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科 吕庆华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应急物流的起源和不同定义,重新界定应急物流的概念,阐述近年应急物流研究的主要视角,指出目前应急物流研究存在的局限,认为未来应急物流研究应从系统论观点出发,有效整合应急物流环节,形成整体最优的应急物流网络体系。
关键词:应急物流;系统论: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公共事件、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深度加剧。自然灾害的预报水平虽然相当发达,但局部的、区域性的,甚至全球范围的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突发性事件给人类造成重大甚至是毁灭性打击,给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构成了重大的威胁。2008年初南方地区雪灾、5月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就是最好的证明。汶川地震的死亡人数近7万,失踪约2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451亿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等事件的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来处理死者安葬、伤员救助、灾后重建等工作,而且要求在极短时间内调配大量的物资。客观上要求建构快速、高效的应急物流体系。本文综述应急物流的内涵、起源,阐述我国学者对应急物流研究的主要视角,指出目前应急物流研究存在的不足,并简要探讨应急物流的发展趋势。
1应急物流概述
1.1应急物流的起源。美国较早研究应急物流,应急物流最初与军事物流紧密相联。二战结束后,美国学者研究了美国的战争后勤供给,如RuppenthM,Roland G,Caviggia,John,Max Hermansen等。我国的应急物流研究起步较晚。2003年爆发非典,封锁引起生活必需品的后勤供应不足。应急物流研究开始受到重视。非典过后,建立了国家应急体系。2008年的雪灾和地震,虽然处置得当,但代价巨大,表明我国虽然建立了国家应急体系,但效果不佳,应急物流存在许多不足。
1.2应急物流的内涵。应急物流的概念近几年才提出,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应急物流的涵义。
欧忠文等人(2003)认为,应急物流就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
何明坷(2003)认为应急物流指由于突发性因素导致的物流活动,包括由突发性因素产生的应急物流需求和满足这些物流需求而进行的应急物流供给活动。
2006年发布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定义为:应急物流是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已做好预案,并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付诸实施的物流活动。
王丰等人(2007)认为,应急物流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安全、卫生事件以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等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特殊物流活动。
以上学者或组织从应急物流的目的(目标)、起因、预警等不同角度,给应急物流下了定义。笔者认为,应急物流指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通过快速识别和动态地确定危机级别来对应急物资调配、人员救助等活动进行有效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它有突发性、多样性、不确定性、急迫性、多主体参与性和弱经济性等特点。
2应急物流研究的主要视角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突发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频发,客观上要求制定一套完善的应急系统,应急物流的概念应运而生。近年应急物流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2.1应急物流问题及对策。我国的应急物流研究始于2003年“非典”后,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增强了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但存在不少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不少建议和主张。
李静宜(2006)通过分析应急物流的种类、特点。指出GIS对应急物流管理起关键作用,并提出GIS对应急物流管理4个阶段的不同应用,即风险评估与规划阶段、准备阶段、相应阶段和恢复阶段的不同应用。
许勤(2007)通过对应急物流概念和特征的阐述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并从5个角度阐述了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徐东(2007)针对我国物流的发展现状,结合应急物流的特点,提出RFID在物流方面应用的突破口——应急物流,并对RFID在应急物流中的应用条件和应用方向作出探讨,提出RFID在应急物流中应用需要完成的工作。
赵炳强、闫彬等人(2008)从5·12汶川地震分析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杨洋、倪燕萍(2008)也是基于5·12汶川地震,虽然社会各界认为政府和社会以非凡的实际行动进行了一次较为成功的应急物流,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应急物流的一些问题:整体秩序混乱、基础设施被毁、大型设备难以进人灾区、救灾物资配送体系不健全、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低以及运输成本过高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2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系统思想古已有之,但是将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予以研究,则是由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冯·贝塔朗菲于1937年第一次提出,他认为系统是“互相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即系统是同类或相关事物按一定的内在联系组成的整体,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此后,系统论成为人类研究复杂系统的有效工具。
