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三代领导集体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2009-12-17 09:57王更生
大家 2009年9期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四大后江泽民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要理论和政策,把社会主义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自十九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以后,通过社会主义革命,二十世纪在欧亚大陆相继建立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并就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人类认识水平的每一步提高,思想活动的每一次升华,都是时代孕育和催生的结果,都是在回应和解答时代课题中实现的,即所谓新时代呼唤新理论。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论什么是社会主义

从1980年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不下二十次地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现在搞经济改革,都是为了实现和坚持社会主义。“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邓小平同志提出问题的思路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为社会主义奋斗的方向也是正确的,但为什么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会发生各种挫折与错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什么不能充分体现出来?最主要的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思考这一问题,不是要怀疑社会主义信念和方向,需要进一步搞清楚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1、从国情出发是邓小平回答问题的出发点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的。马列主义创始人把未来社会分作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邓小平的独特创造就在于社会主义大阶段还可以分作若干小阶段。他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在怎样认识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决不能搞教条主义,照搬照套“本本”上的一些结论,而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正如邓小平所说:“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现阶段全部立论的根据,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我们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依据。

2、邓小平论社会主义本质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才能认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涵深刻、意义重大。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看待社会历史问题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强调的是人民在经济方面的公平公正,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富裕。”第三、实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集中回答,抓住了生产力和人民利益这个根本,从世界观、历史观层次上端正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第

四、本质论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二)江泽民论什么是社会主义

1、十六大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有继承有发展。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的报告中对这一基本国情进行了深刻分析,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强调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由此决定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些理论上的重要突破,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

2、社会主义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社会制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社会制度。2000年6月28日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实现人民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这一认识意味着,其他一切包括所有制结构、分配形式、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都是手段,富裕、幸福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现在把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是一种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从价值取向和社会制度两个方面去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开创了认识社会主义的新思路。

(三)胡锦涛论什么是社会主义

1.对社会主义不断地进行再认识

2002年以来,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经济到全面特别是到以人为本的深化。在社会主义目的层面上,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把它规定为“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些论述已经涵盖并且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从经济到全面特别是到以人为本的深化。

2.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有了新认识

十六大报告和很多重要文献都强调,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当彼此尊重,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些论述至少包含两点新思想:第一,它坦率地承认了资本主义制度还会长期存在下去。所谓长期共存,我们当然要长期存在下去,同时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也会长期存在下去,这是对资本主义生命力的新判断,是一个很重要的新认识。第二,这个重要论断又坦率地承认了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因此才有一个互相取长补短、求得共同发展的可能和必要。这样一些重要认识,同那种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垂死,资本主义已经腐朽,资本主义很快就要灭亡,社会主义都是好的,资本主义都是坏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绝对对立的关系,是完全不同的。

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命题,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政策。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强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是没有出路的;在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上,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奠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外部条件问题上,提出来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社会主义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在发展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重要方针;在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各民族大团结,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二)江泽民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江泽民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独创性的理论成果。

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方面,提出了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当务之急;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面,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决策;在对外开放方面,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提出发展社会义先进文化,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构想,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维护国内定团结方面,提出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思想;在国防建设方面,提出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在国际关系方面,提出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正确应对和驾驭经济全球化,促进共同发展等战略构想。

(三)胡锦涛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又将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与实践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出了重要要求。

在经济建设方面,突出强调了又好又快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政治建设方面,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形成的理论成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对这一理论体系的概括和阐发,标志着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科学、更加完备、更加深刻,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三、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新成果

胡锦涛同志强调,长期以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的这个重要论述,意味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新成果。

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刚刚起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显现,进入21世纪的时候,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渐突出。鉴于这个新情况,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针对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全局性突出问题的客观现实,及时、果断、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探索和研究发展问题的重要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同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有重大的新创造、新飞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93

[2]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二、三卷 [M]. 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作者简介:王更生(1965—)贵州道真人,贵州大学副教授,从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三个代表”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