有年龄和性别的限制。舞蹈分两个时段进行:第一时段是在经棚外的舞蹈区进行,逆时针方向围圆圈舞蹈,“北干”和“北母”左手持“盘铃”,右手抓住自己胸前衣服的衣襟领舞,伴奏乐器是一面锣和一面鼓;第二时段是在场地更为宽阔的寨子外的空地、遛马场、豢养牲畜的场地舞蹈,舞蹈的特点是舞蹈队伍线条型的进行方式,队伍拉得很长。厄里寨“北干”塔汝说,“猫猫舞”是按照龙的形态运动的,所以是一种“龙舞”,它和“曹盖”舞一样是祭祀性舞蹈,但比“曹盖”舞更生活化、人性化、大众化、趣味化,舞蹈的动作也比“曹盖舞”舞丰富。“猫猫舞”主要模仿动物和生活的运动形态:1、模仿乌鸦走路和跳跃的形态、动作;2、模仿盘羊打架的动作和形态;3、模仿花朵被微风吹动而摇曳的形态;4、模仿磨砍柴刀的动作。这个舞蹈生活气息浓厚,深受白马人喜爱。
(三)“圆圆舞”
“圆圆舞”是汉语的称谓,白马语叫“若卓”是围成圆圈舞蹈之意,一般是晚上围着篝火进行的舞蹈。这种舞蹈形式在各个民族都可看到。“圆圆舞”也不仅仅限于在“跳曹盖”期间跳,在各种场合和时间均可进行。舞蹈的基本特征是围绕篝火顺时针行进,携手挽臂踏歌而舞,有“走”“跳”“踏”等几种基本动作形式。“圆圆舞”的音乐在性格上是忧郁的、内敛的,带有吟唱性和叙事性的特点。调式结构是五声性或三声性,使用很多装饰音和调式外音,比“锅庄”、“沙朗”复杂,不像“锅庄”、“沙朗”那样五声调式的骨架非常清晰,基本上是两个乐句的乐段结构,乐段中两个乐句在长度上也常不对称,终止多用下滑音。“圆圆舞”虽和“锅庄”舞在词义上相同,但和黄南藏族的舞蹈与民歌在跳法、调式、旋法、风格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二、黄南藏族的祭祀性舞蹈
“六月会”是青海黄南地区,以藏族、土族等民族为主的非常有特色的大型祭祀性民间乐舞活动。每年夏天阴历六月中旬在黄南州隆务地区10余个村子里相继举办,整个活动由“拉瓦”主持,“拉瓦”翻译成汉语就是“法师”,也是汉语“觋”。“拉瓦”在整个“六月会”期间是带有不可替代的、具有领袖性和神性的重要人物。
“六月会”的舞蹈主要由“神舞”、“龙舞”、“军舞”等组成,从舞蹈的表演方式上讲有“拉瓦”的独舞、男子舞、女子舞、群舞等,参加舞蹈者常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方面有所限制。
(一)“拉瓦”的舞蹈
“拉瓦”舞蹈常是以独舞、领舞的形式出现,如果和其他村子的“拉瓦”见面会有“对舞”的场面出现,舞蹈时持龙鼓、哈达舞蹈,偶尔击锣。“拉瓦”的舞蹈常是在仪式开始、结束或者是活动的每个段落之间,在附体的状况下进行。从功能上讲分“请神”、“神示”、“送神”几个部分,舞蹈区域常在神殿前,也常在舞蹈人群的中央或显眼、醒目的位置上,指挥、调度、引导整个活动的进行。舞蹈的动作有藏族“卓”的动作元素。
(二)神舞
藏语叫“拉什则”。“六月会”是天上神的节日,因此,在神庙前跳各种舞蹈献给神,让神高兴,多由男子群舞和女子群舞组成,祭拜每个村子所供奉的不同的神。有以下数种:
“龙鼓”舞:男子集体舞,舞者手持单面羊皮鼓,所以也叫“神鼓舞”,有多种不同节奏、不同组合的舞蹈。以顺时针方形队列舞蹈,献给四方的神灵,45岁以下的男子必须参加,分组进行。这些舞蹈节奏明快、气氛活跃,体现了一种团体精神,阳刚、自信和快乐的心境,是“六月会”最主要的舞蹈。
“格尔”舞:女子集体舞。全部由13岁至25岁未婚青年女子或刚结婚尚未生育的女青年参加,舞蹈者盛装打扮,面部表情虔诚、肃穆、严谨,队伍以长幼排序,长前幼后。另由一名年长男性执锣指挥。舞蹈队伍步态平稳徐缓,舞者双手掌心向上平托胸前,这是表示尊敬的体态语言。舞蹈是礼仪性的,随着锣声,舞步时而前进,时而后撒,时而面向四方神灵拜敬,顺时针方向移动。
郎家村的“神舞”:很具特色的男子集体舞蹈,由“法师”站在象征本村祭祀主神的“唐卡”下指导,这场舞蹈还祭祀“龙女”,带有生殖崇拜的痕迹。舞蹈者伴随舞蹈节奏高喊“唉哈哈”,舞蹈非常的热烈、舒展、壮观,舞者手持小的面具神像和木斧顺时针舞蹈。
阿杂拉舞:由两个小孩扮演古印度的长寿者而舞,有祭祀神灵,祈福求寿含义,也有调节现场气氛的因素。
咕噜咕噜舞:该舞蹈因舞者边舞边口呼“咕噜咕噜”而得名。也是献给神的舞蹈。
(三)龙舞
