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孟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特点,小学生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将数学学习纳入学生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
一、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其特有的感染力,它通过多声情并茂的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如:教学“认识钟表”一课,在学生初步了解了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后,播放时针和分针的语音自述。(时针——“嘿!大家好,我是大哥时针,长得又矮又胖,走起路来慢吞吞的,你们认识我了吗?”)(分针——“嘿!我叫分针,是弟弟,中等个子,走起路来不紧不慢的,你们认识我了吗?”)通过这样的卡通声音,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能使学生形象地区分时针、分针。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把数学知识与学生喜欢的卡通故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做,师生达成了心理共鸣。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规律。
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中“小华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这样的一道例题时,如果单凭一张口来描述,似乎听者一时间会难以领会,而且无从下手。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模拟一个路口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通过的情景。学生通过眼看各种车辆行驶的情况;耳听模拟现场的声音,使学生觉得身临其境;动手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各种车辆通过的数量。孩子们的眼、耳、口、手都协同运用起来了,很快就学会了“原始数据的收集”方法,强有力地促动了知识的心理内化,使这节课的重难点在轻松而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了解决。
二、传统教学以书本知识的静态传授为主要目的,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参与使教学中的结构材料多元化,并能提供对多种结构材料进行加工、组合、整理的技术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认识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几何初步知识中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规律是很难理解的。但是,利用教学软件把这一规律设计成电脑动画,就可以把变化的过程十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一规律,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如教“圆的面积”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圆→等分成若干个(16→32→64……)近似等腰三角形→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这一抽象的过程。分的过程具体、形象、清晰,突破了现实的局限,既较好地解决了“曲变直”的认知过程,顺利地渗透了极限思想,使“圆的面积为什么会等于πr2”这一抽象知识的讲解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又在等分、切割、拼摆、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辨证关系,形成认知结构,发展空间观念。这些充满人性化的课件设计,蕴涵了猜想、验证等科学的思维方法,不仅满足了学生自主探究的需要,而且大大缩短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使原本很难讲清楚的知识一目了然。
三、从师生的合作关系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也改变了师生既有的角色地位,使二者建立起共学关系,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者与学习媒介的互动。
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从学生之间合作关系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可能性,使个性成为现实,学生可以自主、自助从事学习活动,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学习,可以通过交流商议、集体参与、互相评价等实现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如果说数学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两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才能给学生创出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优化了数学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韩保来.《多媒体教学——教学电脑化网络化》.山东教育出版社
左秀兰.《小学数学探究教育方法论》.吉林人民出版社
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