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洁 张树军
摘要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们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从而导致了女性的犯罪行为。本文分析了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外因和内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自身等多方面因素,从而提出了女性犯罪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女性犯罪 犯罪心理 犯罪行为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0-085-02
女性心理特征最突出的表现是比男性富于感情。这是因为女性的神经系统具有较大的兴奋性,对任何刺激反应都比较敏感。由于女性生理和心理的特点,犯罪明显少于男性,但有时妇女一旦成为罪犯,其情节往往极为凶恶、残忍。近几年,女性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了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
女性犯罪心理的形成也是由内外因综合的产物。那么,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探索女性的犯罪心理,进而提出对女性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外因作用
1.家庭原因
(1)有些女性从小生成了人格缺陷。家庭是保护女性的摇篮,良好的家庭关系,融洽的父母子女关系,是女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研究表明:如果家庭破裂,家庭气氛不和谐、紧张,或是放任自流等,都可能成为缺陷人格。据分析,关系紧张乃至破裂的家庭中的孩子,性格大多自卑、偏执、冷漠、阴郁,这种家庭中的少女往往为了逃避家中的不快而过早游荡在社会,以从中寻求安慰,作为缺乏家庭温暖的替代品。
(2)家庭暴力是女性犯罪主要原因之一。家庭暴力是一种破坏社会稳定、家庭美满的“定时炸弹”和“腐蚀剂”,极易导致婚姻和家庭的离散,使子女失去双亲的温暖和关爱。发生暴力的家庭农村略高于城市,个人职业多为农民、工人和个体户,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究其根源,一是有些女性没有经济来源,在家庭中没有地位,经常遭到丈夫打骂;二是丈夫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以为丈夫是凌驾于女性之上的,可以随便打骂,女性在受到家庭暴力时最初的容忍都是像“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可当这种侵害积累到一定程度忍无可忍时,便采取伤害或杀人的方式进行“反抗”。这种不被遏制的家庭暴力终因施暴者有恃无恐而变本加厉,使受虐的女性在激愤难消的情况下,走向疯狂报复的极端,“以暴制暴”的报复行为大多是在被逼无奈和无助的情况下采取的。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不仅仅是培养成才之路的场所,更是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场所。一些女性在学校期间由于学校的教育不当,受到了不良的影响,使其在日后形成了犯罪的心理,以至于走上了歧途。如果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不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过分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长期由于压抑的结果就可能导致个性的畸形发展或变态。
3.社会的影响
(1)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负面效应。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带给传统女性新的观念和塑造现代女性的同时,也强烈刺激了部分女性“致富”和“高消费”的欲望,导致一些女性走上了以获取金钱和财物为目的的犯罪道路。
(2)西方不良文化的渗入。伴随着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改进,一些腐朽堕落的人伦道德、生活方式,影响着一些女性的心理,导致部分女性“三欲膨胀”——物欲、情欲、性欲,“三感淡薄”——罪恶感、道德感,导致其产生犯罪心理,从而犯罪。
(3)传统思想的压制。社会文化的传统思想遗留的“男尊女卑”思想和女性的“三从四德”儒家传统道德观念千百年来对女性的压制,使女性的心理受到长期压抑。
(4)传媒的不良诱导。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不良诱导,特别是一些宣扬黄色淫秽的、暴力凶杀的、黑色反动的不良文化,对人格缺陷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4.邪教的影响
女性的行为易受环境或他人的暗示,所以女性容易被坏人利用,拉拢、引诱,进一步堕落而走上犯罪道路。邪教组织的反本质必然导致残害生命的暴行,发生在2001年1月23日的几名“法轮功”痴迷者在天安门广场的自焚事件,集中暴露了中国邪教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邪恶本质。
(二)内因作用
1.女性自身的生理因素
(1)女性犯罪中以性犯罪为最多,恐怕多由于女性生理、心理上的主观原因。第一,女性比男性青春期变化发生早一、二年,其体内雌性激素分泌超过男性雄性激素分泌量,对异性的体验感比男性产生的要早,且更为敏感。第二,女性生理周期。生物学原因认为女性处于月经期、怀孕期和绝经期期间,对其生理、心理状况会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女性会出现植物神经紊乱,大脑皮层失调,心烦易怒,情绪失控等现象,如果有不良刺激和诱因,容易越轨,使女性陷入犯罪的危险性较大。
(2)女性犯罪以淫、盗非暴力犯罪为多,是由于女性生理体质上多内向不露,导致犯罪上的这些特点,以满足其精神欲望和物质欲望。