藏语叫“勒什则”,这一种大型的集体舞蹈,男女老少全部参加,舞蹈的队伍也以长幼排序,长者领头,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舞蹈,舞步平缓,这个舞蹈也是强调功能性、仪式性的舞蹈。舞者手捧哈达,随着一定的节奏向不同的方位敬拜,将这个舞蹈献给“龙神”。“龙”在藏族人看来是个广义的称谓,常是指地下的神灵。
(四)军舞
藏语叫“莫合则”,男子舞蹈,多以军事题材为内容,不同的村庄有不同跳法。
“唉哈”舞:以四合吉村为主的几个藏族村子跳,舞蹈者在神庙前手执长予、三角旗等顺时针行进舞蹈,队伍排列为方形,每至场地四角以旗、予点地,并口呼“唉哈”,以表示对和平的期望,制敌的勇气和气概等,舞蹈动作简单,仪式性强。朵沙日、郭麻日村的“军舞”:这是献给二郎神的非常有特点的男子舞蹈,是两个土族村间以互访、对抗表演的方式进行,每村各出一组,每组10人,分成两队,舞蹈者手执二尺余长的木棍,面对面舞蹈。这种舞蹈比前面的“神舞”、“龙舞”要复杂,步伐和手法的技术性强,表演性强,缺少对抗性,类似“操演”。
高跷舞:踩高跷而舞,出场人数少,只有两名舞者持棍舞蹈,两名舞者分别代表虎与豹,棍的舞法有些和武术棍的舞法类似,棍作为一种武器体现了舞者技术性和尚武性。
“六月会”的舞蹈从功能属性、个性特点上大致可分为以四合吉村为中心藏族区、郎家地区的藏族区、以年都乎、郭麻日、尕萨日村为主的土族区3个区域。“六月会”的舞蹈,不管“神舞”、“龙舞”还是“军舞”,都是献给神的舞蹈,从这个意义上讲都是“神舞”。如果稍细分的话,有以下特点:
“神舞”是奉献给天上的神也是本村的山神的,主要是男子群舞“龙鼓”舞和女子群舞“格尔”舞等,舞者为青年人,男青年持“龙鼓”或神像、木斧舞蹈,女青年手持哈达或献花或徒手盛装而舞,男女不混舞,舞蹈队形以顺时针的旋转为主。
“龙舞”是献给地上的神的,男女老少混舞,以年龄排序,不持龙鼓,舞蹈队形也是以顺时针的旋转为主。
“军舞”则是与军事题材有关,男子舞,不持“龙鼓”,而持棍、枪、剑、旗等舞蹈,队形多为为矩阵型、队列型。
三、结论
四川平武地区的“跳曹盖”和青海黄南地区的“六月会”有如下重要共同点:
1、都有是唐蕃战争中藏族遗军后裔的考证和传说。
2、都是大型的民间祭祀性乐舞活动。
3、都由“觋”主持整个祭祀活动。
4、舞蹈是整个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
但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如下表: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两地的大型民间祭祀性乐舞活动是有较大的区别的。民族民间舞蹈的集体性、即兴性、民族性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和条件,也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视角。
责任编辑:李姝
参考文献:
[1]隆荫培, 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罗雄岩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国家级“九五”重点教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 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1).
[4] 孙宏开. 历史上的氐族和川甘地区的白马人[J].民族研究,1980(3).
[5] 桑木旦.谈谈“达布人”的族别问题[J].《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集,四川省民族研究所,1980.
[6] 曹本冶,薛艺兵.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J](西北卷)“人神共舞-青海同仁六月会祭神乐舞的调查与研究”[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
[7] 刘夏蓓.青海隆务河流域的“六月会”及其文化内涵[J].西北民族研究,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