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平
高中语文新教材在选文上突显出对人文精神的重视,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但是,也应该认识到,选作教材的中外优秀作品,固然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有取之不竭的养料。但由于时代、作者思想意识等因素的局限。也有消极内容甚至糟粕。因此,在教学中进行批判性的阅读探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就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批判,培养学生批判精神作简要探讨。
1.质疑经典思想。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一定数量的古代文学家、思想家的代表作,这些作品所承载的思想观念,对我们民族的深远影响沿袭千年。正因为如此,在对这类作品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大胆质疑、科学扬弃就显得尤为必要。如《逍遥游》和《五蠹》,分别是体现庄子和韩非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教学中,有必要启发学生对庄、韩思想作辩证的分析。庄子身逢乱世。为求乱世自存,主张“无为”却终于走向虚无,这为后世消极避世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子反对拘古守旧,主张法治要顺应时代要求,是历千载而不朽的思想精华,但“去仁”“息智”,推重“重罚”“诛严”则对后世产生了不良影响。辩证分析、批判扬弃,是阅读古代经典著作应取的态度,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需要。
2.批判人物形象。古文中的很多人物形象,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叩问这类已经成为某种特定象征的形象,当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体现人文思想所追求的尚真、尚善的精神。比如卧薪尝胆、报仇复国的经历成就了越王勾践,使他成为英雄,为人们所景仰,忍辱负重、发愤自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被弘扬。这都不容置疑。但阅读《勾践灭吴》时,有学生对勾践的“卑身事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作了否定性评价,认为如此丧失人格玩弄权术,不值得欣赏,更不应该视作民族精神而被弘扬。教师因势利导,提供“狡兔死,走狗烹”的史料,与学生一起全方位地审视这一历史人物。《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垓下之围》中的项羽,都被当作悲剧英雄来塑造。但阅读中,应该启发学生认识到,荆轲本着“士为知己者死”的狭隘意识而不能审时度势,英雄的成色应该打上问号:兵败前的项羽大逞杀伐之能,不过是莽夫之勇。教学中,对学生作批判性学习的引导,旨在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客观地、批判地评价历史人物。
3.摒弃封建观念。否定和摒弃古代作品中所反映的落后的封建意识及低级庸俗的观念,是阅读教学中进行人文批判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勾践灭吴》描写文中的“美人计”,不无欣赏和赞许。对这种带有强烈男性话语色彩的权谋之术,教师有责任予以批判性地引导。又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不惜一死以报知己,表现出个人效忠的道德观,而这种囿于个人恩怨的狭隘的忠义观如果泛化为社会共同的道德指归,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名篇名作中往往有一些名言警句广为流传。这类名句高度凝聚前人的智慧和思想精华,有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常能给人以哲理警示作用。但同时,它的一些消极意识也更容易从反面影响后人,甚至磨蚀人的意志。
4.反思解读定论。选作教材的古代作品,大多是公认的名作,千百年来,已经形成固定的解读。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鼓励学生在尊重这些解读的同时,做自己的有创见的解读,敢于进行批判。只有这样,阅读才有常读常新的价值。《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立论,长期被奉为对教师职责的经典定位,但今天看来,这一定位充其量只是包容了教师职责的一些方面。《石钟山记》里苏轼月夜泛游石钟山,就自以为得其实,而实际上石钟山的得名有多重的解释。他的说法只能是一义。他在批评别人“臆断”的时候,也许他自己正犯了“臆断”的错误。
阅读过程中的批判,只是文化的批判。而不是政治批判。这种质疑、辨难,是对文中学术观点、思想意识的批判探究,可以看作是同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在作跨越时空的交流与辩论。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名家名作,向名家名作说“不”,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强调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建立在批判的基础上,没有批判就没有继承,无批判的“兼容并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是有悖人文精神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