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朗读》的文化精神分析

2009-12-14 05:43
电影文学 2009年17期
关键词:自我潜意识焦虑症

刘 燕

[摘要]《生死朗读》这个饱含着爱、罪恶、秘密与救赎的故事,从精神分析学来看,在潜意识里它散发着对人性的思考和命运的反诘。在大量的朗读资料中导演别有用心地强化并突出了几部文学读本,他们像黑暗中闪烁的星光指引着男女主人公突破心灵,释放痛苦,寻找自我,回归精神家园,同时也隐喻着二战后新一代成长的德国入回望战争时的理性思考与人性回归。

[关键词]潜意识,神经症候;自我;焦虑症

爱是一种命运,《生死朗读》让迈克·伯格最终意识到与汉娜的畸恋是他终其一生无法逃脱的爱与罪。弗洛伊德认为,凡是精神方面的东西,首先是潜意识的;而另外一种性质——“意识”则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弗洛伊德,1987,顾闻译,第41页)。作者本哈德·施林克和导演斯蒂芬·戴德利用独特的视角表面上讲述着一个有关二战的饱含着爱、罪恶、秘密与救赎的故事,实际上在潜意识里却散发着对人性的思考和命运的反诘。“我爱汉娜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代人的命运,是德国人的命运。我比其他人更难摆脱这种命运,比其他人更不容易战胜这种命运。”这是主人公迈克·伯格的心声,更是德国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人的心声。

解读《生死朗读》不难看出,导演在大量的朗读资料中别有用心地强化并突出了几部文学读本,他们像黑暗中闪烁的星光指引着男女主人公突破心灵,释放痛苦,寻找自我,回归精神家园;同时也隐喻二战后新一代成长的德国人回望战争时的理性思考与人性回归。

一、《奥德赛》——集体神经症候的精神家园

《奥德赛》是荷马的伟大作品,它史诗般地描述了奥德修斯在回乡中的艰辛和英勇智慧,却隐喻着另一个真理:回乡绝不仅是回到故乡,更意味着找回个人的身份和对社会秩序的重新恢复。

《奥德赛》是迈克最爱读的一部荷马的文艺作品,也是影片中第一本被读到的文学作品,从中学的课本到成人后为汉娜邮寄朗读磁带,《奥德赛》这一文学作品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它不仅是迈克与汉娜沟通的纽带,更像是对迈克和德国社会集体神经症候的疗伤。

战争的阴影笼罩着德国社会,拥挤、落后的生活方式、凝重的家庭氛围,都让人感到压抑。迈克压抑着青春的性欲,要逃离亲情淡漠的家庭;德国社会压抑着战后敌我矛盾的愁云,要更快地推进经济和社会改革。这种集体的神经症候令人抓狂,一触即发。迈克最终不可救药地陷入与汉娜的肉欲情欲之恋,德国社会对纳粹的审判也因一本受害者女儿在集中营的回忆录而掀起波澜。弗洛伊德说:“已经成为潜意识的被压抑的冲动,通过迂回曲折的方法,找到了释放的途径和替代性满足的方式,使得压抑几乎全部落空。”从潜意识到意识的浮现,社会集体的创伤神经症候似乎得以宣泄,从而得到治疗。然而,“在这种转换性的癔症中,神经症候短暂地获得了自我适应冲突和重建平衡,但是这种平衡并不能持久,因为导致这些症状的那种冲突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迈克在其一生中都在寻找着回乡的路,人不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德国社会不可能永远陷入战争的阴影中。

《奥德赛》的回乡正暗喻着迈克和整个德国的回乡,迈克在朗读中释放着被瓦解的自我,最终能够面对自己那颗爱上罪犯罪与罚的心灵,最后回归家庭。而德国社会的历史滚滚洪流也在前进,1988年汉娜自杀而死,1989年柏林墙倒塌,东德、西德民主与统一的呼声高涨,1990年东德西德统一。统一与团结的胜利战胜了战争的阴影,德国社会的回乡路程终于完成,这_切像是起点而不是终点,但中间的历程却又不堪回首。正如汉娜听到的《奥德赛》“奥德修斯回来不是为了留下,而是为了重新出发。这个运动是有目的的,同时又无目的,是成功的,同时又是徒劳的。”