应急物流涉及到采购、运输和配送网络等不同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应从系统论的角度,有效整合采购、运输和配送网络子系统,来构建应急物流系统。谢如鹤、邱祝强(2005)提出应从保障机制到救灾款项、技术平台与物流中心的建设以及应急物流的采购、运输与储备等方面,来构建应急物流体系。指出应急物流成功运作的关键是加强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应急物流信息保障系统和交通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
陈斯卫(2007)分析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阐述应急物流系统的要素、特点、设计原则,提出应急物流系统的运行条件㈣。刘小群、游新兆等人(2007)从基于能力的视角对应急物流管理进行分析,并从物流活动的性质、物流系统的抽象特征和物流能力构成要素的特点3个角度。建构微观应急物流能力的体系结构与框架,这为企业建立应急物流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徐长涛、单晓红(2008)在介绍应急物流的定义、分类、发生原因的基础上,研究了应急物流中心乃至整个应急物流体系的搭建思路,提出应急物流的系统构建图。王文亮(2008)从信息化的角度论述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目标以及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杨海龙、邓琪(2008)通过对5·12汶川地震的深度思考,总结了建立灾后应急物流体系的交通、信息、组织等关键障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在军事物流
和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应急物流体系统——领导机构的对策建议,实现把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的目的。
2.3应急物流系统优化。应急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拣选和配送等多个环节,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的特点,即应急物流需求发生的时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应急物流需求时间约束的紧迫性,客观上要求应急物流系统应有足够的弹性,以应对突发的状况,基于此,多位学者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就应急物流系统的某一环节或方面进行优化。
高慧、蒲云虎(2007)认为,为了提高应急物流救援工作的响应能力,基于应急条件下物资运输调度的特性,建立了救灾应急物资道路车辆调度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为突发事件条件下简化调度决策程序提供了可能。李建国、唐士晟等人(2007)提出基于希尔伯特空间向量范数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评价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数据处理功能,并通过一个算例,评价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尝试建立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评价的方法。徐乐、韩景倜(2007)分析应急物流保障体ELS3(Emergency Logistics svstem&Style& Substance)的特征,运用Petri网描述ELS3的运作模式,选用遗传算法筛选因子集成ELS3,构建ELS3供应链集成模型,为研究应急状态下的物流供应链集成模式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㈣。王菡、韩瑞珠(2007)研究了在生物反恐中应急物流系统的优化问题,他们根据生物危险源扩散规律,建立多层次的城际多HUB应急物流网络协同模型,分析城际多HUB应急物流网络协同状态下,处理危机的流程。并且从系统动力学角度建立传染病模型。讨论多HUB物流网络协同状态下,应急物资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合适的量配送到疫区的方法,这对于有效控制生物危险源的扩散,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为目前城际应急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模式。
黄金虎(2007)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应急物流所涉及的应急服务设施点选址、应急物资调度等关键技术。提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在考虑实际应急需求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突发公共事件为背景的应急物流系统,将其所研究的关键技术应用到其中,进行研究结果的论证,为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手段㈣。
从以上各位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研究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国内的应急物流研究大多限于定性描述,主要基于经验的总结。在笔者参考的18篇论文中,有11篇是定性研究应急物流存在问题及系统的构建,只有5篇采用数学模型研究应急物流系统的优化问题,定量分析占总的参考论文不足三分之一。
二是研究的范围相对较窄,研究的深度不足。我国的应急物流近几年才提出,按照事物发展规律。目前集中于主要的、频发的自然灾害和突发的社会公共事件,并且多数是经验的阐述,而对发生周期长的突发事件研究不足。例如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遭遇的雪灾,由于没有相应的应急预案,物资储备既不充足,也不合理,政府处理这类突发事件十分被动,财产损失非常严重。
三是可操纵性不强。多数学者主要从理论上和宏观上研究应急物流的概念、特征,以及系统的构建,而对应急物流系统具体的运行和操作研究不足,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
四是应急物流系统构建和优化的研究,主要是静态研究而不是动态研究。有些主要以主观经验为基础研究应急物流,没有考虑到应急物流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随着时间的变化,突发事件的态势在改变,即突发事件的级别在改变,这就要求快速的、动态的识别灾害等级,进而采用相应的应急预案,应急物流体系要有足够的弹性。
3小结
应急物流在我国尚属于一个新兴概念,还不完善,要求加强对建立应急物流理论体系框架的研究,不断完善应急物流理论,并指导应急物流实践。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发现目前对应急物流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未来的应急物流研究应该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针对其涉及的危机等级识别、信息的沟通、采购、运输、流通加工和配送等各个环节,研究如何有效整合各个环节,形成具有较高可靠性的应急物流网络体系,从而使应急物流体系达到整体最优,即通过提高物流效率来实现物流效益,使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