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妙笔绘苍洱

2009-12-17 06:22谢长辛
大理文化 2009年6期
关键词:大理陕北创作

谢长辛

在我的居室挂着幅国画人物小品,是装在一个精致的核桃木镜框里。画中那位陕北农村女娃,手拿一朵淡红色的山丹丹花,黑油油的头发,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多么地天真可爱。这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刘文西画赠给我的。

在当今中国画坛,提起刘文西的大名,几乎是无人不晓。他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全国人大七、八两届人大代表、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等,有着一大串显赫的头衔。但他更令人瞩目的是艺术上辉煌的成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工笔重彩,到六十年代的笔墨写意;从色彩明快到水墨淋漓,从中国传统技法到融汇中西,他那娴熟的人物画表现技巧,令人们惊叹不已。刘文西1958年在浙江美院毕业后,自愿告别家乡浙江,远赴陕西工作。50年来,他除了教学之外,坚持不断深入生活,画了二万余幅速写。以陕北为创作生活基地,先后去过60多次,还挂职当过延安市副市长。他与黄土高原和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创作了大量以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人民群众风土人情的作品。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发表和展出的已达几千件。出版的画册十余种之多。代表作有“毛主席与牧羊人”、“同欢共乐”、“祖孙四代”以及近年创作的“东方”、“春天”等。仅中国美术馆就收藏了刘文西的作品25件。

1980年岁次庚申初冬,时年47岁的刘文西,来到大理采风。记得初见文西先生是在大理古城杨民同志家中。白族画家杨民那时还没当上文化局长,是县文化馆馆员。他和文西正在小桌子上吃饭。在那个还没取消票证的年代里,也只能是名符其实地用“家常便饭”来招待客人。当时这位蜚声中外的画家,戴的是一顶早已过时的青色小圆帽,身穿布衣中山装,平实如同五十年代的村干部。怎么也难以让人和他的名望联系起来。那些天,由杨民陪同,他走访周城、喜洲等许多白族村寨,了解风土人情,画了不少人物速写。不久,又转到下关。我陪他从苍山路步行到西洱河边,拾级登上洱海公园望海楼,远望风光绮丽的苍山洱海,文西先生激情满怀,一连画了好几张速写。归途中,他说下关虽然城区不大,但市容面貌具有中等城市的规模,给他留下很好的印象。那天,我心想像他这样著名的画家,应该下榻于洱海宾馆,打算去联系一下。文西先生却说:“这次出来采风,是由中国美协组织,补助费少,只好节省点,今晚就在你工作室搭个临时铺,这样我们还可聊天画画。”先生的平易近人和这一建议,使我肃然起敬,只好遵命照办。当晚,他毫无倦意,兴致勃勃地边说边画,竟一口气为我画了三张,第一幅就是陕北女娃,他胸中早有成竹,不用起稿,提起笔来一气呵成。接着画了幅水墨鱼鹰与一幅荷花。殊不知,作为“黄土画派”的创始人,他的花鸟画同样是十分精彩的。文西先生见我画的墨竹颇为赞许,嘱我当面挥上几笔,我只好硬着头皮,“班门弄斧”地画了张墨竹。那晚“笔会”进行到深夜12时才结束。为了敬慕和感激,次日我赶刻了两方“文西”名章印。一方是方形,另一方是长条形,都是朱文。印料是价廉的青田石。想不到这两方印,竟得到他的偏爱,日后钤盖在他的许多作品中,特别是次年访问日本时用得较多。发表在陕西“长安”文学杂志封面上的一幅“日本少女”和封二的“雨中岚山”写生画,盖的都是我刻的“文西”两字的方形印。

刘文西先生在下关期间,住在幸福路市一招的普通客房里。白天出去写生,晚上忙着整理画稿。还应邀到市文化馆,和美术爱好者座谈。离关之前,我州美术界的杨晓东、夏斌文、杨光炳等同志邀约有一桌人,请文西先生吃了顿饭。当晚,他不辞辛劳,在客房里为在座的每人画了张画作纪念。时隔不久,他描绘的白族小金花和三塔风光等许多反映大理的画,陆续散见于国内报刊和画册中,为宣传名城大理,先生没有虚度此行。

半个世纪以来,刘文西先生不断地艰辛创作,他的画形神兼备、格调高雅,受到人民广泛的喜爱,成为当代最具实力的画家。从1981年起,他远涉重洋,先后访问了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马来西亚、泰国和欧洲十二国等国家,又创作出一批独具个人风格的域外风景画。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博大,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画笔墨的神奇。从央视的专题节目中和在报刊上发表他在巴黎街头写生的照片,刘文西依然是那顶青布小帽、普通的夹克。难怪有人说,在他身上除了自己是名牌,穿着上找不到什么名牌。而在当今艺术市场上,有资料表明,他的作品价格为每平方尺四万元。央视节目主持人说,全国人民都藏有他的画,因为新版人民币上面的毛主席像,就是刘文西精心绘制,经过手工雕版印刷而成的。

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在《中国书画报》上刊登了一则报道和照片,为响应西安美院举办的“抗震救灾献爱心书画义卖笔会”,年已75岁的刘文西带病从百里以外的疗养地专程赶来,忘了病痛,带着一身疲弱,当场挥毫泼墨,但他笔下的陕北老汉依然神采奕奕。此举令人感叹。大哉,文西!他就是这样一位不知疲劳,为人民勤于创作的画界“铁人”。在长期的苦乐中他得着一个道理:“你要创作吗?到生活中去。你要激情吗?到人民中去。”这两句话也许就是他的“座右铭”。他这种对艺术的执著和忘我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楷模。

(大理人物主持 廖惠群)

猜你喜欢
大理陕北创作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大理:梦游理想国
Jazz
大理好风吹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