二、《带小狗的女人》——矛盾中的自我重组与救赎

《带小狗的女人》是迈克为汉娜朗读过的契河夫的一部作品,也是汉娜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正是这部作品激发了她识字的冲动,继而通过阅读,改变了她的世界观,完成了自我的重组和救赎。

《带小狗的女人》描述了原本只是想一夜风流的一对男女发生了真正爱情的故事,契河夫的杰出之处在于并不将重墨放在他们俩的爱情故事上,而是将浓彩泼洒在描写他们俩分开后的精神煎熬上。

这似乎是汉娜自己的爱情魔咒,起初汉娜与迈克的性爱不过是想一夜风流,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随着迈克十年相伴的朗读与一生深情的投入,昔日腼腆的男孩已经褪去青涩,让汉娜爱得无法自拔。他们的遇合似乎是命中注定,但是他们又终将错过,他们就是那“被人捉住,硬关在两只笼子里的‘一雌一雄痛苦思念的候鸟”。因此,当汉娜第一次听到《带小狗的女人》她是不屑的,第二次在狱中听到《带小狗的女人》她却甜蜜并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故事里,在她学会写字后,她还写信给迈克希望能够给她更多的爱情小说,这便是她对爱情的全部幻想。而当她在见到迈克之后,她明白他最终都无法冲破牢笼与自己真心相爱,这使她最后的幻想全部破灭,因而选择在装满朗诵磁带和书籍的小屋里自杀,以实现对爱情的自我满足。

在汉娜心中,身为文盲的自卑感超过了作为纳粹罪犯的犯罪感,她竭力维护着自我的尊严,甚至宁愿冒着被绞死的危险也不向人们解释她是文盲而不是纳粹俘虏营的总管。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平衡本我、超我的产物。自卑则使源于塑造理想自我的人格产生明显的分裂,它意味着一场战斗,这是与自我的战斗。在面临着战斗时,汉娜选择了逃避,在被西门子公司提拔后她选择了当纳粹的守卫军,在被电车公司提拔后选择了逃跑,在被冤枉指控时选择了默认。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妥协”式的症状是潜意识的欲望与力不胜任的自我之问斗争的结果。

妥协并不是治疗自卑的最佳良药,汉娜最终选择了拿起书本和笔进行艰苦的学习,从充满爱情幻想的《带小狗的女人》开始,她一步步强大了自我,在监狱中开始阅读更多的关于集中营的书籍,开始了对爱情和战争的思考。在最后与迈克的见面中,谈到对审判的感觉,她的释然令人动容“我感觉如何不重要,我怎么想不重要,逝者已逝”,自我的重组与归位,让汉娜最终能够摆脱自卑的阴影,能够用成熟和理性的方式去享受自由自在的精神生活,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救赎。

三、《战争与和平》:社会神经性焦虑症的精神慰藉

弗洛伊德认为:真实的焦虑是对外界危险的知觉反应,往往和逃避反射相结合,是人的自我保护本能的表现。而神经性的焦虑其中之一表现为期待的恐怖或焦虑性的期待。当汉娜被告知从检票员岗位获得提升之后,她并不开心,反而异常焦虑和烦躁,这意味着她必须要选择是暴露自己的文盲秘密还是选择离开。因此当她回家遇到对自己生日充满幻想不谙世事的迈克,她的焦虑有了宣泄的出口,战争旋即爆发。继续还是妥协,汉娜无法平静,她望着迈克掷地有声的扔出四个字——战争与和平。