2.女性自身的性格因素
(1)心理障碍,偏狭自私极端。女性暴力多心理存在障碍,性格上自私,偏激和狭隘的缺陷。因而在遇到冲突时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女性们的犯罪大多是为了自己本身的得失,为了家庭生活及丈夫、子女等而进行犯罪的,因此,女性很少进行义气性犯罪、政治性犯罪活动,她们在犯罪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有利可图”的特征。
(2)贪图安逸、享受、好逸恶劳,这类女性一般爱慕虚荣、贪图享受,不是用自己的劳动换取财富而是用非法的手段换取。
(3)文化层次低,法律意识淡薄,形成法律认识上的错误,以致处理问题能力差不无关系。由于女性社会家庭的诸多因素制约,有许多女性往往不能接受比较完整的教育,形成法律上的错误,有的不自觉的走上犯罪的道路,相当多的女性在受到不法侵害时不知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是走极端采取犯罪手段。
综上所述,女性犯罪心理的形成主要外在诱因和内在动因的产物,其生成受家庭、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和作用。由于女性犯罪心理是女性行为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对女性犯罪心理的研究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二、女性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研究新的教育机制,加强女性的科技文化教育和女权意识教育,防止女性犯罪
目前,我国女性对于科技的积极性及了解程度,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对女性的科学技术教育。使她们树立起牢固的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使女性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树立的正确人生观、道德观,摒弃金钱至上的腐朽思想。
坚决贯彻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保护妇女权益工作在我国发展得不平衡,大中城市比农村好。在农村一些局部地区女性没有财产继承权,婚姻没有自由权,重男轻女。这些无视妇女合法权益的因素,是导致女性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继续贯彻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用法律来保护妇女的合法权利是十分必要的。
(二)改善家庭条件,为女性创造良好的保护环境
为了防止少女违法犯罪,应当重视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自身修养,在发生家庭矛盾时,应尽量少牵扯子女,要建立社会机构追究无家可归少女父母的法律责任,还应注意对贫困家庭的扶助,保障其生活有稳定的来源,为女性在家庭中设立自己的空间防患于未然,用社会控制手段化解冲突,从而减少和预防女性犯罪的发生。
(三)把好学校关是预防女性犯罪的一项关键内容
在整个学习阶段,学校不但要注意进行文化教育,还应加强道德品质的教育,使她们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改善社会环境
缓解社会心理冲突,消除社会心理障碍,大力加强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规范秩序建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失范与混乱,是当前女性不满情绪的重要根源。它直接导致女性对社会安全环境的深切忧虑,导致其价值观念的混乱与迷茫。所以要深化改革,加强长期的有效的制度建设。
(五)女性犯罪是关系到社会各方面的问题,要动员全社会预防,以构成一个预防女性犯罪的社会体系,进行社会综合治理
一是切实解决女性的各项实际困难;二是要给女性平等就业的机会,减少女性待业、无业人员,改善就业政策,增加女性的就业机会,应对女性再就业问题加以解决;三是严惩非法侵犯女性权益的犯罪分子,保护好女性的合法权益。
总之,女性犯罪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问题。以上仅就社会普遍存在的女性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当然,对于女性犯罪原因需要更全面、更多层次的研究,才能更有效地预防或减少犯罪。对于本文提出的对于女性犯罪的预防也是不全面的,并且提出的具体措施也只是理论上的粗浅探讨,具体的实际操作还是需要政府以及全社会的支持与关注,才能最终有效达到预防女性犯罪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平雄,赵宝成,王顺安.犯罪心理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夏耀中,刘青.女性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http://www.law-lib.com.2004.7.30.
[3]郑玑.谈女性犯罪与管教对策.http://www.law-lib.com.2004.5.23
[4]周东平.犯罪学新论.厦门出版社.2004.
[5]森武平.犯罪心理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
[6]杨焕宁.犯罪发生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
[7]肖剑鸣.犯罪学研究论衡.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
[8]张潘仕.女性犯罪初探.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9]邱国良.女性违法犯罪.群众出版社.1992.
[10]佟新.女性违法犯罪解析.重庆出版社.1996.
[11]肖兴政,郝志强主编.犯罪心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