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吸烟者对香烟线索的内隐及外显态度研究综述

2009-12-11 09:33
商情 2009年28期
关键词:态度

杨 萌

[摘要]本文介绍了已有研究中主动吸烟者对香烟线索的内隐和外显态度的差异及成因以及对主动吸烟者的影响,介绍了已有研究的主要范式,指出研究现状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主动吸烟 态度 内隐 外显

随着主动吸烟者人数的增多,香烟对于吸烟者心理影响的研究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研究发现,与香烟有关的事物往往在维持吸烟行为上起着重要的作用。Gross发现,吸烟者对于与香烟有关的单词表现出更多的注意,并且这种注意是无意识的。还有研究指出,与香烟有关的事物引起了吸烟者对于过去的记忆,而这种引发是不需要意识参与的。

而吸烟者对于烟的态度在外显和内隐上有显著的差异。心理学家们猜测,对于香烟的内隐情感态度开始并维持了吸烟的过程,并使得戒烟变得困难。Watersetal等人发现,对香烟的内隐积极感情与吸烟动机、渴求、依赖是紧密相连的。Payne等则发现,戒烟者最易受与香烟有关刺激的影响而表现出强烈的吸烟动机。神经机制的有关研究发现,尼古丁等药物通过影响吸烟者的边缘系统而影响其动机。这一点现在已经为多数研究者公认。最近Rudman等指出,吸烟者对香烟的内隐态度是由其早期的与吸烟有关的经历所决定的,而他们对香烟的外显态度则是由最近的与吸烟有关的经历决定的。也就是说,对于香烟的内隐态度不光是由香烟本身所具有的尼古丁等让人成瘾的物质引起的,还来自于更广泛的因素,包括一些社会性因素,比如母亲对吸烟的内隐态度与孩子对吸烟的内隐态度密切相关。

在各种研究范式中,较常用的是“成瘾Stroop任务”和内隐联想测验。

“成瘾Stroop任务”(addition stroop task)一直被用于研究“吸烟”“饮酒”“赌博”成瘾者对于烟、酒等刺激物的注意偏向。这种“成瘾stroop任务”是传统“stroop”任务的发展,给被试呈现不同颜色的词语,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地说出这些词语的颜色,如果出现了命名的延迟,那么就说明被试自动加工了词语的意义并且被这些意义吸引。Waters和Sayette的研究表明,对于吸烟者来说,命名与“烟”有关词语的颜色时所需时间的确要长于其他时间。而关于戒烟阶段的人们在“Stroop任务”中的表现却出现不一致的结果:有些证明剥夺吸烟过程会降低与吸烟有关的刺激的反应时,有些则相反。Powell等的研究表明,吸烟者对于与烟有关的词语会发生自动加工,而戒烟的人则不会产生这种加工。但是也有研究者指出,结果可能受到了被试意识的干扰。

如果说“成瘾stroop任务”更多的显示出了成瘾者的一种注意“偏向”,那么内隐联想测验(IAT)则对这种“偏向的方向”有着更明确的界定。然而,尽管很多研究表明与烟有关的事物会引起语义上的联系并且吸引注意,但是采用IAT范式的实验结果却和之前的结论不同。Swanson等曾采用IAT范式来测试被试对香烟的内隐态度,在实验中采用糖果与吸烟进行比较,他们三分之二的实验表明,吸烟者和不吸烟者对于与香烟有关的事物表现出了相等的负性态度,而另一个实验中吸烟者也表现出了负性态度,但是比不吸烟者要少。在另一个运用IAT范式的实验中,Sherman又发现,吸烟者对香烟具有负性态度,但程度大小随吸烟经历而存在差异:烟瘾较大者表现出的负性情绪要明显小于烟瘾较小或不吸烟者。Huijding等也发现了类似的结论:吸烟者和不吸烟者都对香烟产生了负性情绪。后来,Bassett and Dabbs采用了GNAT范式,实验中采用PDA为被试呈现积极形容词、消极形容词和与香烟有关的名词,发现吸烟者对烟产生了负性情绪,但是比不吸烟的人要少,而这种内隐态度与他们的外显态度是显著相关的。同年,Huijding和Jong采用single target IAT范式研究吸烟者对香烟的态度,使用了一些与香烟有关的图片,并且呈现积极和消极的形容词,要求被试对不同的配对连接进行按键反应,结果发现在这种范式下,吸烟者对香烟表现出了明显的积极情绪。De Houwer也采用了IAT范式,结果则表明吸烟者对烟持中立态度,而不吸烟的人则持负性态度。

上述这些发现没有办法解释“对烟的自动化加工是吸烟持续进行的原因”这一现象,也就是说,对于吸烟行为来说,自动化的情绪加工并不是主要的原因。针对这种现象,又有研究者提出了另外两种研究范式:包括影响错误归因程序(The Affect Misattribution Procedure)、阈下评价性启动(The Subliminal Evaluative-Priming Procedure),结果发现对于那些吸烟时间比较长的吸烟者来说。当为他们呈现确实与烟有关的刺激时,他们会对这种刺激表现出积极情绪。

