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 云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和活动,并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受到尊重。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认识倾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参与到集体学习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强了学生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的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长可以轮流担任,每人都有机会代表小组向大家汇报,也为每个成员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合作有利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成员可以取长补短,尤其是学困生能在组内得到更多的帮助,因为同龄人的帮助有时比老师的帮助更贴近、有效,一个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一旦能主动完成任务,一定会得到全组的鼓励和赞许,小组的支持将激励他更加积极向上。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分组要合理
历史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一定要注意小组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2~6人为宜。可以是2人一组,也可以是4人一组、6人一组,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确实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是8人一组或者12人一组。二是分组时应按照学生历史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小组之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内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如某学生在小组内不同的合作过程中分别担任小组长、记录员、声音控制员、发言人等角色,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二、把握小组合作的度
许多历史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特别是在公开课上,为了让课堂气氛看起来活跃,小组合作、讨论的次数达到四五次甚至更多次数,整节课几乎都在小组合作状态中,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主动权交给学生了,气氛活跃了,但实际上学习的效果很差。笔者曾在听完一节课后,听到一位学生说:“老师,我们每次小组合作讨论的时间很短,根本就没有讨论出什么东西来,一节课讨论了好多次,我们感觉很累。”至于一节课需要进行多少次小组合作要看具体的内容而定,所谓“内容决定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自悟自练,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类似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确不少,有的老师连“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哪一年?”等简单的问题也要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来共同完成。其实,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能自己弄明白,不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
三、把握引导的时机
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合作。有的老师习惯在小组合作开始之后才用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的要求,接着在教室里一边来回巡查学生的合作情况,一边大声交待学生要注意哪些问题,这样的操作势必会干扰学生的合作探究。比较合理的是老师先明确小组合作的要求,接着展示讨论合作探究的课题,再指令小组合作开始。在小组合作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让各小组成员之间关注各成员的表现,如表情、神态、动态等;提醒学生相互关照本组成员,主动谦让,让人人有合适的位置,主动关照边缘人员,注意声音的控制,保证本组成员听得清楚,同时不影响别的组;如果有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或者合作不够友好,或者讨论、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本组或其他组的同学,老师也必须给予正确引导。
四、合理激励和评价
激励和评价分为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评价与学生对学生的激励和评价,不管是哪一种评价,激励和评价者都要出自内心、自然生成、有礼貌,既有语言方面的,也有肢体方面的。语言激励和评价要简洁、针对性强。如有一组同学提出质疑:为什么抗美援朝战争时赴朝作战的军队叫中国人民志愿军而不叫中国人民解放军呢?另一小组的同学站起来发言说:“因为这是中国军队到朝鲜与朝鲜军队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如果叫‘中国人民解放军,会给世界留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去解放朝鲜的印象,甚至会可能产生侵略朝鲜的误解。所以用‘中国人民志愿军志愿抗美援朝。”笔者觉得这位学生的分析很有道理,就及时给予这位同学“分析能力和顿悟能力都很强”的激励和评价。