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增长率不足道

2009-12-15 07:10许保罗(PaulCavey)
时间线 2009年11期
关键词:工资水平消费品增长率

许保罗(Paul Cavey)

出口增长率尽管有所下降,但其规模仍然足以创造就业、拉动消费,有助于应对美国经济放缓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

全球经济危机使很多人不看好中国的出口。今年年初,中国出口急剧下滑,令人担忧。由于美国的经济增长可能还将进一步放缓,而中国在一些传统市场上的份额正趋饱和,因此,预测中国出口未来几年将延续两位数的高增长,只不过是一个绮丽的幻想而已。

但对于中国的国内经济而言,这影响可能并不大。未来的出口增长率可能下降,但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规模已经回到了2007年的水平。当时,各公司不得不上调工资水平,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如今,中国的劳动力规模在扩大,但是国内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工资水平可能会再次上涨。

这表明,出口部门虽今不如昔,但也不可小觑。出口增长率尽管有所下降,但其规模仍然足以创造就业、拉动消费,有助于应对美国经济放缓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

出口下滑原因多元

首先来看看人们常常视而不见的一个事实。中国出口下滑的首要原因并非美国消费的萎缩。消费品出口在下滑,今年1月至8月,消费品出口量同比下降了13%。但是,出口行业总体上同比下降了18%。资本品出口下滑更为严重(2008年增长22%,今年却下跌了10%),而以中间产品尤甚(2008年增长12%,今年下跌25%)。

这反映了外部需求的变化。在经济萧条中,投资受到的打击往往超过消费。在美国,今年1月至6月,投资同比下降15.5%,而消费同比只下降1.5%。

现在投资需求萎缩,即便在美国扩大市场占有率也无法扭转颓势——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的确,至少从出口下滑的幅度来看,今年中国对北美洲的出口实际上还算是比较强劲的。中国其他的主要出口市场下滑得更快。世界其他地区(ROW)涵盖甚广,各地情况大相径庭。今年中国对中东的出口下滑了13%,而对未加入欧盟的欧洲地区(即俄罗斯)的出口几乎同比下降了50%。

各地区的差异似乎并不是由需求结构导致的。对中国而言,欧盟和美国这两个出口市场非常相似:市场规模相近(今年到目前为止,中国对其出口销量约为1400亿美元);市场结构几乎相同,以机器、仪器为主导,其次是消费品和中间产品。

新兴市场的差别更大些。中国对印度的出口(今年到目前为止达190亿美元)几乎是对俄罗斯出口(100亿美元)的2倍或对巴西出口(78亿美元)的2.5倍。在中国对印度出口中,机器出口占主要地位;对巴西出口最多的是中间产品;对俄出口则为消费品。

2008年前几个月,中国对印度和对俄出口难分伯仲,但今年差距渐显,因为今年印度GDP保持了约7%的增长,而俄罗斯GDP几乎下跌了7%。尽管如此,市场规模并不是影响中国出口的惟一因素。今年美国的内需萎缩要比欧盟严重,但中国对北美的出口仍然超过了对欧盟的出口。

影响出口的另一个因素是相对价格。最近几个月,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保持稳定,但由于人民币汇率再次与美元挂钩,致使其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大幅上升,2008年前八个月人民币对欧元同比升值16%。这是一个平均数值。自今年年中以来,欧元一直在对美元升值,因此对人民币也在升值。

但是,其他一些因素也将开始影响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其中就包括市场饱和。中国产品已占欧盟所有进口消费品的38%,甚至超过了在美国的这一数字。在美国,中国产品所占市场份额已经开始出现增长放缓。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产品占美国消费品市场的份额为20%,现在则保持在36%左右。中国在资本品市场的份额增长也似乎难以为继。今年,中国产品占欧盟进口资本品的比例仅从30.7%上升为33.5%。

出口反弹可期

还有一个因素则为出口价格。尽管世界其他地区存在一些问题,中国似乎不再是导致全球出口价格下降的推手。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确曾有所下降,而且同比仍在下降。但是,中国香港和美国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出口价格水平正在企稳(中国也公布出口价格数据,但仅提供同比数据)。

这可能会令人讶异。出口国一般会压低出口价格以应对产能过剩。但是,结合中国的出口增长情况来看,出口价格水平显示产能过剩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严重。现在,进口加工品每月达到300亿美元。这使得出口部门的规模处于2006年和2007年的水平之间,当时出口工厂已经对劳动力短缺颇有抱怨。

中国的劳动力有所增加,但是国内需求也在上升。可以想见,出口部门的投入成本以及产出价格将再次上扬。已有的收入数据也表明了这一点。出口部门大幅裁员将直接冲击农民的收入,因为中国出口制造工厂的主力为农民工。但是,今年的农民收入仍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前三季度同比上升约10%。

零部件进口不仅影响工资水平,还关系到中国出口的半壁江山——加工品的出口。加工贸易行业存在周期性的变动模式,即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里,销售值逐月稳步上升,但在中国新年之前常常急剧下降。有鉴于此,加工品出口(今年8月下降11%)在11月-12月可能将同比上升10%,明年1月-2月同比上升25%。

根据这一常见模式所作的预测可能还太过保守。今年零部件进口大幅上扬,使得加工贸易顺差罕见地下降,这表明出口即将出现更加强劲的反弹。

2008年末,全世界的GDP增长率急剧下跌,目前正在恢复当中。出口的这一反弹只是这一过程中的一次周期性复苏而已,很可能不会持续太久。从结构上来看,中国的出口还将受到几大因素的制约:美国消费者继续调整他们的消费行为;市场份额的增长有限;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

如果内需增长足够强劲,那么出口部门的增长率将不再是惟一的关键因素,规模也很重要。出口部门的规模已经回到了2007年的水平,足以造成类似2007年的劳动力市场紧张问题。如果工资水平上升,国内消费也将得到提升。 ■

作者为麦格理证券中国经济研究部主管

猜你喜欢
工资水平消费品增长率
快速行动并治愈一切:医疗保健是如何演变成消费品的
2020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19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人口红利、经济增长与工资水平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
发改委拟完善一次性消费品限用制度
HAIR AND NOW
图解:数说2014年平均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