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有明 王文静
摘要:通过对林黛玉的会话进行穷尽性地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林黛玉很喜欢讽刺人,而这种讽刺是通过各种修辞格的运用来实现的。本文主要研究林黛玉在对话中的对修辞格的灵活运用。
关键词:林黛玉讽刺手段修辞格
中图分类号:120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042-02
目前,对林黛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方面,研究者主要从这个方面对她的性格和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林黛玉的性格很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她特别喜欢讽刺人。但这种性格往往局限在发现上面,因此,本文试图从修辞格运用的角度,进一步探讨林黛玉讽刺的实现手段。根据穷尽性的调查分析。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会话共有450处左右(林黛玉的诗词除外),而她含有讽刺意味的会话至少有100处,这其中至少有90处左右含有讽刺意味的会话是通过运用修辞格来实现的。这些例子占到了总的含有讽刺意味的会话的90%,占总的会话的20%左右。所占比率如此之大,这足以值得我们对此进行深入地分析。
一、主要修辞格的运用
林黛玉讽刺手段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对主要修辞格的运用来体现的。从穷尽性的调查分析来看,林黛玉对主要修辞格的运用大约有75处左右,占总的含有讽刺意味的会话的75%左右,占总的会话的16.7%左右。
(一)一种辞格的运用
林黛玉所运用的修辞格中,只运用一种修辞格的例子大约有40个左右。这些修辞格大致包括四种:1、反语;2、反问;3、对比;4、夸张。
第一,反语。林黛玉在会话中常常使用反语。正话反说,故意用反面的语句去表达正面的意思,从而使她的会话带上讽刺的意味。这样的例子有32个左右。其中只运用了反语这一种辞格的例子有15个左右,基本上都是对宝玉和宝钗的讽刺。例如:
(1)林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暖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第八回)
在例(1)中,宝玉和宝钗在一起时,有比较暧昧的行为。偏巧林黛玉看到了这一幕,自然是比较尴尬的,同时她内心也很不舒服。她所说的话,都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格,都不是她内心真实的想法。在这段对话中,林黛玉通过对反语的运用,表达了内心的醋意,同时比较有效地达到了讽刺宝钗和宝玉的目的。宝玉和宝钗自然也听出了她的弦外之音,这从后面宝玉很不自在,故意扯到其他的话题也可以看出来。
第二,反问。林黛玉常常使用反问的修辞格,以便达到其责问和讽刺人的目的。在《红楼梦》中,这类例子大约有20几个,其中只运用了反问这一种辞格的例子有11个左右。它们主要是对宝玉的讽刺,也有对对宝钗、紫鹃、袭人、李嬷嬷等人的讽刺。这里仅举一例进行分析。
(2)林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这里的也未可知?”(第八回)
在例(2)中,林黛玉两处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格。第一处,“我为什么助她?”,对李嬷嬷说她助着宝玉的话进行了反驳和讽刺,“我也不犯着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这句话使她前面的反问更具有讽刺意味。第二处,她在责怪了李嬷嬷不该太小心的同时,又当着薛姨妈的面反问她“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这里的也未可知?”,从而讽刺了她多管闲事的行为。林黛玉对反问的巧妙运用,使她很好地达到了自己的讽刺目的。
第三,对比。林黛玉常常使用对比的修辞格。她常常拿自己与宝钗,史湘云等人进行对比,从而讽刺她们,表达内心的不满。这里主要是对宝钗的讽刺,还有对李嬷嬷、周瑞家的等人的讽刺。这样的例子大约有15个,不过大部分是与其他修辞格一起使用的,这在后面的例子中将会探讨到。单独使用对比这种修辞格并且达到讽刺效果的例子有3个。例如:
(4)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第七回)
在例(4)中,周瑞家的人给林黛玉送宫花,本来她是好意,只是因为是顺路依次送花。所以最后才送到林黛玉的手中。她没有像别人那样接到官花就谢周瑞家的人,而是在了解了别的姑娘都已经有了宫花的情况之后,就与众姑娘进行了对比,并讽刺了周瑞家的人把剩下的花送给她的这种行为。通过对比的运用。林黛玉实现了自己的讽刺目的。
第四,夸张。林黛玉常常抓住别人的短处不放,对别人的言行进行夸张的评价,而且这种夸张常常带有取笑、讽刺的意味。林黛玉往往是单独使用这种修辞格的,这类例子大约有13个。它们是对宝玉、宝钗、惜春等人的讽刺。这里仅举一例进行分析。
(3)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的,后二首都无考据,我们也不懂,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第五十一回)
在例(3)中,宝钗对宝琴的后两首诗说成是无考据的,且不大懂得。林黛玉开始就讽刺她“矫揉造作”,在解释了原因之后,她又运用夸张的修辞格,当着大家的面,说三岁的小孩都懂它们,进一步指出宝钗的说谎,也进一步讽刺了她的说谎行为。这里林黛玉对夸张的运用水到渠成,很好地达到了自己的讽刺目的。
(二)几种辞格的结合使用
林黛玉在会话中常常几种修辞格结合着使用,从而更好地达到自己的讽刺目,这样的例子大约有35例左右。
第一,反语与反问相结合。林黛玉在会话中常常结合着使用反语与反问的修辞格,这样的例子大约有13个,主要是对宝玉的讽刺,也有对宝钗和史湘云的讽刺。这里仅举一例进行分析。
(5)湘云道:“他再不放人一点儿,专会挑人。就算你比世人好,也不犯着见一个打趣一个。我指出个人来,你敢挑他,我就服你。”黛玉便问是谁。湘云道:“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黛玉听了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他。我可那里敢挑他呢?”(第二十回)