回顾之前的研究可以发现,已有研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研究范式

几乎所有结果为“吸烟者对香烟也有负性情绪”的实验都是以IAT(或变式)为核心范式的。我们推测,这是因为IAT范式的结果大多是从比较中得来的,而根据研究,当与香烟配对比较的词语不同时,结果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对比的两个种类是“吸烟”和“不吸烟”,那么不吸烟的人更容易把“吸烟”与“消极”联系在一起,而吸烟者则表现不出差异;如果对比的两个种类是“吸烟”和“盗窃”时,无论被试吸不吸烟,他们都对“盗窃”表现出消极情绪,而对“吸烟”表现出积极情绪。Bassett等人的研究虽然采用了GNAT范式,但是由于仅呈现了文字刺激,所以结果仍然与预期不同。而对于single target IAT范式来说,无法较好的控制“速度—准确性权衡”问题。我们认为,如果能够克服上述问题,内隐联想测验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好方法,而GNAT范式可以较好的克服上述问题。

二、研究材料

文字刺激和图片刺激均应用广泛,但是图片刺激能更好的激发吸烟者的积极情感,所以近几年大多采用图片进行研究,但是可惜的是,没有对图片进行分类。已有研究指出,对于药物上瘾的人来说,呈现吸食药物行为要比仅仅呈现药品本身更容易唤起被试对药物的渴求,忽视了这一点,可能是之前研究出现矛盾的因素之一。笔者认为应当选取三种角度,分别是香烟(无人物出现)、第一人称视角吸烟(被试感觉是自己在吸烟)、第三人称视角吸烟(被试感觉像是在观看别人吸烟)。另一方面,有些研究采用单一图片刺激的同时却仍然采取用文字呈现“积极”和“消极”的刺激,可能造成被试不再加工图片的内容而直接进行反应,结果缺乏可信度,故对于积极和消极刺激的呈现,也应当采用图片的形式。

三、研究内容与被试选择

国内相关研究仅仅停留在香烟对吸烟者生理机制的危害等方面,鲜有探讨香烟对吸烟者情绪和心理机制的影响。我国吸烟人数为3.5亿,居世界各国之首,研究人们对于吸烟的态度,对于更好的了解香烟对人们认知加工的影响以及帮助吸烟者戒除香烟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国外大多将目光放在了主动吸烟者以及戒烟者身上,重在戒除,却忽视了另一个更为广泛的群体。不久前中国卫生部发布的《2007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指出,根据研究推算,目前我国遭受被动吸烟危害的人数高达5.4亿,其中15岁以下的儿童有1.8亿。这里所说的被动吸烟,是指每星期至少有一天以上,至少15分钟暴露于烟草烟雾环境中。环境烟草烟(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既包括吸烟者吐出来的主流烟雾,也包括从卷烟、雪茄或烟斗中直接冒出来的侧流烟。吸烟者在吸烟时一般会呼出吸入大约50%的主流烟,二手烟就是由这部分烟气与香烟自行燃烧散发到环境中的侧流烟组成的。被动吸烟者需要承受高于主动吸烟者几倍至几十倍的一氧化碳、烟碱、苯丙芘、亚硝胺等物质,那么对于一些长期沉浸在二手烟环境中的人,对尼古丁等容易上瘾的物质的吸入,并不少于主动吸烟者,这些物质可能导致被动吸烟者对烟产生像主动吸烟者一样积极的态度,但是另一方面,这些被动吸入的烟雾必然造成了被动吸烟者心理上的抵抗和排斥,那么被动吸烟者对香烟的态度究竟如何呢?廓清这一点,对于预测被动吸烟者对主动吸烟者的态度以及今后吸烟的概率提供了基础,也为指导吸烟者减少在公共场所吸烟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Rose, J. E. Nicotine and nonnicotine factors in cigarette addiction. Psychopharmacology,2006,(184):274–285.

[2]Swanson et al., L.E. Swanson, L.A. Rudman and A.G. Greenwald,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to investigate attitude–behaviour consistency for stigmatised behaviour, Cognition and Emotion,2001,(15):207–230.

[3]Sherman et al., S.J. Sherman, J.S. Rose, K. Koch, C.C. Presson and L. Chassin, Implicit and explicit attitudes toward cigarette smoking: The effects of context and motiva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3,(22):13–39.

[4]Waters et al.,A. Waters, B. Carter, J. Robinson, D. Wetter, C. Lam and P. Cinciripini, Implicit attitudes to smoking are associated with craving and dependence,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2007,(19):178–186.

[5]Adam M. Leventhal et al . Subliminal Processing of Smoking-Related and Affective Stimuli in Tobacco Addiction.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2008,(16):301–312.

[6]Payne et al.,B.K. Payne, F.J. McClernon and I. Dobbins, Automatic affective responses to smoking cues,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2007,(15): 400–409.

[7]Rudman et al.,L.A. Rudman, J.E. Phelan and J.B. Heppen, Developmental sources of implicit attitud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7,(13): 1700–1713.

[8]Waters, A. J., & Sayette, M. A. Implicit cognition and tobacco addiction. In R. W. Wiers & A. W. Stacy.Handbook of implicit cognition and addiction,2005.309–338.

猜你喜欢
态度
一件小事,两种态度
一件小事,两种态度
一件小事,两种态度
95’s态度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我的“唇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
提升秘游逼格态度
重返八十年代复古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