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009-12-11 09:39沙玉明
新课程·中旬 2009年2期
关键词:洋务运动创设情境

沙玉明

如何尽量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的不断发展,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质疑的欲望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如关于洋务运动的性质,笔者在教学中跳出教材观点的束缚,设置新的问题情境“有人认为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资本主义运动,对此你有何看法?”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新的探究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对洋务运动性质的热烈讨论。为使学生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在学完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确立君主立宪制而结束,与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请谈谈你的看法。”问题提出后,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第二,开展讨论,激发解疑的欲望

教学中可通过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善疑巧问、浅处探问、明知故问、无中生有等,组织学生进行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如讨论戊戌变法的性质、洋务运动的作用等;也应结合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对重要的历史问题进行专场课堂讨论或辩论,如组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改革开放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潮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辩讨论中明事理、出新意,并养成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

第三,小组合作学习,激发探究的欲望

合作不只是教学方式,合作还是一种生活态度。如何组建课堂内合作学习小组,笔者认为可以有两种做法:一是让学生自由、任意组合;二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分组。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个性和学习成绩等因素,形成互补机制。还有一种方法是按学习的问题和学生的兴趣分组,这有利于探讨问题。编组一般要小,从同桌两人小组,发展到前后两桌四人小组,再到相邻课桌(可以改变“秧田型”的空间结构)六人小组,具体的小组规模可根据讨论议题、讨论时间而定。小组活动时课桌椅的摆放允许灵活多样,如固定排列,组团式,或圆桌式,目的是有利于合作和互动。

第四,使知识生活化,激发学习快乐的欲望

在学生的眼中,无论什么学科不是文字的表述就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是学生天天经历的,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及旧知出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入手,将生活中有关学科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并与所教知识相融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之中。

第五,创设最佳的心理情感,激发主动学习的欲望

认知矛盾是激起学生求知和探究欲望的有利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和疑点,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激疑,将“疑”设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认知矛盾之中,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产生学习兴趣,把学习新知识的情感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心理,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作者单位: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洋务运动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科学技术视域下中国近代化建设探析——以洋务运动为例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