这部作品在电影中只闪出一次,却具有独特的暗示与隐喻。它不仅暗示着汉娜对已逝二战的蒙昧思考,对当前现实逃避还是面对的自我拷问,同时还隐喻着电影的对战

争反思的主题,隐喻着在新的历史时代,社会潜藏而无法得到释放的神经性焦虑症。

二战已经结束,表面上世界经济和文化正走向更深的改革和全球融合,但是世界并不太平,战争导致的神经性焦虑症仍潜意识地困扰着德国社会和全世界。对战争的恐惧、恐怖主义的惊吓让全世界仍时时处于焦虑和戒备的状态。显然,这种深藏于潜意识中的恐惧和担忧难以通过意识的浮现及满足来获得释放和治疗,它不是转化成压抑,便是通过移情或其他的渠遭得以缓解。1958年汉娜选择了朗读《战争与和平》以逃避化解内心的焦虑,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选择了在波兰华沙犹太人的纪念碑前下跪,正视历史。战争还是和平,逃避还是面对,《战争与和平》都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指引我们思考的精神符号,一剂给社会集体焦虑安抚的精神麻药。

四、朗读:潜意识中的知识畏惧与精神世界的成长

朗读,文化传播的方式与载体。在影片中导演设置了一个个如痴如醉朗读世界名著的场景,它们贯穿着故事发展的始终,不但强化着故事的主题,更展示出知识的强大力量以及人在知识面前潜意识中的本能渴望与畏惧。

弗洛伊德指出作为精神实在的潜意识,其活动规律的特点之一就是“各种活动相互并列,互不矛盾”。在这里,各种本能冲动并列存在着,他们相互独立,互不矛盾。即使在两种互相矛盾的欲望同时活跃起来时,它们也不会相互拆台或势不两立,而是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居问的或妥协的目的。

这似乎可以解释汉娜看似矛盾却又可以理解的行为:一方面为了从囚犯那里获得知识,专门挑选那些年轻的有知识的女人为她朗读,另一方面她嫉妒而又担心她们发现自己是文盲的秘密,毫不犹豫地将她们送上死亡之路。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何在得知迈克是一名有知识的学生时,她情愿以肉体色诱获得知识的满足;在审判庭上她宁愿受冤,也不愿验笔迹承认自己是文盲,而在监狱中她又如饥似渴地听着迈克寄给她的录音带。在汉娜心中,朗读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而知识的力量高于一切,甚至生命。荣格指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能够保持动态平衡,那么他就能保持心理健康,就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当汉娜克服对知识的畏惧,通过朗读学会阅读以后,潜意识中的两种本能的冲突得以协调与平衡,她的生命才重新绽放光彩,回顾战争和审判时才会显得异常释然和平静。

汉娜,这个对知识渴望又畏惧的文盲女人,愚昧、无知、简单而善良。她出生于1922年,是出生于一战后,成长于二战的德国普通民众的代表。一战后德国的教育水平大幅下滑,而对整个世界的经济不景气,人们忙于追求经济利益,学生受教育的水平大大降低,社会下层的民众更是缺少受教育的机会。在汉娜成长的纳粹执政期间,德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了致命性的打击和毁灭性的损失。汉娜作为时代人物的代表,她的文盲命运不是个体的,而是群体的,她的悲哀,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德国社会的写照和德国社会的时代悲哀。

与此相反,迈克,成长于二战后的社会中产阶级年青一代的代表,他们处于德国教育事业的改革时期,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文盲对他们而言是不可理解的。在得知汉娜是文盲的时候,他震惊、痛苦却又束手无策。他回忆起汉娜对朗读的特别兴趣,出外郊游汉娜点餐时对周围年轻人的羡慕,他痛恨自己为何会爱上一个文盲纳粹。这是两代人不可逾越的鸿沟,是阻碍迈克冲破牢笼与汉娜真心相爱的鸿沟,也是战争留给人们痛心却不可弥补的宿命。

朗读,见证着爱情,也见证着成长,汉娜凶朗读而获得知识的成长,迈克因朗读而获得精神上的成长,德国社会则因这种精神世界的朗读在战后的发展中获得迅猛的恢复,跻身世界强国。知识是无价的力量,当迈克向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女儿讲述他与汉娜的故事时,知识与精神的力量便在德国新一代年轻人身上传播,这是朗读的力量,是文化传承的力量,是精神世界里反思与成长,更是不可忽视的德国精神的世界成长。

猜你喜欢
自我潜意识焦虑症
躲进“焦虑症”的刘太太
现代人当警惕知识焦虑症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抑郁症焦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