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须细读,推陈可出新

2009-12-11 07:47
新课程学习·上 2009年2期
关键词:藤萝名作紫藤萝

刘 莉

名作是人类文化精英的积淀,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垂范后世、脍炙人口、历久弥新的文本,它总结、代表和隐喻了一个时代,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不可小觑,它们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完善的人格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时需仔细涵泳、品味。《紫藤萝瀑布》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名作。这里,我说说自己教学这篇课文的一些体会:

一、细读作品,读出新意

教学之前,我照例先自行阅读文章。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全文共11个自然段。第10段作者写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显然,这是文章的主旨句。常规的教学处理是文章的前半部分写到了灿烂辉煌的紫藤萝花,作者由眼前的花回忆起了“十多年前家门外曾有过一大株藤萝”,“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因而有了前面提到的第10段中的感悟。让人有疑问的是跟前所见的这棵,是否就是十多年前家门外或园中的紫藤萝呢?瞧来瞧去,都“觉今是而昨非”。既然眼前所见的紫藤萝并非往日家中的紫藤萝,从这个点来讲作者由此得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感悟的说服力不够,似乎不那么顺理成章。

二、细赏藤萝,细察情感

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紫藤萝花的赏析方面。我把作者观赏藤萝花的过程分为初见藤萝、细赏藤萝、再见藤萝三个环节来研析。每个环节关注两点:对花的动态描写、对花的颜色描写。见下表:

这些描写灿烂夺目,气势非凡,想象奇美。在作者的笔下,紫藤萝花喧喧嚷嚷,有生命的张力,弥漫开来,沾染着赏花的人。不知不觉,这种生气这种活力沁人“我”的内心,感染着“我”,影响着“我”,像一块神奇的橡皮将我内心的焦虑与伤痛一点一点拭去,随之而来的是内心新生的宁静和喜悦。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谜、手足情的思考,在繁花盛开的藤萝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内心宁静了,渐渐充满了喜悦,整个人振作起来。在此基础上,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每个人都应该如同跟前这生机勃勃的藤萝花,看准生活的目 标,把握生命的律动,全身心投入到各自的事业中去!

由上,我以为教师只有身受作品中情感的感染,教学中才能将自己钻研教材过程中获得的真切情感体验,融化于教学的语言中,只有对教材内容剖析得越深刻,运用语言时的心理感受就越细腻丰富,隐含在词语意义之后的情感就挖掘得越深刻,正如刘勰在论及阅读欣赏时所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也就越能把作品中作者的感情波澜准确地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刻地体味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生命观、情感天地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

三、启迪心扉。感同身受

“形美能感目”“意美能感心”“音美亦能感耳”。大千世界,花鸟鱼虫,风花雪月,常常撩拨着我们的心弦,触摸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这种情绪的转变,我也曾有过切身的体验。顿了顿,我继续向学生动情地说道:清楚地记得那是二十多年前,是在高二暑假。期末考试没考好,我深感前途无望,而父母却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当时,我的心情特别灰暗,面对什么都心灰意冷。那个下午我一直呆坐在电视机前,新闻联播已到了尾声的时候,窗外已暮色四合,我没有开灯,荧屏的光映着一张木然的脸。突然,伴随着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响起来了,是横笛。笛声从容、恬淡、悠扬,像是风行水上。像是带着春天的水汽拂面而来,眼前似乎展现一幅优美的湖光山色画卷:夕阳西下时分,归航的帆影,粼粼的波光,绚丽的晚霞,江渚渔樵,歌声飞扬……在不经意间熨平了内心的道道伤痕,心情倏尔平复下来。在乐曲声中,我竟发现自己被带出了情绪的低谷。人轻松了许多。多年之后,我才知道那首曲子叫《渔舟唱晚》。感情细腻的人与花与自然是相通的。宗璞正是因为花事的繁盛冲淡了沉重的心事,感悟到了人生的哲理,因而“不觉加快了脚步”。而我正是因了那首曲子改变了情绪,进而改变了命运。

我觉得这一课我上出了新意,而更重要的还在于我悟出一个道理:名作须细读,推陈可出新。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七中

猜你喜欢
藤萝名作紫藤萝
农家即景
美丽的紫藤萝
藤萝架下的童年
一不留意(二)
微趣图
一弯藤萝月
紫藤萝瀑布
紫藤萝
世界名作赏析
三十的六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