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备课

2009-12-11 09:39陈宇华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4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人文教材

陈宇华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更好地体现人文性,关键在于教师的备课。看教师备课是否充分。备课不仅包括教材,还包括备学生、备环境等。

备教材亦即写教案。教师是“知识型的主持人”,当然要“备知识”,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如《秦兵马俑》一文,有关课本的知识自然要备,但如果仅止于此可能不够。我借助工具书,网络来了解有关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这样在教学时就能做到高瞻远瞩,游刃有余,使知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接受。

备好教材并不是备课的结束。教案的内容体现一位教师驾驭课文的能力,是一位教师语文教育思想的表现形式。所以,我觉得教师应具有独特的语文感悟,深入思考的独到见解,沉潜人生的传达体验,独辟蹊径以立风范。这些都对学生的良好素质的形成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备好教材后还要备学生,因为大纲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所以备学生永远最关键!备学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怎么才能备好学生呢?了解学生的思维呢?

了解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对什么有兴趣,对什么没兴趣。了解他们的已知和未知等等。但是,我们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以为对学生的成绩,性格,家庭状况有所了解就可以了。其实不是这样。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这里的“已知”不仅应理解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还应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不清楚或不甚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什么,他们怎样知道的,是很难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的,自然也就谈不上新的“意义建构”了。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兴趣。谈起兴趣,都会想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如备《夜莺的歌声》这课要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不如把自己当成学生的知音,问:“如果让你和小夜莺交朋友你喜欢吗?为什么?”这实际上是变换角度,使学生真切地进入问题的情景。而对这样具有亲和力的问题,学生有兴趣思考。所以在备课时设计好切入点和提问方式,以悦学生。

除了以上说的之外,我觉得教师的环境设置也应该成为备课的对象,传统的教师都把教师定位在讲台上,教师站着,居高临下,仿佛真理在握,是一个管理者的形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最好能让自己的视线与学生保持在同一平行,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也可以坐下来,即使有讲台也不要那么高。备环境也是备课的一部分。这是从空间上来说,备课时间也是有始无终的:对整体教学活动的预设是备课的开始,而在目标达成的实际操作中对预设的调整、修正,对课堂新情况的随机应变上备课可以继续和提升,课后的总结则是对备课的缝合和沉淀,是备课的后续和攀升,并且还将在新的备课活动中继续,再上升。

另外,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往往和教师拥有着同样的信息源,所以,我们决不能轻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如果我们备课时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活动性,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借助网络等现代媒体参与备课,那么课堂的空间将会开掘延展得更加深广,教学效果将会更佳,这也是落实新课标“逐步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精神的主要举措。

以上仅仅是我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的看法,也许有不当之处望指正,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出路。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蒙县泡子镇小学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人文教材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