在例(5)中,林黛玉嘲笑史湘云口吃的毛病,史湘云指出薛宝钗比林黛玉强。林黛玉听了心里很不满,于是使用反问兼反语的话语“我那里敢挑他呢?”对宝钗进行了讽刺。林黛玉反问兼反语的使用,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讽刺目的。
第二,反问与对比的结合。在会话中,林黛玉有时会结合使用反问与对比的修辞格,从而更好地达到自己的讽刺目的。这样的例子大约有7个,它们主要是对宝玉的讽刺。例如:
(6)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倒了打破了,所以没点来。”黛玉道:“跌了灯值钱,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那灯笼命他们前头照着。这个又轻巧又亮……(第四十五回)
在例(6)中,“跌了灯值钱,跌了人值钱?”,既是一种反问又是一种对比,双重修辞格的运用,林黛玉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人当然比灯笼更重要,同时也讽刺了宝玉因为怕跌灯而不点灯的行为。
第三,反语与对比相结合。在会话中,林黛玉使用反语与对比相结合的手段,使自己话语具有更好的讽刺效果。这样的例子大约有6个。它们主要是对宝玉和宝钗的讽刺。例如:
(7)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象是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第二十九回)
在例(7)中,贾母看到了宝玉的麒麟,便问谁还有一个,宝钗迎合贾母做了回答。探春称赞宝钗记性好,林黛玉便顺势讽刺了宝钗。林黛玉通过这样的对比:她在别的东西上记忆力有限,在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很有记忆,突出了宝钗的心机;同时又是以反语的形式说出来的,从而使她的话更具有讽刺意味。林黛玉通过结合运用对比和反语的修辞格,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讽刺目的。
第四,反语、反问与对比等修辞格相结合。在会话中,林黛玉常常结合着运用反语、反问、对比等修辞格,从而达到更好的讽刺效果。这样的例子大约有10个。它们基本上都是对宝玉进行讽刺的。例如:
(8)只见黛玉先说道:“你又来作什么?死活凭我去罢了,横竖如今有人和你顽。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哄着你,你又来作什么呢?”(第二十回)
在例(8)中,林黛玉既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格,又运用了对比和反问的修辞格。她先将“别人”(这里指宝钗)与自己进行对比:宝钗在很多方面都比她强,对宝玉也更好,由此产生了对宝钗的妒嫉之心,同时也对宝玉进行了讽刺。反语和反问“你又来作什么?死活凭我去罢了”的运用,更加表明了她的不满与讽刺。通过这种穿插对比和反问修辞格的方法,加强了反语的讽刺力度,从而使林黛玉更好地达到了自己的讽刺目的。
二、其他辞格的运用
林黛玉讽刺手段的实现还体现在诸如比拟、双关、借代等修辞格的运用方面。这样的例子大约有15例左右,约占含有讽刺意味的会话的25%左右,占总的会话的13.3%左右。
(一)比拟
在有些情况下,林黛玉运用比拟的修辞格,故意抓住别人的短处不放,把人比拟得很难听,从而使她的话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在《红楼梦》中,这类例子大约有6个。主要是对刘姥姥、惜春等人的讽刺。例如:
(9)黛玉道:“人物还容易,你草虫上不能。”李纨道:“你又说不通的话了,这个上头那里又用的着草虫?或者翎毛倒要点缀一两样。”黛玉笑道:“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第四十二回)
在例(9)中,林黛玉根据刘姥姥的穿着及其扭舞的动作与蝗虫的相似,把刘姥姥比拟成是“母蝗虫”,从而讽刺了刘姥姥的俗气和滑稽、现丑的行为,引起了众人的发笑。这种比拟手法的运用,很好地达到了林黛玉的讽刺目的。
(二)双关
双关是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用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林黛玉运用双关的目的是为了指桑骂槐,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对别人的不满和讽刺。在《红楼梦》中,这样的例子大概有5个,主要是对宝玉和宝钗的讽刺。例如:
(10)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冻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你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他,比圣旨还圣旨!”(第八回)
在例(10)中,林黛玉在对话中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格。她表面上是在责怪丫鬟雪雁不听她的话,只听紫鹃的话,实际上是在讽刺宝玉不听自己的话,只听宝钗的话。由于当着宝钗和薛姨妈的面,林黛玉不好直接讽刺宝钗和宝玉,只好运用双关的修辞格指桑骂槐,从而达到了自己的讽刺目的。
(三)借代
在言语交际中,林黛玉有时会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她往往借用这种辞格更含蓄地表达自己的醋意,也使自己的话更具有讽刺的味道。这样的例子大约有5个,主要是对宝玉和宝钗等人的讽刺。例如:
(11)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得死活。”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好呢?”(第三十二回)
在例(11)中,林黛玉使用借代的手法,以“金”指代薛宝钗,以“麒麟”指代史湘云,比较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醋意。同时由于“金”和“麒麟”是和宝玉的“玉”来相配的,而林黛玉没有这类东西与之相配,因此借代的使用,比直接换成人名更具有讽刺意味。林黛玉对借代的灵活运用,很好地达到了自己的讽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